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瑜23岁助孙策平定江东,33岁在赤壁大败曹操,正史中他有多牛?( 二 )


千年以后 , 感性的人在心疼 , 但是他是周瑜 , 他不需要 , 也不能 。 他甚至没有时间悲伤?他飞快地、理智地处理着一切 , 军事政事 , 朝堂民间……主少国疑 , 有太多的要务需要他来办 。
为主立威 , 他独先尽敬 , 便执臣节;之后几年 , 讨二屯 , 还宫亭 , 击邓龙 , 他稳步推进 , 开疆拓土 。 孙权要打江夏 , 他便略阵督军;孙权要拒曹贼 , 他便为他献上一场恢弘壮阔的大戏 。 就像他当年效忠老友时 , 别无二致 。
横江、当利 , 秣陵 , 笮融 , 薛礼;转下湖孰、江乘 , 攻皖 , 寻阳 , 江夏;还定豫章、庐陵 , 留镇巴丘 。
你战 , 我便是剑;你退 , 我便是盾 。 大丈夫临危受命 , 若不拔剑而起建立功业 , 岂不愧对至交英灵?
他就这样 , 带着两个人的夙愿 , 马不停蹄 , 一路奔波 。
还镇人心、再辅吴主 , 生死无悔、永固江东 。 世人言美周郎 , 扶广厦于将倾之际 , 为人又性度恢廓、精通文武 , 在江东乃至天下人心中都烨然若神人 。 让人几乎忘了 , 他也不过是而立之年 , 不过是血肉之躯 。
周瑜23岁助孙策平定江东,33岁在赤壁大败曹操,正史中他有多牛?
文章图片
展眼 , 赤壁 。
“羽扇纶巾 , 谈笑间、灰飞烟灭 。 ”
关于东风的来历 , 除了周郎借地理之势 , 我还知道一个说法 , 准确地说 , 是一个痴心妄想的脑洞 。 我向来感性 , 即使明知有些事不过后人杜撰、胡诌八耪 , 也愿意偶尔听听那些个相对美好的遐想 。 毕竟相对于罗贯中先生的修仙小说 , 好歹这个版本还能抚慰一下我受伤的心灵 。
不是不知虚妄 , 只是一往而深:
地府
周瑜:请问江东故主孙策可有投胎转世?
小鬼:等到第八年 , 投了 。
周瑜:投哪里去了?
小鬼:投成一股东风了
就连梦中 , 也常见他或是按剑端坐 , 或是长身玉立 , 或是于大殿朝堂之上悠悠踱步 , 将心中万种奇谋徐徐道来 , 那是怎样一个意气风发的将军啊?面对雄霸北方的强敌 , 他睥睨微笑 , 战意高昂 。
“如今 , 曹操兴兵来犯 , 我江东诸臣真该颔首称庆 , 仰天大笑三声啊!”
“周瑜只需精兵数万 , 便可北退曹贼 , 为主公成就千秋功名之大业!”
孙权说得没错 , 当真是天授公瑾于他 , 不然这世上怎么会有周公瑾这样的奇人呢?
不然怎么孙权地位终于稳固后 , 老天却又要这么急着带走他呢?
“他们都以为赤壁的烽火只是个开端 , 谁知 , 那已是绝唱 。 ”
周瑜23岁助孙策平定江东,33岁在赤壁大败曹操,正史中他有多牛?
文章图片
三、玉弦断
建安五年 , 孙策死 。
建安十三年 , 赤壁 。
建安十五年 , 玉碎、弦绝 。
江东忌讳任何一个十年 。 真的 , 江东少年未见白头 , 是有实可依 , 有据可循的——双璧就是典例 。
非策愿去 , 命不留人 。
非瑜背诺 , 天不假年 。
最是意气风发 , 最是天妒英才 。 南郡一战 , 当胸一箭 , 我没什么立场去怨曹仁 , 各为其主而已 。 然而每见周郎身负重伤且仍透支生命安定军心 , 还是控制不住地流露一两分不满 。
这伤 , 生生又折了一位天之骄子——那是我的周郎 , 他好看 , 博学 , 能打仗 , 从不计较个人得失 , 有安天下之大能 。
曾经 , 曲有误 , 周郎顾 。 如今 , 曲再误 , 君已故 。
那是江东的周郎 。
今朝衣冠犹满座 , 君已寥寥入史册 。
玉盏潋华 , 盈杯过往 , 他是舒城三春桃夭 , 是建业四季星火 。
周瑜23岁助孙策平定江东,33岁在赤壁大败曹操,正史中他有多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