心脉扩张是什么情况啊 心脉燥阻是什么意思

气血不和是什么原因引起的?气血在生理上是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进行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在病理上 , 气血失常能导致疾病的发生 。气血失常是概括气和血的不足及各自的代谢或?动和生理功能的异常﹐以及气和血互根互用的功能失常等的病理变化 。
﹙一﹚气的失常包括﹕
气的生化不足或耗散太过--气虚 。
气的某些功能减退或?动失常--气滞﹑气逆﹑气陷﹑气闭﹑气脱﹙气机失调﹚ 。
1 气虚﹕
1﹚概念﹕这是气不足﹐导致脏腑组织功能低下或衰退﹐抗病能力下降的病理状态 。常影响血和津液 。
2﹚形成﹕a.来源不足﹐如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调﹙肺、脾、肾的功能失调而致气的生成不足﹚ 。b.消耗过度﹐如衰老体弱﹑劳倦内伤﹑外感、久病等 。
3﹚临床表现﹕卫外不固则汗出易感冒﹔肌肉失养则疲乏无力﹔清阳不升则精神萎靡﹐头昏耳鸣﹔不率血则脉细、心悸﹔不化水则痰饮﹑水肿﹔各脏腑功能减退等 。
2 气机失调﹕
概念﹕气的升降出入?行失常而引起的气滞﹑气逆﹑气陷﹑气闭﹑气脱等病理变化 。生命活动﹐依赖于气的升降出入?动来维持阴阳气血﹑脏腑经络的相对平衡﹐如肺的呼吸和宣发肃降;脾的升清和胃的降浊(最重要、常见);心肾的阴阳相交﹑水火既济;(心火下降﹑肾水上升﹚肝气主升﹑肺气主降;肺主呼吸 , 肾主纳气––气的升降出入(皮肤排汗 , 膀胱排尿) 。
1﹚气滞﹕
概念﹕气机鬱滞不畅﹐影响气的?行 , 形成全身或局部功能障碍﹙气的流动障碍﹚ 。或称“鬱” 。气滞是气?行不畅而停滞 , 气鬱为气鬱结而不发散 , 统称气机鬱滞 。
产生原因﹕情志抑郁﹐或痰﹑湿﹑食积﹑瘀血、外邪等阻滞﹐影响气的流通﹐形成局部或全身气机不畅或阻滞﹐从而导致某些脏腑﹑经络的功能障碍;脏腑功能障碍或气虚也可引起 。
肝升肺降﹑脾升胃降﹐在调整全身气机中有重要作用﹐故气滞常见于肺气壅滞, 肝郁气滞﹑脾胃气滞﹐而且上述脏腑功能障碍也能形成气滞 。
临床表现﹕气滞于某局部﹐出现胀满﹑疼痛﹐甚至引起血瘀﹑水停﹐形成瘀血﹑痰饮等病理产物 。引起血行障碍 , 则肿胀疼痛﹐脉迟涩 。引起津液代谢障碍 , 则痰饮、水肿 。引起脏腑功能障碍 , 则肺气壅滞﹑肝气鬱滞﹑脾胃气滞等 。
共同临床特点:闷、胀、痛
(2﹚气逆﹕
概念﹕气机升降失常﹑脏腑之气上逆的病理状态 。主要是肺﹑胃﹑肝 。
产生原因﹕多因情志所伤﹔饮食寒温不适﹔痰浊壅阻;因气虚;外邪
临床表现﹕
肺气上逆﹕咳逆、气喘﹔
胃气上逆﹕噁心﹑呕吐﹑嗳气﹑呃逆﹔
肝气上逆﹕头胀痛﹑面红目赤﹑易怒 。甚至血随气逆﹐出现咯血﹑吐血﹐或壅遏清窍而昏厥 。
肝肾之气或水寒之气上逆则奔豚(自觉气从小腹上冲胸咽) 。气逆于上﹐以实为主﹐但也有因虚而致气逆﹐如﹕肺虚而失肃降或肾不纳气––肺气上逆﹔胃虚失于和降––胃气上逆 。
(3)气陷﹕
概念﹕以气的无力升举﹙升清功能不足﹚为主要特徵的病理状态 。主要是脾气 。
形成﹕多由气虚发展而来 。素体虚弱或病久耗伤﹐可致脾气虚而不升 。机体内脏位置的相对恆定和头目清窍的荣养 , 有赖于气的升举 。由于气生化于脾﹐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脾又主升﹐故脾胃气虚﹐更易导致气陷﹐故气陷常称中气下陷 , 也包括上气不足 。
临床表现﹕气虚症状如短气乏力﹑语声低微﹑脉弱无力、面色不华等;若上气不足﹐无力使清阳之气上输头目﹐出现头晕、眼花﹐耳鸣、疲倦等;若中气下陷﹐无力维系内脏 , 则内脏下垂(胃、肾、子宫、直肠)﹐腰腹﹑少腹胀满重坠﹑便意频频等 。
(4) 气闭﹕
概念﹕气的出入障碍 。气郁太过﹐上壅心胸 , 闭塞清窍﹐以致气的出入受阻﹐出现突然闭厥﹙昏厥﹚的病理状态﹔或浊邪阻塞气道﹐使肺气鬱闭﹐呼吸困难 。
形成﹕外感秽浊之气的热盛闭厥(闭厥)﹔情志抑鬱﹐突然精神创伤(气厥)﹔ 痰浊阻滞(痰厥);疼痛(痛厥) 。
临床表现﹕闭塞心窍则突然昏厥﹔阳气内鬱则兼四肢欠温或拘挛﹔外感而致肺气鬱闭或痰浊内阻 , 则呼吸困难﹐鼻煽﹑面青脣紫 。
(5)气脱﹕
概念﹕气不内守﹐大量向外脱逸 , 以致全身严重气虚﹐功能突然衰竭 。这是功能突然衰竭的病理状态﹐它是各种虚脱病变的主要病机 。
形成﹕多由正不敌邪﹐正气骤伤;或疾病长期消耗﹐正气持续衰弱––气不内守而外脱﹔或大出血﹑大汗、频繁吐下––气随血脱﹑气随津泄 。
临床表现﹕面色苍白﹑汗出不止﹑目闭口开﹐手撒肢厥﹐全身软瘫 , 二便失禁﹐脉微欲绝等 。
气闭是气的外出受阻﹐气脱是气不内守而外脱 。它们都以气的出入异常为主的病理状态﹐属厥﹑脱等重证 。
﹙二﹚血的失常
血少:生化不足或耗伤太过;
血的循环?行失常 , 如血行迟缓、血行加速、血行逆乱、血液妄行 。
1.血虚﹕
概念﹕血液不足﹐而致濡养功能减退,以致脏腑、形体失养的病理状态 。
肝藏血 , 心主血 , 故血虚表现主要与心﹑肝有关 。
产生原因﹕失血过多﹐新血不能及时生成补充;脾胃虚弱化生不足﹑饮食营养不足﹐其他脏腑功能减退和气虚 , 使血的生成减少 , 久病不愈﹐慢性消耗以致营血暗耗 。
临床表现﹕出现局部或全身营养不足﹑功能减退等虚弱表现 。如肌肤失养则面色不华 , 萎黄或色白﹑皮肤乾燥、毛髮枯藁、脣舌爪甲色澹﹑爪甲脆薄易裂;形体瘦怯;头目失养则眩晕﹑两目乾涩﹑视物昏花等 。血不养心则心悸怔忡﹑神疲﹑失眠﹑健忘、多梦、精神不集中、甚则精神恍惚、惊悸不安、痴呆、脉数而无力;血不养筋则肢麻﹐关节曲伸不利 , ?动无力 。气虚(血虚则气虚):气短乏力 , 易汗出 , 动则心悸气短 。
2.血瘀﹕
概念﹕血行迟缓或流行不畅﹐甚则停滞成积的病理状态 。
产生原因﹕气滞而致血行受阻;气虚而血行迟缓;痰浊阻于脉络;寒邪入血﹐血寒而凝;邪热入血﹐煎熬血液;外伤﹑产后等;甚则血液瘀结也成瘀血 。瘀血是血瘀的病理产物﹐又是引起血瘀的原因 。
临床表现﹕瘀于局部:气滞 疼痛 肿块(症积)﹐瘀于脉内:面目黧黑﹐紫斑﹑血缕﹑眼睑﹑脣舌紫暗 。肌肤失养则肌肤甲错 。阻滞气机则肢麻﹑肿胀 。
3.血热﹕
概念﹕血分有热﹐使血行加快或妄行的病理状态 。
产生原因﹕外感温邪或寒邪﹐邪热入血所致﹐也可由情志鬱结﹐五志化火引起 。
临床表现﹕既有热象﹐又有耗血﹑动血和伤阴的症状 。热盛则身热﹐夜间尤甚;热甚伤阴则口乾﹐脉细数;热扰心神则心烦﹑躁狂、谵语、昏迷;血行加速则面红目赤﹐舌绛;血热妄行则出血(动血) , 如月经提前过多等 。
﹙三﹚气血关係失调
气对于血:推动﹑温煦﹑化生﹑统摄作用 。
血对于气:濡养﹑?载作用
1.气滞血瘀﹕
肝主疏泄而藏血﹐在调畅气机中属于关键 。
心主血、行血﹐功能失调时先血瘀后气滞 。
1﹚概念﹕气的?行鬱滞不畅﹐引起血?障碍﹐导致血瘀 。
2﹚形成﹕多因情志内伤﹐外伤也可引起 。
3﹚临床表现﹕气滞––胸胁胀满 。
血瘀––疼痛﹑瘀斑﹑积聚 。
2.气虚血瘀
1)概念:气虚行血无力而致血瘀 。
2)临床表现:心气虚则全身青紫;高年人气暴虚则肢体失养 , 半身瘫痪 。
3.气不摄血﹕
1﹚概念﹕气虚不能固摄血液﹐血液逸出脉外﹐出现各种出血的病理状态 。
2﹚形成﹕多由久病伤脾﹐脾气虚损﹐中气不足 。也可因肝气虚 , 不能藏血所致 。如因中气不足﹐则血多从下逸﹐出现尿血﹑便血等 。
3﹚临床表现﹕
出血或皮下出血;
面色不华、疲乏、脉无力、舌澹胖等气虚表现 。
4.气随血脱﹕
1﹚概念﹕在大量出血同时﹐气随血的流失而散脱﹐从而形成气血两虚或气血并脱的病理状态
2﹚产生原因﹕常由外伤失血﹑内出血、崩漏﹑产后大出血等引起 。
3﹚临床表现﹕冷汗﹑肢冷﹑昏厥﹑脉芤或沉细微 。
5.气血两虚﹕
1﹚概念﹕气虚与血虚并存 , 组织器官失养 , 生理机能衰退的病理状态 。
2﹚产生原因﹕多由久病消耗﹑气血两伤所致 。或先有失血﹐气随血耗;或先有气虚﹐使血生化无源而日渐减少 。
3﹚临床表现﹕面色澹白或萎黄、少气懒言、疲乏无力、形瘦、心悸失眠、肌肤乾燥、肢体麻木等 。
生活不规律!那是因为身体的阴阳失调!每天晚上上床上躺着睡觉就好了气血不合是什么意思

心脉扩张是什么情况啊 心脉燥阻是什么意思

文章插图
心燥是什么意思啊?【心脉扩张是什么情况啊 心脉燥阻是什么意思】就是心情烦燥 , 简称心燥你有什么烦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