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禅室随笔 画禅室随笔首次使用


画禅室随笔 画禅室随笔首次使用

文章插图
大家好,小跳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 。画禅室随笔首次使用 , 画禅室随笔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董其昌《画禅室随笔》来源: 中国网滨海高新关键字:兰亭;屋漏痕;书家;书耳;楷法作者:2011-05-24 11:02此帖(官奴帖)在《淳熙秘阁续刻》,米元章所谓绝似《兰亭叙》 。
2、昔年见之南都,曾记其笔法于米帖,曰:“字字骞翥,势奇而反正,藏锋裹铁,遒劲萧远,庶几为之传神 。
3、”今为吴太学用卿所藏 。
4、顷于吴门出余,快余二十馀年积想 , 遂临此本云:抑余二十馀年时书此帖,兹对真迹,豁然有会 , 盖渐修顿证,非一朝夕 。
5、假令当时力能致之,不经苦心悬念,未必契真 。
6、怀素有言:“豁焉心胸,顿释凝滞 。
7、”今日之谓也 。
8、时戌申十月有三日,舟行朱泾道中 , 日书《兰亭》及此帖一过,以《官奴》笔意书《禊帖》 , 尤为得门而人 。
9、吾书无所不临仿,最得意在小楷书,而懒于拈笔 。
10、但以行草行世 , 亦多非作意书 , 第率尔酬应耳 。
11、若使当其合处,便不能追踪晋、魏 , 断不在唐人后乘也 。
12、作书与诗文同一关捩,大抵传与不传,在谈与不谈耳 。
13、极才人之致 , 可以无所不能而谈之,玄味必由天骨,非钻仰之力、澄练之功所可强人 。
14、转笔处,放笔处,精神血气易于放过 。
15、此正书家紧要关津,造物待是而完也 。
16、但知出笔,不知转笔、放笔,必不诣极 。
17、书须参(离合)二字 , 杨凝式非不能为欧、虞诸家之体,正为离,以取势耳 。
18、米海岳一生夸诩,独取王半山之枯淡,使不能进此一步,所谓“云花满眼,终难脱出净尽” 。
19、赵子昂则通身入此玄中 , 觉有朝市气味 。
20、《内景经》曰:“淡然无味天然粮”,此言可想 。
21、三十年前参米书在,无一实笔,自谓得诀 。
22、不能常习,今犹故吾,可愧也 。
23、米云:“以势为主 。
24、”余病其欠淡 , 淡乃天骨带来,非学可及,内典所谓带师智,书家谓之气韵也 。
25、翰墨之事 , 良工苦心,未尝敢以耗气应也,其尤精者,或以醉,或以梦,或以?。蜗飞裢ǎ匏豢桑伪厣疋酰煳锬送暝眨∈来判窈挪菔?nbsp;, 饮酒数斗,以头濡墨,纵书壁上,凄风急雨,观者叹愕 。
26、王子安为文,第磨墨数升,蒙被而卧,熟睡而起,词不加点,若有鬼神,此皆得诸笔墨蹊径之外者 。
27、今观察王先生当人日,病不饮酒,莫廷韩馈以内府良药,辄据枕作诗二十余章谢之,皆风骚鼓吹也 。
28、乃与彼二子鼎足六立也矣 。
29、……晋人书取法 , 宋人书取意,或不胜于法乎?不然,宋人自以其意为书耳 。
30、非能有古人之意也 。
31、然赵子昂则矫宋之弊,虽已意亦不用也,此必宋人所诃,盖为法所转也 。
32、唐人诗律与其书法颇似,皆以浓丽为主,而石法稍远矣 。
33、余每谓晋唐无态 , 学唐乃能入晋 。
34、晋诗如其书,虽陶元亮之古澹,阮嗣宗之后爽,在书法中无虞、褚可当,以其无门也 。
35、因为唐人诗及之 。
36、晋、宋人书 , 但以风流胜 , 不为无法,而妙处不在法 。
37、至唐人始专以法为蹊径,而尽态极研矣 。
38、总之俗欲造极处,使精神不可磨没 。
39、所谓神品,以吾神所著故也 。
40、何独书道,凡事皆尔 。
41、大慧禅师论参禅云:“譬如有人具百万资,吾皆籍没?。怂髡?。
42、”此语殊类书家关捩子 。
43、米元璋云:“如撑急水滩船 , 用尽气力 , 不离故处 。
44、”盖书家妙在能合,神在能离,所以离者,非欧、虞、褚、薛名家伎俩,直要脱去右军老子习气 , 所以难耳 。
45、那吒拆骨还父,拆肉还母,若别无骨肉,说甚虚空粉碎,始露全身 , 晋、唐以后 , 惟杨凝式解此窍耳,赵吴兴未梦见在 。
46、余十七岁学书,二十二岁学画,今五十七八矣 。
47、有谬称许者,余自校勘,颇不似米颠作欺人语 。
48、大都画与文太史较,各有短长,文之精工具体,吾所不如 。
49、至于古雅秀润 , 更进一筹矣 。
50、与赵文敏较 , 各有短长 。
51、行间茂密 , 千字一同 , 吾不如赵 。
52、若临仿历代,赵得其十一吾得其十七,又赵书因“熟”得俗态,吾书因“生”得秀色 。
53、赵书无弗作意,吾书往往率意;当吾作意,赵书亦输一筹 。
54、第作意者少耳 。
55、吾于书似可直接赵文敏,第少生耳 。
56、而子昂之熟,又不如吾有秀泣之气 。
57、惟不能多书,以此让吴兴一筹 。
58、画则具体而微,要亦三百年来一具眼人也 。
59、予学书三十年,司得书法,而不能实证者,在自起自倒、自收自束处耳 。
60、过此关,即历军父子亦无奈何也 。
61、转左侧右,乃历军字势 。
62、所谓迹似奇而反正者,世人不能解也 。
63、唐人书皆回腕,宛转藏锋,能留得笔住 。
64、不直率流滑,此是书家相传秘诀 。
65、微但书法,即画家用笔,亦当得此意 。
66、书法虽贵藏锋,然不得以模糊为藏锋,须有用笔如太阿*截之意,盖以劲利取势,以虚和取韵 。
67、颜鲁公所谓“以印印泥、如锥画沙”是也 。
68、细参《玉润帖》,思过半也 。
69、米海岳书 , 无垂不缩,无往不收 。
70、此八字真言无等咒也 。
71、然须结字得势,海岳自谓集古字,盖于结字最留意,比其晚年,始自出新意耳 。
72、……古人作书,必不作正局,盖以奇为正 , 此赵吴兴所以不大入晋、唐室也 。
73、《兰亭》非不正,其纵岩用笔处,无迹可寻 。
74、若开采模相似,转去转远 。
75、柳公权云:“笔正”,须善学柳下惠者参之 。
76、余学书三十九年,见此意耳 。
77、用墨须使有润,不可使其枯燥 , 尤忌浓肥,肥则大恶道矣 。
78、余尝谓右军父子之书,至齐、梁时风流顿尽 。
79、自唐初虞、褚辈,一变其法,乃不合而合 , 右军父子殆如复生 。
80、此言不大易会,盖临摹最易,神气难传也 。
81、临帖如骤遇异人,不必相其耳目、手足、头面,当观其举止、笑语、真精神流露处 。
82、庄子所谓“目击而道存”者也 。
83、章子厚日临《兰亭》一本,东坡闻之,谓:其书必不得工 。
84、禅家有云 , 从门入者,非是家珍也 。
85、惟赵子昂临本甚多,世所传十七跋、十三跋是已 。
86、“世人但学兰亭面,欲换凡骨无金丹 。
87、”山谷语与东坡同意,正在离合之间,守法不变 , 即为书家奴耳 。
88、昔右军诸帖,半出于问病吊唁 , 从哀戚中结法 , 所谓泪渍老笔者,其书独垂至今 。
89、《内景经》全在笔墨畦径之外 , 其为六朝人得意书无疑 。
90、今人作书只信笔为波画耳 。
91、结构纵有古法,未尝真用笔也 。
92、善用笔者清劲 , 不善用笔者浓浊 。
93、不独连篇各体有分别,一字中亦具此两种,不可不知也 。
94、颜鲁公受笔法于张长史 。
95、尝有“锥画沙”、“印印泥”之喻,又谓之“屋漏痕” 。
96、然其碑帖严整,蚕头鼠尾,即不无“锥沙”、“印泥”、“屋漏痕” 。
97、未之见也 。
98、独此碑落笔与放笔处,和缓挺劲兼之,余临写之 , 次恍若有悟 。
99、鲁公曰:自钟、王至虞、陆 , 皆口决手授,以至张长史 。
100、信矣 。
101、锥沙三喻,皆喻藏锋,不知出锋亦有之 。
102、因出锋之尤,故成藏锋之浑,此碑是也 。
103、东坡偃笔虽形类颜,失在用笔矣 。
104、其学王僧亦然 。
105、《争座位帖》,宋苏、黄、米、蔡四家书皆仿之 。
106、唐时欧、虞、褚、薛诸家 , 虽刻画二王,不无拘于法度 。
107、惟鲁公天真烂漫 , 姿态横出,深得右军灵和之致,故为宋一代渊源 。
108、余近来临颜书,因悟所谓“折钗股”“屋漏痕”者,惟二王有之 。
109、鲁公直入山阴之室,绝去欧、褚轻媚习气,东坡云:“诗至于子美,书至于鲁公 。
110、”非虚语也 。
111、颜书惟《蔡明远序》尤为沉古,米海岳一生不能仿佛,盖亦为学唐初诸公书,稍乏骨气耳 。
112、灯下为此,都不对帖,虽不至入俗,第神采璀璨,即是不及古人处,渐老渐熟,乃造平淡 。
113、米老犹隔尘,敢自许逼真乎?题以志吾愧 。
114、余每临怀素《自叙帖》,皆以大令笔意求之 , 黄长睿云:米芾见阁帖书稍纵者,辄命之旭 。
115、旭、素故自二王得一家眷属也 。
116、旭虽姿性颠逸,超然不羁 , 而楷法精详,特为正真,学狂草者,从此进之 。
117、柳诚悬书 , 极力变右军法,盖不欲与《禊帖》面目相似 。
118、所谓神奇化为臭腐,故离之耳 。
119、凡人学书,以姿态取妍,鲜能解此 。
120、余于虞、褚、欧,皆曾仿佛十一 , 自学柳诚悬,方悟用笔古淡处 。
121、自今以往,不得舍柳法而趣右军也 。
122、杨景度书,自颜尚书、怀素得笔,而溢为奇怪,无五代衰*之气 。
123、宋苏、黄、米皆宗之 。
124、《书谱》曰:“既得平正,须追险绝”景度之谓也 。
125、书家以险绝为奇,互窃惟鲁公、杨少师得之,赵吴兴弗解也 。
126、今人眼目为吴兴所遮障 。
127、予得杨公《游仙诗》,日益习之 。
128、东坡先生书,世谓其学徐浩 。
129、以余观之 , 乃出于王僧虔耳 。
130、但坡公用其结体,而中有偃笔,又杂以颜常山法 。
131、故世人不知其所自来 。
132、即米海岳书自率更得之,晚年一变,遂有冰寒于水之奇 。
133、书家未有学古而不变者也 。
134、米元章书,沉着痛快,直夺晋人之神 。
135、少壮未能立家,一一规模古帖,及钱穆父诃其刻画太甚,当徒势为主,乃大悟,脱尽尽本家笔 , 自出机轴,如禅悟后,拆肉还母,拆骨还父,呵佛骂祖,面目非故 。
136、虽苏、黄相见,不无气慑 。
137、晚年自言无一点右军俗气,良有以也…… 。
138、右皆赵文敏闲窗信笔所书 。
139、锡山安氏刻于家 。
140、余素不学赵书,以其结构微有习气,至于用笔、用墨,文敏所谓“千古不易”者 。
141、不如是,何以名喧宇宙也!前人正自未可轻哉议 。
142、人谓倪书有《黄庭》遗意,此论未公 。
143、倪自作一种调度,如啖橄榄,时有清津绕颊耳 。
144、书家四忌:甜、邪、俗、赖 。
145、倪从画悟出,因得清丽 。
146、枝指山人书,吴中多赝本 。
147、此书律诗二十首,如绵裹铁,如印印泥,方是本色真虎,非裴将军先射诸彪也 。
148、本朝学素书者 , 鲜得宗趣 。
149、徐武功、祝京兆、张南安、莫方伯各有所人,丰考功亦得一斑,然狂怪怒张失其本矣 。
150、余谓张旭之有怀素,犹董元之有巨然,衣钵相承 , 无复馀恨,皆以平淡天真为旨,人目之为狂乃不狂也 。
151、吾松书自陆机、陆云,创于右军之前,以后遂不复继响 。
152、二沈及张南安、陆文裕、莫方伯稍振之,都不甚传世,为吴中文、祝二家所掩耳 。
【画禅室随笔 画禅室随笔首次使用】153、文、祝二家,一时之标 , 然欲突过二沈 , 未能也 。
154、以空疏无实际 。
155、故余书则并去诸君子而自快 , 不欲争也,以待知书者品之 。
156、翻译中国明代书法、绘画理论著作 。
157、董其昌著 。
158、是明末清初画家杨补辑录董其昌未收入《容台集》的零篇散帙而成书。
159、全书4卷 ,其中卷三 、卷四和书画无关 。
160、卷一包括论用笔 、评法书、跋自书、评古帖等节;卷二包括画诀、画源、题自画、评古画等节 。
161、该书论书主张巧用笔墨,强调结字 , 临帖重在领会其精神,提倡“以意背临”;论画以南北宗论为中心 , 提倡文人画,贬抑“行家画” 。
162、对于绘画的发展 , 推崇自唐而宋由“工”变“ 畅 ”,批评由宋入元某些画家的由“畅”而“佻” 。
163、主张画家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以生 、秀、真为艺术境界之极诣 。
164、书中的一些绘画理论、技法都有独到见解 , 对以后的绘画发展有很大影响 。
165、他的画论对清代“四王”画派具有极深刻的影响 。
本文到此分享完毕 ,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