堪舆理论的四大概念“寻气”、“察脉”、“观势”和“辨形”

堪舆中寻龙点穴的目的 , 是要乘“生气” , 《葬经》中说道:“土形气行 , 物因以生 。夫气行乎地中 , 发而生乎万物 。” 寻龙是察找龙脉 , 而点穴包括两部分 , 一是找穴场 , 二是定穴位 , 点穴的核心是藏风聚气 。故寻龙点穴 , 要“寻气”、“察脉”、“观势”和“辨形” 。

堪舆理论的四大概念“寻气”、“察脉”、“观势”和“辨形”

文章插图
一、寻气
在堪舆理论中 , 气是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 中国古代哲学以气为构成天地万物的本源 , 认为阴阳之气“氤氲积聚而为万物” , 以此来解释宇宙的生成及发展 。按照中国传统术数的说法 , 气分而为阴阳 , 阴阳合而为生五行 , 生气产生于地 , 运行于天 , 气行则万物发生 , 气聚则山川融结 。
另外 , 传统文化中还有“天人合一 , 天人感应”的理论 , 也就是所谓“精诚感于内 , 形气动于天” 。认为自然环境与人之所以能感应 , 就在于同禀天地之气的缘故 。《葬经》中说道:“生气行乎地中 , 发而生乎万物 。人受体于父母 , 本骸得气 , 遗体受荫 。”
气被学术家称为是堪舆的第一法门 , 土是气的载体 , 也就是说 , 气是随着山脉(土)的起伏而运行的 。气的凝聚则需要一定的地理条件 , 即水流的拦截 。有山有水 , 才能使气“来积止聚 , 冲阳和阴” 。
好的风水从理论上来说是要藏风聚气 , 不要气散 。清代熊起番《堪舆泄秘》也说:“外山环抱者 , 风无所入 , 而内气聚 。外山亏疏者 , 风有所入而内气散 。气聚者暖 , 气散者冷 。”
二、察脉
气、脉、形、势四者关系密不可分 , 后三者是“气”在不同层次上的外在表现 。“万物负阴而抱阳 , 冲气以为和 。”“太虚无形 , 气之本体 , 其聚其散 , 变化之客形尔 。”堪舆中认为 , 气是无穷变化的 , 它可以变成水 , 也可以积淀为山川 。明代《水龙经》中论“气机妙运”时说:“太始唯一气 , 莫先于水 。水中积浊 , 遂成山川 。”由此可知 , 山脉和河流都可以统一于 “气”中 , 寻找生气就是要观察山川的走向 , 也就是脉的走向 。
积土为山 , 山脉高高隆起 , 寻气首先要搞清楚脉的走向 , 也就是根据“脉”的走向来判断气的运行 , 以有形之脉去把握无形之气 , 因此寻气的关键是察脉 。
龙脉行走之间 , 生气随之变化 , 不断剥换 , 从老变嫩 , 由凶变吉 , 起伏变化之间 , 起星峰开面结穴 , 此时龙穴结作 。
三、观势
“势”指地势 , 即远处的自然山水表现出来的样子和事物运动变化情况 。龙脉从远方蜿蜒而来的急缓变化情况就属于“势” , 水从远方而来的形态变化情况也属于“势” 。
势 , 实际是对“来龙”的判断 , 指龙脉发源后走向穴场时 , 呈现出的各种连绵起伏的气势 。势欲其来 , 不欲其去;欲其大 , 不欲其小;欲其强 , 不欲其弱 , 欲其异 , 不欲其常 。
势来则气随之而来 , 势强大则气亦深厚 , 势不分则气亦不散 。欲其异 , 欲其奇特翔动 , 生机勃然 。
观势与察脉不同 , 察脉主要是看龙脉的起止分合 , 以便了解气的运行路线及方向 , 其凝聚与否;而观势则主要是在察脉的基础上具体地确定龙穴结作的位置 。气随脉而行 , 因此龙穴位置应依脉行之势而定 。
四、辨形
势是脉之行 , 形是势之止 , 由脉观势 , 由势辨形 , 最后由形定气 , 找到穴场 。有势而后有形 , 有形而后有穴 。寻得真龙真穴 , 才能受其荫福 。倘于恶龙凶势下辨形立穴 , 则反生灾祸 。
“形”指地形 , 即眼前近处的自然山水和龙穴所表现的形象和状态 , 如龙脉的“蜂腰鹤膝” , 砂峰的“尖挺高耸”、“方圆秀丽” , 水的“屈曲”、“清亮”等 , 都属于“形”的范围 。
形是融势聚气的关键 , 生气因势而行 , 又因形而止 。《葬经》云:“形止气蓄 , 化生万物 。”点穴的主要目的 , 是葬时乘以生气 , 而生气无形 , 其吉凶情况唯有观察其外在的山水形态来看 。
虽然气有升沉聚散、变幻莫测 , 行于龙脉亦行踪飘忽、委蛇东西或为南北 。但其行于龙脉 , 始发之时 , 有势可寻 , 寻其势则知其来去 。又因山之形色 , 缘气而生 , 所以 , 形即气的外在形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