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养生重在养“心” 三类食物保平安

今天分享一篇【立夏养生重在养“心” 三类食物保平安】希望大家喜欢 , 下面跟着小编一起阅读这一篇百科内容吧 , 看完之后记得点赞分享出去给朋友们看哦!“立夏”代表天气转暖温度升高 , 炎热的夏季即将到来 , 同时雨水增多 。专家称 , 立夏后有利于人体心脏的生理活动 。人们在春夏之交要顺应天气的变化 , 重点关注心脏 , 学会养“心” 。
今年立夏5月6日4时23分
根据新近出版的《中国天文年历》 , 今年立夏的准确时间为5月6日4时23分 。天文教育专家、天津市天文学会理事赵之珩介绍说 , 24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 。视太阳从春分点(黄经零度 , 此刻太阳垂直照射赤道)出发 , 每前进15度为一个节气;运行一周又回到春分点 , 为一回归年 , 合360度 , 因此分为24个节气 。由于节气是特定的时刻 , 而非特定的24天 , 因而虽然节气的日期在阳历中是相对固定的 , 但具体的时间却是不断变化的 。
太阳到达黄经45度为“立夏”节气 。从天文学上 , 立夏表示即将告别春天 , 是夏天的开始 。实际上 , 若按气候学的标准 , 日平均气温稳定升达22以上为夏季开始 。立夏前后 , 我国只有福州到南岭一线以南地区真正进入夏季 , 而东北和西北部分地区这时则刚刚进入春季 , 全国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在18 ~20 , 正是“百般红紫斗芳菲”的仲春和暮春季节 。
我国古代将立夏分为三候:“一候蝼蝈鸣 , 二候蚯蚓出 , 三候王瓜生 。”即是说这一节气中首先可听到蜊蜊蛄(即蝼蛄)在田间的鸣叫声(一说是蛙声) , 接着大地上便可看到蚯蚓掘土 , 然后王瓜的蔓藤开始快速攀爬生长 。
作为我国权威的天文测算部门 , 紫金山天文台负责实施我国的日历编算和发布 , 每年编算次一年的农历日历 , 其中包括朔望和节气时刻 , 时间均精确到分钟 , 作为标准在每年出版的《中国天文年历》中正式发表 , 并以《日历资料》的形式对外发布 。
立夏最要防“上火”
立夏后 , 天气渐热 , 气候干燥 , 人体的水分容易通过出汗、呼吸而大量失去 。再加上天气变化反复无常 , 使得人体的新陈代谢不能保持平衡和稳定 , 易出现“上火”症候 。营养专家提醒 , 为防止“上火” , 公众应多喝水 , 多食新鲜蔬菜和多汁水果 , 同时要尽量保持心情舒畅 。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营养科主任李艳玲指出 , 立夏时节正值春夏交替之际 , 气候转暖 , 又风大物燥 , 易造成口干舌燥、食欲不振、大便干燥、小便发黄、口腔溃疡、牙龈红肿等病症 。
为防止“上火” , 李艳玲提示说 , 首先要生活有规律 , 注意劳逸结合;饮食宜清淡 , 忌食油腻或辛辣之物 , 多吃易消化、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可以多喝点牛奶 , 多吃豆制品、鸡肉、瘦肉等 , 这样既能补充营养 , 又可达到养心强心的目的;平时多吃蔬菜、水果及粗粮 , 以增加纤维素、维生素C和维生素B的供给 , 起到预防动脉硬化的作用;多饮水 , 以促进体内致热物质从尿、汗中排出 , 达到清热排毒的目的;老年人每天清晨可吃少许葱头、喝少量的红酒 , 以促使气血流通、心脉无阻 , 预防心脏病的发生;必要时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一些消火的药物 。
李艳玲还提示说 , 立夏后 , 随着气温的逐渐升高 , 人们极易烦躁不安 , 好发脾气 。这是因为气温过高加剧了人们的紧张心理 , 使人们心火过旺所致 。特别是老年人 , 初夏之时 , 气血易滞 , 血脉易阻 , 由发火生气引起心肌缺血、心律失常、血压升高的情况并不少见 , 有的人甚至因此而发生猝死 。所以 , 老年人在立夏之时要做好精神养生 , 保持平和的心态 , 切忌狂喜大怒而伤心 , 要多做一些僻静的事情 , 如绘画、练书法、听音乐、下棋、种花、钓鱼等 , 以调节紧张情绪、保持心情舒畅 。
炎热汗多 , 营养消耗大
刚进入5月 , 天气就热得让人有点无所适从 , 一些疾病随之而来 。由于夏季炎热而出汗多 , 体内丢失的水分多 , 脾胃消化功能较差 。同时 , 天气炎热又影响着人的食欲 , 除注意饮食清洁和清淡为主外 , 还要注意补充一些营养物质 。
养生专家赵世立指出 , 人生活在相对湿度为45%~65%的环境中感觉最舒适 , 也最健康 , 但多风少雨的立夏天往往比较干燥 , 室内湿度达不到这个水平 。如果每天早上起床后感觉嗓子和鼻子发干 , 就说明该给室内空气加湿了 。
夏日烦躁跟“心”有关
【立夏养生重在养“心” 三类食物保平安】头痛、失眠、烦躁、坐立不安 。。。。。。一到夏天 , 很多人就感觉浑身不适 , 想刻意进行调整 , 却日益萎靡不振、郁郁寡欢 。专家认为 , 这跟心脏的承受度有关 。
赵世立指出 , 在中医理论中 , 人和自然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 自然界的四季消长变化和人体的五脏功能活动相互关联对应 。
心对应“夏” , 也就是说夏季心阳最旺 , 同时提醒人们 , 在春夏之交要顺应天气的变化 , 重点关注心脏保养 。
现代医学研究发现 , 人的心理、情绪与躯体可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互相联系、互相影响 。此时不仅是情绪波动起伏 , 机体的免疫功能也较为低下 , 起居、饮食稍有不妥 , 就会发生各种疾病 。特别是老年人 , 心肌缺血、心律失常、血压升高的情况并不少见 。所以 , 在“立夏”之季要做好自我调节、笑口常开 。
多进稀食有利补养
赵世立指出 , 多进稀食是夏季饮食养生的重要方法 。如早、晚进餐时食粥 , 午餐时喝汤 , 这样既能生津止渴、清凉解暑 , 又能补养身体 。在煮粥时加些荷叶 , 称荷叶粥 , 味道清香 , 粥中略有苦味 , 可醒脾开胃 , 有消解暑热、养胃清肠、生津止渴的作用 。在煮粥时加些绿豆或单用绿豆煮汤 , 有消暑止渴、清热解毒、生津利尿等作用 。
同时 , 还要注意补充一些营养物质 。(1)补充充足维生素 , 如多吃些如西红柿、青椒、冬瓜、西瓜、杨梅、甜瓜、桃、李等新鲜果蔬;(2)补充水和无机盐 , 特别是要注意钾的补充 , 豆类或豆制品、香菇、水果、蔬菜等都是钾的很好来源 。多吃些清热利湿的食物 , 如西瓜、苦瓜、桃、乌梅、草莓、西红柿、黄瓜、绿豆等都有较好的消暑作用;(3)适量地补充蛋白质 , 如鱼、瘦肉、蛋、奶和豆类等都是最佳的优质蛋白 。
冰箱内取出食品别急吃
随着天气转热 , 人们爱吃刚从冰箱中取出来的水果、饮料等 。有些人特别是肠胃功能较弱的儿童 , 在吃后半小时左右最易发生剧烈腹痛 , 严重的还会出现恶心、呕吐、头晕、腹泻和全身冷战等症状 。
专家指出 , 这种痉挛性腹痛是由于吃了冰箱里存放的食物引起的 。人的胃肠温度一般在36℃左右 , 而刚从冰箱里拿出来的食物只有2℃~8℃ , 肠胃受到强烈的低温刺激后 , 导致生理功能失调 。预防的简单方法是 , 从冰箱里取出来的食物不要急着吃 , 放一会儿再吃 , 且一次不要吃得太多 , 特别是老年人、儿童及有慢性胃炎、消化不良的人更应注意 。
晚睡早起加午休
由于“立夏”时天亮得早 , 人们起得早 , 而晚上相对睡得晚 , 易造成睡眠不足 , 所以要增加午休 。夏季正午1点到3点气温最高 , 人容易出汗 , 午饭后 , 消化道的血供增多 , 大脑血液供应相对减少 , 所以 , 中午人们总是精神不振 , 昏昏欲睡 。
对中午不能午休的上班族来说 , 午间时分可以听听音乐或闭目养神30~50分钟 。赵世立认为 , 午睡时间要因人而异 , 一般以半小时到1小时为宜 , 时间过长让人感觉没有精神 。睡觉时不要贪凉 , 避免在风口处睡觉 , 以防着凉受风而生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