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教案设计郑振铎 猫教学设计一等奖教案郑振铎


猫教案设计郑振铎 猫教学设计一等奖教案郑振铎

文章插图
大家好,小跳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 。猫教学设计一等奖教案郑振铎 , 猫教案设计郑振铎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12 猫 郑振铎 教学设想 本文是—篇寓意深刻、感情真挚的散文 。
2、文章运用朴素的文字,生动传神地记叙了三只猫的故事,学习本文时,重点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体会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 。
3、注意细节描写对刻画形象的作用,理解故事中所包涵的深刻哲理 。
4、 本文安排两课时 。
5、 教学内容和步骤 —、激发情趣,导入新课 1.导入新课 。
6、 猫是大家都很熟悉的—种小动物 。
7、很多家庭因为猫惹人喜爱而养它 。
8、我国著名作家郑振铎先生,他家也曾养过三只小猫;从养这三只小猫的过程中,他领悟到了—些生活的哲理和做人的道理、究竟是什么样的哲理呢?今天,我们—起来学习郑振铎先生的散文《猫》 。
9、 (板书课题、作者) 2.作者介绍 。
10、 郑振铎(1898—1958),福建长乐县人 。
11、现代作家、文学家,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 。
12、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全国作协理事等职 。
13、1958年10月率中国文化代表团前往阿富汗等国进行友好访问时 , 因飞机失事不幸遇难 。
14、他的主要著作有《中国历史参考图谱》《中国俗文学史》《欧行日记》《海燕》《山中杂记》等 。
15、 二、学习字词 。
16、(出示小黑板或用多媒体教学) 三、学生自由朗读全文 , 标号段序 。
17、思每以下问题: 1.文章写了几只猫?重点写哪—只? 明确:文章共写了四只猫,即自家喂养的三只猫和偷吃芙蓉鸟的黑猫 。
18、重点写了第三只猫,其篇幅占了三分之一有余 。
19、 2 , 全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找出有关起止段落,划分文章结构 。
20、 明确:课文写了三次养猫的故事,据此,文章可分三个部分 。
21、 四、研习课文第—部分:第—只猫的故事 1.学生齐读课文第—部分 。
22、 2.指名学生复述第—只描的故事 。
23、 3.学生思考讨论,解决以下问题: ①作者从哪两个时间段来写猫的形态? ②家里的人对这只猫的态度怎样?从哪些细节描写可以看出来? ③这只猫的结局怎么样?家里人的态度是怎样的? 指名回答后明确:①作者从猫“刚要来的时候”和“后来”两个时间段来写猫的形态 。
24、主要写了猫的两种形态 。
25、—是自身的形态,刚宋时是花白的毛,很活泼,白雪球似的;而后来,光泽的毛也污涩了,毫无生意,懒惰郁闷 。
26、二是逗着玩的形态,滚来滚去,扑过来抢 , 又扑过去抢,后来却是不肯出来,不理会 。
27、 ②家里人都很喜欢这只猫 , 如三妹“常常取了一条红带,或一根绳子,在它面前来回的拖摇着”,作者则是“坐在藤椅上看着他们,可以微笑着消耗过—、二小时的光阴”“心上感受着生命的新鲜与快乐 。
28、”因为小猫活泼可爱,一家人都很喜欢它 。
29、 ③这只猫最终病死了 。
30、作者先交代的“不知怎地忽然消瘦了,也不肯吃东西”就已经埋下伏笔 。
31、对于这只猫的“病死”,三妹“很难过”,“我”心里也感着一缕的酸辛 。
32、 五、小结本课 。
33、 本文的第一部分写了第—只猫的故事 。
34、作者运用质朴的文字写出了第一只猫的可爱有趣,让人“感着生命的新鲜与快乐 。
35、”同口寸,也表达了对第—只猫亡失的酸辛的感情 。
36、 六、布置作业 。
37、 1 。
38、继续预习课文第二、三部分 。
39、 2.思考文章的主题 。
40、 3.整理课文字词,学会运用 。
41、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温故而知新,复习旧知识 。
42、 1.听写上节课所学词语 。
43、 2 。
44、指名朗读第一部分: 二、研读文章第二部分:第二只猫的故事 1 。
45、学生自由朗读第二部分 。
46、 2.思考以下问题: ①第二只猫的“更有趣、更活泼” , 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的? 指名回答后,明确:从性情和本领等方面来表现 。
47、“园中乱跑”“不怕生人”“有时由树上跃到墙上,又跑到街上”等是表现它的性情;“会爬树”“捉蝴蝶”“会捉鼠”,这是它的本领 。
48、 ②画出文段中表现家里的人对它的态度的词句,体会家里人对它的感情 。
49、 明确:大家都非常喜欢这只猫 。
50、主要词句有“提心吊胆”“查问得好几次”“笑着骂”“饭后的娱乐是看它爬树”等 。
51、 ③这只猫的结局怎么样?大家持什么感情? 明确:这只猫最终亡失了:对于这只猫的“亡失”,三妹“很不高兴”,作者也是“怅然”“愤恨”“诅骂” 。
52、 ④家里人对周家的丫头,不知名的捉去猫的人所持的态度,说明了什么? 讨论后明确:家里人责怪周家的丫头,诅骂不知名的夺去小猫的人 。
53、“周家的丫头”代表着事不关己、漠不关心的一类人,“不知名的夺去小猫的人”代表着不顾别人,自私自利的—类人 。
54、作者借第二只猫的失踪事件 , 表达了对那种不顾别人利益而自私自利行为的谴责与鞭挞 。
55、 三、研读课文第三部分内容 。
56、 1.默读第15、16段 。
57、 思考:①第三只猫的“可厌”,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的? 指名回答后归纳:是从形态和性情等方面来写的 。
58、“不好看,又很瘦”“毛被烧脱了好几块”“忧郁”“懒惰” 。
59、 思考:②对第三只猫的厌恶,作者写了这样几句话:“大家都不大喜欢它”“连三妹那样爱猫的,对于它也不加注意”“它在我家仍是一只若有若无的动物 。
60、”这几句话在表现的角度上有什么不同?。
61、 讨论后明确:第—、三句话是—般人的角度,第二句是个别人的角度,足见第三只猫被人厌恶的程度 。
62、 2.学生自由诵读第17—29段 。
63、 提问:请将“芙蓉鸟事件”的始末,按照故事发展的过程,给每一情节拟一个小标题,并说明为什么这样安排情节 。
64、 学生讨论回答后归纳:有六个情节 , 小标题可依次拟为“买鸟”“凝望”“被疑”“蒙冤”“受罚”“真相” 。
65、这当中前:五个情节是详细述谈第三只猫的不幸遭遇,把读者置于疑云中 。
66、直到最后一个情节 , 才用寥寥数语揭示真相,于是疑云顿开 。
67、这样安排,不仅使情节显得曲折跌宕,而且容易激起读者对第三只猫的同情与怜悯 。
68、 3.学生齐读第30—34段 。
69、 思考 , 在写第三只猫的结局时,用了哪些词语直接描写“我”的思想感情,并仔细体会这些词语的含义 。
70、 阅读讨论后归纳:作者用了“难过”一词表达自己的痛苦心情 。
71、相对以前两只猫的亡失的感情,“难过”所表示的痛苦要强烈得多 。
72、因为自己的武断,冤枉了第三只猫 , “我”深感内疚和自责 。
73、越是内疚和自责,痛苦的感情也就越强烈 。
74、 四、学生快速阅读全文,思考下列问题 。
75、 1.结合课后练习一,讨论文章的主旨 。
76、 明确:阅读文学作品,允许有不同的理解 , 而且应该多侧面地理解,从中吸收更多的思想营养 。
77、对于课文的主题 , 学生可以自由发表看法,不作统一答案: 2.本文采用了第—人称的叙述方式,采用这种叙述方式有么好处? 明确:作品中虚构的“我” , 是三只猫的主人,他喜欢前两只猫,厌恶第三只猫;他就是前两只猫的悲剧的目击者,又是第三只猫的悲剧制造者 。
78、这样 , 作者可以极自然地利用“我”在文章的地位 , 借“我”之口,抒发作者的真情实感,揭示作品的主题思想,引起读者共鸣,收到强烈的艺术效果 。
79、 3.体会:“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 这句话也是全文的结尾,它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句话在内容上是对全文的总结 。
80、“我”目睹了前两只猫的不幸后,又亲自制造了第三只猫的悲剧,深感负疚,为了不再看到这样的悲剧重演下去 , “自此,我家永不养猫”这句话与文章的开头遥相呼应,在结构上形成了首尾呼应的特点 。
81、 五、小结 。
82、 本文写的是猫,作者却巧妙地借物抒情 , 曲折地表达了同情、怜爱弱小者的思想感情,本文组织材料的特点是前后连贯、首尾呼应 , 文章在结构上严丝合缝.条理清晰 。
83、 六、布置作业 。
84、 1.完成课后练习—二、四 。
85、 2.熟读全文,领悟文章内容,体会文章感情 。
【猫教案设计郑振铎 猫教学设计一等奖教案郑振铎】本文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