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有哪些旅游景点 西班牙的著名旅游景点


作文课听课评语 在平平淡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 , 大家都尝试过写评语吧 , 评语能激励被评价对象 , 帮助其正确认识自我 , 树立不断进取的信心 。你所知道的评语是都是什么样子的?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作文课听课评语 , 仅供参考 , 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
作文课听课评语1
1、本节课教师重视了口头作文的训练 , 通过教师得当的引导 , 学生滔滔不绝 , 虽然说得不是太好 , 但毕竟学生表达的是自己的真实情感 , 表达的是自己参与活动后的真情体验 , 当然这也与教师平时的训练也是分不开的 。
2、教师处处重视对学生自信心的树立上 , 学生说不好 , 教师鼓励学生说;学生说到精彩出 , 哪怕一个词语 , 教师都会用欣赏的眼光赏识他或用恰如其分地语言夸赞他 , 所以整堂课学生兴趣浓厚 , 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
3、教师引课自然 , 从上一篇的习作引到本篇习作 , 环环相扣 , 节奏流畅 , 有一种水到渠成的感受 , 令听者回味无穷 。
4、本节课教师敢于大胆创新 , 打破了以往单一的教师把提纲罗列在黑板上 , 学生被局限在教师的框框中去完成习作的教学模式 , 本节课教师根据自己独特的教学设计 , 课堂上展示了自己朴实的教学风格 。
5、教师能把握住习作的重难点 , 通过让学生反复读习作要求 , 圈画习作中的重点词语 , 教给了学生审题的方法 。
6、课堂上教师处处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 , 鼓励学生在活动中去体验 , 从而在不知不觉中将学生带进了作文课 , 让学生轻松走进作文课 。
7、《语文课标》中指出 , 不同学段的写作都要有真实、丰富的材料 , 本节课教师做到了 , 她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 ,  有目标地让学生收集所需要的材料 , 做到了真实 。
8、教师课前准备充分 , 如提前准备的若干个水杯、暖水瓶、蒙眼睛用的毛巾等 , 这些材料看似信手拈来 , 实则是用心良苦 , 目的是通过这些材料 , 激发学生参与游戏活动的兴趣,从而为后面的写作做好储备工作 。
9、教师的教态自然、语言亲切而简练 , 课堂气氛宽松而活跃 , 教师指导得轻松 , 学生说得也很轻松 , 在轻松地氛围中 , 学生潜移默化地有了写作的素材 。效作文教学而未得的我豁然开朗 , 是一堂难得的好课 。
作文课听课评语2
傅联英:上午听了叶老师的作文课 , 这是一堂氛围轻松的作文课 , 课题新颖 。教师语言亲切 , 引课自然 , 本节课教师重视了口头作文的训练 , 通过教师得当的引导 , 学生都爱发言 , 述说自己的童年趣事 , 也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情感 。主题由于不是单元教学内容 , 所以较为空泛 。
伍丽萍:老师抓住了人物动作、心理、语言进行了作文教学 , 准备充分 , 亲和力强 , 还结合学生自己身边发生过的同年趣事教学 , 有讲有练 , 如果老师在教学中能少点“扶” , 多点“放”就更好了 。
傅婷:在这节自由写话课上 , 教师始终注意学生说话和写话的评价 , 在课中 , 我们看到的多是教师的真诚聆听 , 听到的多是教师的热情鼓励 。教师的尊重促使学生拓展思路 , 开阔想象 , 真正还学生“真本性” 。
熊碧玉:叶老师在本课教学中重点突出 , 目标明确 , 能以“习作情感”为主线 , 及时点评指导学生有针对性的有选择性的选择内容 , 进行指导写作 。让学生丰富语言积累 , 学会写作 , 敢于写作 , 喜欢写作 , 但是如果能合理安排时间 , 给孩子多一点的思考时间就更好了 。
魏伟燕:在这节自由写话课中 , 课堂进行的自然流畅 , 教师紧扣主题 , 循循善诱 , 积极鼓励学生自由表达 , 并及时的做出有针对性的点评 , 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 , 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
作文课听课评语3
今天有幸聆听了周老师的一节“心理活动描写”的作文指导课 , 受益匪浅 。现将自己的一点学习体会与大家交流 。
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 , 大家往往用“课堂的是否有效”标准来衡量一堂课是否是好课 。周老师的课 , 她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尊重、关注学生 , 为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高提供服务;学生参与热情较高 , 基本掌握了描写心理活动的方法 , 每一位同学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这正是 “有效课堂”的最好体现 。
1、巧架桥梁 , “有效”在悬念中起步
作文是学生头疼的事情 , “咬着笔杆愁眉苦脸” , “看着题目半天也写不出一个字”……这样的情形在作文课堂并不少见 。但令人惊奇的是 , 周老师的作文课堂中不但没有这样的情形 , 相反我们看见学生的是他们愿意把心中的想法说出来 。我想 , 这一切“反常”的表现 , 应该是源于周老师巧妙地导入 , 为学生的学习架起了一座心灵桥梁 。上课前 , 周老师特意创造情景“老师迟到了” , 让学生结合自己当时的感受说起 , 很巧妙地引导学生体会到人的心理活动描写的重要性 , 自然导入本节课内容 , 教学无痕 ,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 这是有效教学的第一步 。
2、巧设过程 , “有效”在灵动演绎中铺展
周老师用学生熟悉的课文中的例子 , 给予多角度的范文 , 打开学生写作思路 , 让学生体会到心理描写的作用和方法 。这个环节看似简单 , 但其实并不简单 。我们不妨连起来看看问题的答案:写心理可以用内心独白的方法 , 写感受可以用想象的方法 , 写心情可以用语言、动作、神情、环境烘托的方法 。看 , 周老师让学生思考回答的目的其实是让学生明白什么样的心理活动用什么样的方法更恰当 , 这样 , 学生在具体操作时就有本可依 。纵观整个环节 , 我们可以这样说:方法是在学生的`自主思考中、在教师润物细无声的指点中不知不觉掌握的 , 既轻松又有效 。
3、巧作点评 , “有效”在肯定鼓励中升华
教师好的评价不仅可以激励学生 , 还能引领学生、提升学生 。作文 , 需要的是语言 , 所以周老师的评价 , 尤其注重对学生语言的提升 。比如本堂课 , 周老师十分注重学生和自己语言中表现心理活动的一些关键词 , “小心翼翼”、“愧疚心理”等 , 课堂上 , 学生的心是活跃的 , 情是真挚的 , 但由于平时的积累不够 , 或一时不能联想 , 尤其是中等偏下的学生 , 想说却无法说 , 说不明 , 此时 , 教师提供一些词语 , 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习作时运用语言 , 使描写更具体 。还能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 为今后同类题材的写作奠定基础 。
语文教学专家谭惟翰曾说过 , “纳”是“吐”的前提 , 是基础 , 会“纳”才谈得上“吐” 。”周老师的设计与引导 , 不正是在帮助学生“纳”吗?有了足够的“纳” , 还怕学生“吐”不出吗? 智慧的教师能创造智慧的课堂 , 智慧的课堂能培养智慧的学生 。在周老师的作文课中 , 处处显示着教师的智慧:关注了学生的兴趣和个性 , 关注了学生的起点和发展 。在这样的课堂中 , 我们能听到生命拔节的声音 , 能看到生命成长的画面 , 是真正的有效课堂 。当然 , 如果再加点时间 , 通过师生评点 , 生生点评 , 紧扣前面学到的描写心理活动的方法在习作中得到落实 , 那么被评点的学生会更有信心 , 其他学生也能明白怎样的描写是好的 , 从哪些方面改进等 , 这样也许会更生本、更有效 。
作文课听课评语4
1. 课前准备充分 , 充分利用了多媒体教学 , 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语言学习情境 ,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 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
2. 教学重难点突出 , 板书清晰有条理 。教学步骤设计合理 , 由浅入深 , 循序渐进 。
3. 教师基本功扎实 , 知识讲解准确 , 教学设计合理 , 始终以学生为主体 , 自主学习 , 小组交流讨论 , 上台交流展示等形式 , 师生配合默契 , 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
4. 对问题的阐述简练准确 , 重点突出 , 思路清晰 。
5. 对课程内容娴熟 , 运用自如 。
6. 教师组织课堂教学效果好 , 语言清晰 , 能注重学法指导 ,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 问题设计富有启发性 。
7. 教学环节设计安排清晰明了 , 过渡自然 。
8. 教师教态自然 , 语调亲切 , 并不断鼓励学生 ,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使学生在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中学习 , 推进了知识的掌握和智力的发展 , 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
9. 教师准确的把握了设疑的方向 , 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 使学生进入积极的的思维状态 。
10.对问题的阐述深入浅出 , 有启发性 。
小学五年级作文我和书的故事评课稿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评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下午好!
首先我来做个简单的自我介绍:我是来自场桥二小的一名新教师 。身为一名新教师 , 我的教学经验为“零” 。与其说我今天是来评课的 , 还不如说我是来学习的 。能向在场的这么多资深教师学习 , 对于我来说是一种莫大的机会和荣幸 , 我感到非常的可贵 。
今天有幸听到吴老师执教这篇课文 , 吴老师在课堂中巧妙地引导学生入情、入境、用情 , 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
教无定法 , 但科学合理地运用教学方法却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 教与学达到和谐完美的统一 。这节课中吴老师巧妙地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走进文本 , 体会思想感情 。
1.诵读质疑法:指导学生读中感悟 , 读中质疑 , 实现语感积淀 , 促进学生自悟自得 , 使学生在声、乐、情中自主学习 。在诵读中进一步体会人物的内心情感、深刻领悟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
2.品词析句法:吴老师在课堂中要求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来思考 , 通过细心朗读 , 领读课文语言 。
我认为吴老师教学时有很多的亮点和可取之处 , 在这里我就简单地讲以下四点:
一、语言优美 , 导入引人
教学开始 , 吴老师以一个充满诗意的名胜古迹——黄鹤楼的同名古诗导入新课 。优秀、自然的导入既渲染了浓浓的离别之情 , 又给人自然、新颖之感 , 使学生不知不觉中走入文本 。同时 , 吴老师一开始就抓住了此篇古诗课题的两个难点:一点是朗读课题的节奏划分;二点是“之”的理解;并且非常顺利地解决了这两处的难点 。
具体的范文模板
链接:
?pwd=fffd 提取码: fffd
作文教学读后感评课稿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 , 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 , 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 。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作文教学读后感评课稿 , 仅供参考 , 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
作文教学读后感评课稿 篇1
读后感是读书笔记的一种形式 。不少同学害怕写读后感 , 那是因为他不是很明确什么是读后感 , 也不知道如何去感 , 如何下笔 。其实 , 读后感就是读过一篇文章后得到的体会和感想 , 体会是你悟出什么道理 , 感想就是你联想到什么 。许多同学在写读后感时往往会引用原文的内容较多 , 感受写得少 , 而且写得也很浅显 , 或者是所悟到的主人公品质与自己联系的实例不吻合 。这些都是孩子们在写读后感时经常犯的错误 。
那么如何做到孩子们在写读后感时尽量不犯这些错误呢?我认为这跟老师的指导是密不可分的 。今天王老师的这堂习作教学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下面我从四方面来谈今天这堂习作教学:
一、话题交流 , 感知读后感
读是感的前提 , 感是读的结果 , 因此对原文的准确理解 , 把握住要点 , 是写好读后感的前提和基础 。对原文的阅读是否认真细致 , 是决定读后感的质量关键 。所以我们必须把原文读通读懂 , 才能写好读后感 。
今天王老师从《圆明园的毁灭》这篇课文导入 , 问:读了这篇课文后有什么感受 , 同学们都能抓住文章的要点来谈读后的感受 。王老师利用话题的交流导入 , 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 , 又能借助回忆《圆明园的毁灭》一文来帮助学生找感点 , 为写好本次作文打下良好的基础 。
二、读例文 , 学方法 。
在这个环节中 , 老师让学生自己读懂例文 , 引导学生自主发现读后感的写法 。同学们互相交流、讨论 , 在学生自主发现的基础上 , 老师就结合本班实际情况来共同归纳出读后感的一般方法 。1、简介文章内容2、概括总体感受3、联系实际谈感想4、回归原文总结 。这一板书的设计就让学生一目了然 , 对读后感的结构有所认识 。这个环节的设计 , 体现了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 有人说 , 方法比知识更重要 。学生通过自渎自悟例文 , 在老师的巧妙点拨下掌握了读后感的写法 , 这样本次习作的重点也就突破了 。
三、交流搭桥 , 快速行文
在着笔之前 , 老师先组织学生在班里召开一个“小小的读书交流会” , 交流的内容就是同学们印象最深刻的一篇文章或一本书籍 。这个环节让学生进入无拘无束的愉悦环境中 , 产生说的愿望 。
作文无论如何指导 , 都应该落实到写上 , 写的过程也就是学生思考的过程 。老师要求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文章写读后感 , 这样很好 , 我认为这样是从尊重学生的角度出发的 , 给学生自由选择的空间 , 也不会导致习作的千篇一律 。今天老师只要求学生写“感”这部分 , “感”是重点部分 , 也是这次习作的教学难点 , 大约在二十分钟完成初稿 。我认为快速行文也有好处 , 它体现了“以趣激学” , 有效地调动学生写作文的积极性 , 启迪了学生的思维 , 培养了学生快速行文的能力 。
四、修改三步曲
1、自改
写作对于学生来讲 , 已经是比较难了 , 修改自己的作文就更难了 , 学生无从下手 , 因此老师就给学生一个基本的修改框架 , 这样就容易多了 。
学生自己小声地读自己的作文 , 把需要停顿而自己有没有标点的地方打上标点符号 , 把句中的错别字纠正过来 , 不会的可以查找工具书或请问同学 。读不通顺的地方该通顺 , 同时还要看看不能用上平时积累的一些好词 。
2、互相修改
俗话说:“当局者迷 , 旁观者清” 。因为自己写的作文 , 是自己心理想说的话 。而别人并不知道你在想什么 , 只能凭文字来理解 。往往会出现自己写的不清楚 , 可是自己明白 , 别人却不明白 。正因如此 , 同学互相修改就显得十分必要了 。同学之间互相对彼此的作文修改一番 , 有时不见得“小老师”比小作者的水平高多少 , 但能挑出毛病来加以改正 , 写作水平就会在这一次次的修改中得到提高 。
3、师生共同评议
经过前两个环节 , 学生的作文最少能减少错别字 , 语句通顺 , 句中多少会有些好词 , 已有一个较好的.框架子 , 在这个基础上 , 再来第三次读 , 读给全班同学听 , 读到精彩处 , 或者不当处 , 老师便会添添补补 , 依照修改要求及时进行点评 , 着一次朗读的过程中 , 还会有学生主动再次修改 , 因为他们不光听了别人的作文 , 还听了老师的点评 , 由此受了启发而再作修改 。
“教是为了不教” , 学生修改习作的习惯、能力一旦形成 , 便能在“落笔”之前勤于思考 , “成文”之后反复推敲 。如果能持之以恒 , 那么习作水平会有很大的提高 。
作文教学读后感评课稿 篇2
【西班牙有哪些旅游景点 西班牙的著名旅游景点】 有幸拜读了管建刚老师的作文教学新主张 , 收获很多 , 感触很深 。
收获一:培养写作意志比兴趣更重要 。
我们都认为 ,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然而教学这么多年下来 , 学生对写作感兴趣的 , 确实是少之又少 。对写作缺少兴趣与热情 , 作文水平原地踏步 。那么 , 该如何着手呢?管建刚老师认为 , 比培养作文兴趣更重要的  , 是培养学生的写作意志 。给学生一定的鼓励 , 会提高他们的写作兴趣 。但是 , 小学生的兴趣很不稳定 , 必须有意志保驾护航 。
培养小学生的写作意志 , 并非一两天就能完成 。必须要教师扎扎实实的带班 , 每一天 , 每一周到每一月 , 每一个学期。持久维持学生“写”的兴趣 , 要老师的引导与激励 。联想到班里的学生写每日一记的事 , 颇有同感 。这学期 , 自开学以来 , 几乎每天都让学生写每日一记 , 坚持下来 , 觉得有进步 。细想一下 , 除了认真批阅之外 , 还有激励措施:只要积满十个优加星就在光荣榜上盖一个章 , 满十个章就可以收获一份礼物 。由于有了写的动力 , 学生的每日一记就保持了一种良好的兴趣 , 写日记也就没那么怕了 。
收获二:作后指导比作前指导更重要 。
在管老师的主张四里 , 这样一些话语 , 时时敲打着我的心灵 。“……学生作文前 , 老师的话应该“像女人的裙子 , 越短越好” 。……“作前指导”的祸害 , 已经严重到了可以毫不心疼的、割掉肿瘤一样地将它抛弃 。……“讲评”就是最好的“指导” 。它是有了“学生作文”这个文本之后 , 实打实的“指导” 。
重视讲评 , 这是管老师的作文风格 , 很欣赏上他的“作后讲评”课的三件事 。第一件事是欣赏 。让孩子互相欣赏作文中的好词好句 , 学生感到荣耀 , 整个欣赏的过程也成为孩子写作的动力 。第二件事是挑刺 。挑刺一般着力于“句病” 。第三件事是训练 。讲评课的练主要来自两处:一是从学生写得好的地方引伸出来 。从课文、优秀作文选中引出的例子 , 学生有畏难感 , 从同伴作文中来 , 学生觉得自己“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 。二是从学生写得不好的地方引伸再来 , 好几个同学缺少心理描写 , 教师创设一个场景 , 大家一起练一练 , 学一学 , 写一写心理的活动 。
由管老师的作文教学 , 想到我们平时重指导 , 对讲评重视不够 , 讲评重于指导 。我们的讲评课往往不受重视 , 也往往流于形式 。没有讲评 , 学生的习作基本在原有的水平上徘徊 , 较难取得突破性的发展 , 更难以体会习作的快乐 。
管建刚和他的作文教学系列给我们带来了具体的、具有可操作性的作文教学方法 , 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吧!拿到教作文的驾照 , 明明白白教作文 。
作文教学读后感评课稿 篇3
最近拜读了管建刚老师的《我的作文教学故事》一书 , 深受感动 。作者用具体、生动、细腻的语言向我们讲述了一个个发生在他和他的学生们之间的小故事 。这里既有学生之间的团结互助 , 也有他们之间的碰撞争鸣 , 以及为鸡毛蒜皮事情的争执;既有师生之间的支持和友爱 , 也有他们中间发生的矛盾冲突 。这些都是学校日常生活中的普通事件 。它们在管老师如数家珍般的叙述中 , 件件都是那么令人难忘 。而架起管老师和他的学生之间毫无隔阂、畅所欲言、尽情表达的沟通桥梁就是他们班级的《评价周报》 。
《评价周报》是管老师为学生写作而创建的一片神奇的土地 , 他让《评价周报》成了学生与学生 , 学生与老师沟通交流的平台 。大到对一些事件的看法 , 小到学生之间鸡毛蒜皮的争执 , 甚至是对老师的意见和建议都可以写出来 。只要你想写 , 只要你想表达 , 《评价周报》都可以作为你抒发的平台 。让学生愿意写 , 有话写 , 而不是每每遇到写作文就像打仗一样 , 东拼西凑 , 照搬人家的东西、表达别人的意见 。从身边的小事入手 , 写你想写的话 , 这不就是最好的锻炼写作水平的方法吗?
人们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 真正能提高孩子写作水平的方法其实就是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 。管老师成功的依靠“发表”的力量 , 点燃了孩子的写作热情 , 激发了他们写作的动力 。捧着一张张属于自己班级的报纸 , 看着一篇篇自己的文章变成铅字 , 收获着一份份来自成功的喜悦 , 敢问 , 哪个孩子能不为之动容 , 哪个孩子能不为此欢欣雀跃?为了长期维持学生的写作兴趣 , 他给每个在《评价周报》上发表文章的学生一张“刊用纪念卡” , 卡收集到三张就授予“作文新苗”称号;再有三张 , 升级为“作文小能手”;再有三张 , 升级为“班级小作家” 。“班级小作家”能出“专栏” , 评“班级诺贝尔文学奖” 。他还想出了“积分活动”、“等级评奖”、“稿费活动” , 等等 。伴随着管老师花样翻新的各类奖项 , 孩子们的劲头更足了 , 写作动力也就更大了 。
《评价周报》不仅仅为孩子们提高写作水平提供了舞台 , 更重要的是它为孩子们打造了一个永不消逝的童年 。每当捧起那一张张记录了自己成长历程的报纸 , 童年的往事就会跃然纸上 , 那里有困惑、有迷惘、有激情、更有梦想……
这本书给我的感动太多太多 , 管老师那执著的教育信念更是让我深深敬佩 。在今后的工作中 , 我也将如他一般 , 努力用自己的辛勤和汗水为孩子们支撑起一片属于他们自己的写作空间
作文教学读后感评课稿 篇4
暑假 , 学校发给我们每人一本书 , 知道这是为了提升我们教师的专业成长 , 但说实话 , 有时面对一堆堆的理论学习 , 心里还是有点浮躁 , 因为很多时候学的时候挺有感触的 , 但实际操作起来还是有点不着边际 。因此 , 我特地选了管建刚老师的作文教学系列之《我的作文教学故事》一书 , 为了就是不让自己读得太过晦涩 。出人意料的是 , 这本书我看得很快 , 是很少的一本能让我有如此阅读速度的专业书 。呵呵 , 因为那是一个个吸引我的具体形象的故事 , 形象得就像是每天发生在我和我的学生中间 。因为书中有很多管老师的学生写的作文 , 它们记叙着真实的生活 , 诉说着孩子们作文的成长之路 , 简直就是一部校园生活小说 。读着读着 , 我仿佛忘记了这是在读专业书 , 而是在欣赏孩子的充满灵性的心声 。
然而 , 当我掩上最后一页 , 心中感慨万分 。我佩服于管建刚老师对作文教学的执著 , 从2000年开始坚持办《班级作文周报》 , 办《评价周报》 。我们一般的老师为每学期还在为批不到十篇的大作文而疲于应付 , 管老师却要每周办报 , 付出的时间和精力可想而知 , 一张张周报中凝聚着的是他对作文教学的执著精神 。想我在低年级时 , 也曾在家长的帮助下 , 将学生一学期的优秀习作整理编辑后 , 印刷成册 , 每人一本 , 短暂引起学生的写作兴趣 , 但没有恒心坚持下去 。这大抵就是特级和普通教师的区别吧 。
我佩服于他对作文教学的探索精神 , 为了鼓励学生的写作兴趣 , 他给每个在《班级作文周报》上发表文章的学生一张“刊用纪念卡” , 还评“作文新苗” , 评“作文小能手” , 评“班级小作家” , 更有评“班级诺贝尔文学奖”的 , 还有让人意想不到的“稿费活动” , 有了这一个个新招 , 学生不想写都难 。
我佩服于管建刚老师的作文教学创新思想 , 他的作文教学理念是从打造一个永不消逝的童年出发的 , 从孩子们的角度出发 , 为孩子们考虑 , 点起了孩子作文的激情 , 让孩子在其中享受着作文带给他们的乐趣 , 享受着童年的酸甜苦辣 , 而他自己也享受着作文教学带给他的成果 。
我佩服于在一个个生动的故事背后 , 管老师和孩子们之间真挚和谐的师生之情 。管老师是一个民主的老师 , 学生之间会为一些小事争论不休 , 管老师会给他们争论的阵地——《评价周报》 。当然 , 师生之间也难免会发生一些矛盾冲突 , 
管老师也没有一副主宰者的高高在上的架势 , 他会让学生在报上把矛头直指自己 。这一切 , 没有一颗细腻的爱生之心 , 又如何能做到 。而这一切 , 改变了孩子们写作的方式 , 让孩子们把写作看成是心声的吐露 , 让孩子们有了表达即写作的意愿 , 写成了一篇篇习作 , 成就了管老师作文教学的成功之路 。
我佩服于在管老师的班上 , 没有不会写作的学生 。费文星 , 一个从抄袭作文开始写作的学生 , 在那次抄袭故事中受到了震憾 , 成为了在《苏州日报》上真正发表文章的学生 。顾惺雯 , 一个作文水平一般的学生 , 在“化疗”事件中 , 写出《怒》《我忍无可忍了》 , 用学生自己的真情写就的作文 , 怎么还有写不好道理?那两篇发表于《评价周报》上的作文 , 鼓舞了她 , 让她的作文从此有了飞跃 。这一个个故事 , 在不断地告诉我 , 作文教学一定要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 。管老师的学生是幸运的 , 我们不能让我们的学生不幸吧!
“一个成功的老师 , 是一个有故事的老师 。一个幸福的老师 , 是一个有故事的老师 。”不知从哪里听来的这句话 , 我一直记着 。读着《我的作文教学故事》 , 想起自己和学生的一个个故事 , 虽然不尽是作文教学的 , 但也尽是值得回味 , 尽是幸福的 。
作文教学读后感评课稿 篇5
如果一本教育方面的书能对一线教师的教学有深刻的实际的影响 , 那么这样的书一定是一本好书 。我认为《我的作文教学主张》就是这样的一本好书 。在本书中 , 作者以朴实但充满智慧的语言 , 提出了九大革命性的作文教学主张 , 它们是:“兴趣”重于“技能”;“生活”重于“生成”;“发现”重于“观察”;“讲评”重于“指导”;“多改”重于“多写”;“真实”重于“虚构”;“文心”重于“文字”;“课外”重于“课内”;“写作”重于“阅读” 。
可以说 , 他提出的每一个主张都让我深有触动 。
触动之一:“讲评”重于“指导” 。管老师对作前指导的看法是“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他说:在我看来 , 百分之九十九的“指导”都是好心办坏事 。读的时候我就在想:这样说来 , 对作文难道就一概不指导了吗?指导况且写出歪瓜裂枣的文章 , 不指导的文章长什么样 , 我都不敢想 。再往下读:写作没有自由 , 世上将失去无数优秀的作家 , 也将失去无数优秀的作品 。写作 , 要那多的“裹脚布”干什么!是啊 , 想想我们自己写出来的东西如果不是发自内心要表达的 , 是外力强加给你的 , 你能写出活生生的好文章来吗?学生的每日故事是我最想看的 , 因为这是他们真实的生活 , 读着他们的故事我也好像走进了他们丰富的童年世界 , 喜怒衰乐 , 这样的文章有人指导吗?再想想每个单元的单元作文 , 读起来千篇一律 , 原来是我指导造的孽啊 。学生作文前 , 套用林语堂的说法 , 老师的话应该“像女人的裙子 , 越短越好” 。宁要真实的贫穷 , 也不要虚假的繁荣;宁要不完美的真实 , 也不要虚假的完美 , 这是对待一切问题应该秉有的求真态度 。作前指导 , 你还没见到学生的作文呢 , 你还没给病人把脉呢 , 也没给病人做化验 , 想当然地给病人吃药 , 这是什么逻辑?杀人不见血的庸医的逻辑 。丢了“作前指导” , 写作最需要的 , 不是技巧 , 不是知道 , 是自由 , 是自在 , 是自我 。重视“作后讲评”吧 , 它“绿色无公害” , 它顺应学生的写作步伐 , 学生需要什么帮助 , 就给予什么帮助 。偏偏 , 嘿 , 偏偏作后的“讲评”在作文教学界 , 一直被置于可有可无的位置!关键是怎样操作讲评 , 每个人的都讲评吗 , 这在50多人的大班可是一个不太实际的问题 。也许读书读出来了问题才会进一步思考 。且往下看:小学生写好了作文 , 老师用心研读学生的作文 , “指”出哪句写得好 , 句子就该这么写:那段写得好 , 段落就该这么写;那篇的结构好 , 结构就该这么处理 , 作文就该这么写 。“指”出哪里有问题 , 什么问题 , 号召没有这些问题的同学 , 一起来帮助解决 。潜存这些问题的同学 , 由此也获得了潜在的教益 。那就是实实在在的“指导” 。老师认认真真研读学生的作文 , 由学生的作文现头 , 引出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域”的作文训练点 , 这就是实实在在原“指导” 。
学生在前面一路自由欢快地小跑 , 老师在后面跟着 , 看着 , 看到美好的地方 , 告诉学生 , 停下 , 慢慢走欣赏啊 。学生摔了个跟头 , 老师后面喊 , 停 , 有人受伤 , 原地休息 , 包扎一下 , 调整一下 。后者 , 就是以“讲评”为核心思想的作文教学 。收获:本学期作文在还没学之前就让学生把单元作文写好 , 教师系统看完 , 从中找出精彩之处 , 叫学生看 , 学生之间互改 , 不足之处让大家帮忙改正 。作前不指导 , 作后重点讲评 。这一章节写得最好 , 把操作讲评课的方法写得很明白 , 易于效仿 , 但须反复琢磨 , 怎样才能和自己班情况有机结合 。在这一章节的最后 , 管老师说:唯一的遗憾 , 作后讲评太累 。这次备好的课 , 下一届带班派不上“现买现卖”的用场 。但 , 总得有人去擦亮星星 , 尽管多么遥远、多么艰难 , 作后讲评 , 就是那颗遥远的星星 , 我正搭着摇摇欲坠的梯子 , 擦那颗灰暗的星 。
触动之二:“多改”重于“多写”
学生作文 , 少的是“改” 。“文章是改出来的”“文章不厌百回改” , 修改对于写作的重要性 , 老师们“知道”也只停留于“知道” 。切中要害 , 老师会改还不行 , 关键的是得让习作者本人会改 , 要让他们知道改哪 , 如何改 , 这个是最难的 。学生写了一篇又一篇的作文 , 却都是在低水平重复 , 写得再多 , 也白搭 。要让每一次的写作 , 都到达写作的极限区域 , 进入写作的潜能区域 。“改” , 几乎是进入的唯一途径 。我在疑问了:这样的改有时间吗?学生还有这样那样的作业 , 且别说别的 , 光是语文基础知识就已经占走了多少时间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