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湖阴先生壁其二 古诗书湖阴先生壁其二


书湖阴先生壁其二 古诗书湖阴先生壁其二

文章插图
大家好,小跳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 。古诗书湖阴先生壁其二,书湖阴先生壁其二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书湖阴先生①壁王安石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
【书湖阴先生壁其二 古诗书湖阴先生壁其二】2、一水护田将绿绕 , 两山排闼②送青来 。
3、注释①:湖阴先生:名杨德逢,为王安石寓金陵紫金山下时的邻居 。
4、②:排闼:推开门 。
5、简析王安石晚年退居江宁,心绪趋于平静,吟诗学佛,创作了许多写景抒情的绝句,为人称誉 。
6、黄庭坚评曰:“荆公暮年作小诗,雅丽精绝 , 脱去流俗 。
7、”(见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三十五) 。
8、曾季狸《艇斋诗话》亦云:“荆公绝句妙天下”,“绝句之妙,唐则杜牧之,本朝则荆公,此二人而已” 。
9、《书湖阴先生壁》共二首 , 这首非常有特色 , 大多数文学史都提到它 。
10、 湖阴先生是杨德逢的别号,王安石的邻居 。
11、这首小诗写出湖阴先生住处的特点,写出一个清幽雅洁的意境,用笔精妙 。
12、茅草房檐下,因为主人经常清扫而没有苔藓,显得干净,整个小院则很宁静 。
13、请留意,诗人说的是“静无苔”,而不是“净无苔”,这里,“静”与“净”侧重修饰的对象不同,前者一比后者包含的意思更加丰富 。
14、因为“净”是修饰茅檐下的石头的,只表明一层干净清洁的意思,而“静”则是修饰了整个环境,写出一种气氛 。
15、况且,既说了“长扫”,有补言“无苔”,洁净这个意思已经表达清楚 , 再加一“净”字就没有必要了 。
16、第二句写花木长得很好 , 整治成畦,全是主任自己亲手栽种的 。
17、这两句从小处落笔 , 写湖阴先生的住处景物,在描写茅檐无苔,花木成畦这些外在景物的同时,也摹写出主人的内在性情 。
18、这是一位心境安闲、雅好整洁的人物 。
19、 后面两句从大处落笔 , 写湖阴先生的居处环境:“一水护田将绿绕 , 两山排闼送青来 。
20、”一带流水护卫着田地,环 绕着绿色的农作物;两座山峰面对着房屋,仿佛要推开门,给主人送上满山的青翠 。
21、诗人运用了对偶、拟人、借代的修 辞手法,把山水描写得有情且有趣 。
22、山水本是无情之物 , 可诗人说水“护田” , 山“送青”,水对田有一种护措之情,山对人有一种友爱之情,这就使本来没有生命的山水具有了人的情思,显得柔婉可爱 , 生动活泼 。
23、本来水是环绕着绿色的农作物,但诗人没说具体的植物,而是用植物的色彩来代替,说“将绿绕”,环绕着绿意;青色,也是虚的,是没法送的 , 诗人却说山要“送青来”,这就化实为虚 , 诗意盎然 。
24、事实是湖阴先生的房屋与山距离很近,主人开了门,就会看见青苍的山峰 。
25、可如果写成开门见青山,那就全无诗味了,诗人换了个说法,从对面落笔,让山做了主语,化静为动,顿成佳句,这真是巧思妙想,令人拍案叫绝 。
26、后两句写得这么好,并非完全出自诗人的独创,而是有所借鉴 。
27、据南宋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八载,五代沈彬有诗句云:“地隈一水巡城转 , 天约群山附郭来”,王安石的诗句是摹仿沈诗而成 。
28、两相比较,沈诗大为逊色 , 干枯乏味,与王句根本不可同日而语 。
29、王安石巧于点化,出于蓝而远胜于蓝 , 因而对他的这两句诗,人们非常熟悉,津津乐道,至于沈诗则鲜有人知 。
本文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