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扫墓习俗的渊源

今天分享一篇【清明节扫墓习俗的渊源】希望大家喜欢 , 下面跟着小编一起阅读这一篇百科内容吧 , 看完之后记得点赞分享出去给朋友们看哦!中国人讲究慎终追远 , 与此观念相适应的有关祭祀活动曾多得不胜枚举 。随着历史的推移 , 这类活动现已大多式微 , 唯有清明时节的扫墓 , 传承至今依旧不衰 , 因而被专家视为生命力量最为悠久的民俗事象之一 。
一般观点多认为清明扫墓的习俗是承袭寒食节的传统 , “唐朝以前扫墓 , 都在寒食节期间 。将清明与寒食节相混淆 , 大约起自唐朝;将寒食扫墓混淆为清明扫墓 , 大约也只是从唐朝才开始”(陈久金、卢莲蓉《中国节庆及其起源》 ,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 1989) 。
那么寒食扫墓的习俗又是从何时开始的呢 , 这又是一个宋代以来就争论不休的问题 。
宋人欧阳修谓:“五代礼坏 , 寒食野祭而焚纸钱 。”(清赵翼《陔余丛考》卷三十)换句话讲就是寒食扫墓的习俗是从五代才开始的 , 而且这是礼制废弛的结果 。
其后有人指出 , 寒食扫墓的习俗至少在中唐时已经流行 , 根据是宪宗元和七年(812)诏:“常参官寒食拜墓 , 在畿内者听假日往还 , 他州府奏取进止 。”再往后 , 又有人注意到《旧唐书·玄宗本纪》里“寒食上墓 , 宜编入五礼 , 永为恒式”的记载 , 便以寒食扫墓始于盛唐玄宗时作为定论 , 如《湖广志书》称:“墓祭 , 士庶不令庙祭 , 宜许上墓 , 自唐明皇始 。”这一结论影响很大 , 不少介绍清明扫墓的着述都予沿袭 。
有人从《唐会要》卷二十三《寒食拜埽》里查出唐玄宗开元二十年(732)“宜许上墓”诏令的原文:“寒食上墓 , 礼经无文 , 近世相传 , 浸以成俗 。士庶有不合庙享 , 何以用展孝思?宜许上墓…… , 仍编入礼典 , 永为常式 。”由此可见 , 这道诏令只是运用法令的形式 , 对已在民间流行的寒食上墓风俗给予认可 , 而非该习俗的起源 。
民间传说中寒食扫墓的源头 , 则有两说 。一说三国时诸葛亮治蜀 , 深得人心 , 但他去世后朝廷却没有为之盖庙 , 于是百姓在寒食期间于田野道路上拜祭 。其后朝廷自省措置不当 , 正式附祭诸葛亮于先祖(刘备)庙 , 但寒食野祭的风俗却已经形成 , 并演变为各人祭扫先人的坟墓;另一说则称寒食扫墓的习俗与寒食节同时形成于春秋时期 , 都因纪念隐士介子推而起 。
还有人认为 , 寒食扫墓来源上古先民在春分时祭祀高禖的习俗 。高禖即高母 , 在人们只认其母 , 不认其父的原始社会 , 高母就是祖先 。祀高禖就是祀祖先 。而寒食节的原本节期就在二月下半月 , 在时间上与古时祀高禖的时节是一致的 , 故唐玄宗立寒食为祀祖节 。后世寒食节缩减成最后三天或两天 , 或者直接与清明节结合在一起 , 所以寒食扫墓也就成为清明扫墓了 。
更有人作“釜底抽薪”之论:不仅寒食扫墓不自唐玄宗始 , 连清明扫墓亦非从寒食节俗转化而来 。据《唐会要》卷二十一《缘陵礼物》载 , 永徽二年(651) , 有关部门向高宗奏呈:先帝(即唐太宗)在世时 , 逢“朔、望、冬至、夏至伏、腊、清明、社(日)”向献陵(即唐高祖墓)“上食” , 现在先帝的丧期已结束 , 陛下也宜循行故例 。高宗“从之” 。可见李唐皇家清明墓祭的制度自唐太宗时就已确立 。
再往前溯 , 又可发现这一礼制实际上在汉代就已形成 , 唐章怀太子在为《后汉书》作注时 , 便引用了应劭的《汉官仪》:“秦始皇起寝于墓侧 , 汉因而不改 , 诸陵寝皆以晦、望、二十四气、三伏、社、腊及四时上饭其亲 。”应劭所谓“二十四气” , 自当包括清明在内 。因为早在《淮南子》及纬书《易通卦验》、《孝经援神契》这些汉代的着录中 , 二十四气就已经跟现今的二十四气完全一致了 。
【清明节扫墓习俗的渊源】那么 , 汉代的清明墓祭又是因袭什么传统?“二十四气”皆有墓祭又是如何改变成唐初的“惟朔、望、冬至、夏至伏、腊、清明、社上食”的呢?唐皇家的清明墓祭与已经流行于民间的寒食上坟是并行不悖各有所本 , 还是同源殊流而最终合一呢?看来 , 不把这些问题一一辨析清楚 , 是无法彻底揭示清明扫墓之由来的谜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