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的林徽因:因年轻时的犯的这一错误,她从“女神”被拉回女人

评价林徽因 , 绝绕不开的是她与徐志摩的那段情事 。 没错 , 她曾经是徐志摩与张幼仪离婚事件的真正诱因 。
很多林徽因死忠粉为了轻描淡写这段总拿当时林徽因的年龄说事 , 他们的大意通常是:当年林徽因年仅16岁 , 那个年纪是懂了风、懂了月 , 却尚不懂风月的年纪 。
说这话的人显然犯了一个极其重大的错误:纯粹站在今天的角度去看待林徽因等 。
实际上 , 若站在今时的角度:16岁应该尚在高中阶段 , 这个年纪尚是懵懂的年月 。 可若是在林徽因所处的年代 , 即公元1922年呢?
真实的林徽因:因年轻时的犯的这一错误,她从“女神”被拉回女人
文章图片
这一时期 , 在中国近代史上属于民国时期 。 民国时期 , 16岁的概念和今日就完全不同了 。 民法草案中关于婚姻的规定的是:女子未满15岁不得婚嫁 。
这就意味着 , 这一年 , 林徽因已经过了谈婚论嫁年龄了 , 需要注意的是民国的年岁算的是虚岁 , 也就是说 , 林徽因此时已经过最低婚嫁年2年了 。 而大林徽因三四岁的张幼仪则早在15岁那年就嫁给了徐志摩 。
同样是16岁 , 但民国的16岁和今天的16岁它就是不同 。 这个不同在于 , 当时的女子在这个年纪已经通晓了男女之事 , 这是时代的必然趋势 。
在这个基础之上 , 林徽因的16岁强于今天16岁女子的是:因为曾经跟着父亲游历各国且受到极好的教育 , 她的世界观、人生观已经基本成型了 。
这便也是林徽因最后能从与徐志摩的情感中抽离的一个重要原因 , 即便在徐志摩这等顶级风流才子面前 , 她也能全身而退 。 这可不是一般16岁女子能比的 。
若到此时 , 林徽因死忠粉还觉得她在感情上曾经犯下的错不叫错 , 那就很让人怀疑智商或者三观了 。
从情感上来看 , 林徽因确实犯下过不可饶恕的错误 。 后来 , 徐志摩死后 , 她为了掩盖这个错误拼命从凌淑华处抢夺徐志摩留下的八宝箱 。
林徽因、陆小曼、凌淑华三人抢夺这个箱子的目的各不相同 , 林徽因的目的非常简单:想把徐志摩日记书信中关于自己和他的那部分拿到手 。
最终 , 林徽因通过胡适等的施压拿到了她想要的东西 , 可她发现凌淑华还扣押了一部分 , 于是她继续疯狂抢夺 。 凌淑华当然不是林徽因的对手 , 最终她不得已将物件全部交给了林徽因 。
而林徽因拿到后 , 这些东西便从此再也没有在这个世界出现过了 , 很显然:林徽因销毁了这些物件 。
销毁之后 , 林徽因还非常轻描淡写地要编《徐志摩全集》的人说:噢 , 这些东西都是英文的 , 并且那时候他的文笔、英文都不成熟不好 , 不合适编入全集 。
真实的林徽因:因年轻时的犯的这一错误,她从“女神”被拉回女人
文章图片
林徽因此处的这个用英文写的信 , 正是张幼仪陪徐志摩在英国沙世顿乡下时两人的来往信件 。
张幼仪后来在她的口述自传《小脚与西服》中写到 , 那时候他每天一早就去理发店 , 实际是去等伦敦来的信 。 而这伦敦的信 , 正是林徽因写的 。 两个中国人之所以会用英文写信 , 自然是为了避开不会英文的张幼仪了 。
1922年 , 徐志摩不顾张幼仪刚刚产下幼子便跑来逼她签署了《离婚协议》 , 而徐志摩之所以一刻也不能等 , 只因为:林徽因要回国了 。
当然 , 林徽因选择归国显然是因为她想从这段感情里抽离 。 毕竟 , 要是徐志摩真和她结了婚 , 她便成了真正意义上的第三者 , 如此以后这身份是无论如何也洗不清了的 。
这样的命运 , 显然不是拥有广大前途的林徽因会选择的路子 。 转身 , 她便在父亲的安排下与梁启超之子梁思成恋爱订婚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