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自然特征是什么样的 青藏高原自然特征是什么


青藏高原自然特征是什么样的 青藏高原自然特征是什么

文章插图
1、地势高亢、历史年轻
青藏高原的形成与地球上最近一次强烈的、大规模的地壳变动——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密切相关 , 表现为大幅度的近代上升 , 平均海拔超过4 , 000米 , 且有许多超过雪线、海拔6 , 000—8 , 000米的山峰 , 是世界上最年轻的高原 。在我国西高东低的地势总轮廓中有三级阶梯 , 青藏高原是最高一级地势阶梯 , 是亚洲许多大河的发源地 , 由此向东逐级下降 , 最后经由我国东部低地及浅海大陆架没入太平洋海盆 。
【青藏高原自然特征是什么样的 青藏高原自然特征是什么】第四纪以来 , 新构造运动强烈 , 高原南部及东南部是频繁的地震区 , 又是强大的地热带 , 抬升运动一直延续至今 。在高原边缘普遍存在着地势抬升、河流深切的地形 , 河流纵剖面有几个显著的裂点与谷中谷的形态 。其它如寒旱化趋势增强、湖泊消退、水系变迁、内部夷平、外部陡切以及土壤剖面分化简单、矿物风化程度浅等都显示出高原自然地理过程的年轻性 。
2、太阳辐射强、气温低、日较差大
空气稀薄、大气干洁的青藏高原上 , 太阳总辐射高达130—190千卡/厘米2·年 , 比同纬低海拔地区高50—100%不等 。但高海拔所导致的相对低温和寒冷是突出的 。高原面上最冷月平均气温低达—10——15℃ , 与我国温带地区大体相当 。暖季 , 我国东部夏季风盛行 , 最热月平均气温大多在20—30℃之间 , 且南北差异不大 , 唯独青藏高原成为全国最凉的地区 , 7月平均气温竟与南岭以南的1月平均气温相当 , 比同纬低地降低15—20℃ 。与同纬低地相比 , 高原上气温日较差大一倍左右 , 具有一般山地与高山的特色 。因受强烈大陆性气候的影响 , 气温年较差也不小 , 或与我国同纬低地接近 , 表明它与热带高山有根本不同的温度特点 。因此 , 尽管气温较低、气候寒冷 , 但由于形成低温的原因不同 , 加上太阳辐射强和显著的热力作用 , 高原上的温度条件对自然地理过程及植物生长发育而言 , 和高纬低海拔区域的相同气温数值有着不同的意义 。
3、冰雪与寒冻风化作用普遍
巨大的海拔高程有利于冰川、冻土的发育和独特的冰缘与寒冻风化作用 。青藏高原是世界上中低纬度地区最大的冰川作用中心 , 现代冰川发育 , 占全国冰川面积的五分之四以上 。第四纪古冰川地貌遗迹广布于极高山区周围 , 部分地区还成为景观的重要要素 。冻土在高原上广泛发育 , 其中多年冻土连续分布于高原中北部 , 厚达80—120米 , 成为中低纬巨大的冻土岛 。据研究 , 这里的冻土是晚更新世末次冰期寒冷气候的产物 。因此 , 从冰川冻土发育的角度看 , 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认为青藏高原的腹地至今没有脱离冰期 。
强烈的太阳直接辐射使高原上地表和近地面空气白昼强烈增温 , 但夜间冷却迅速 , 一年内有较长时间出现正负温度的交替变化 。因而 , 冰缘融冻作用及寒冻风化作用普遍 , 在高原土壤和微地形的形成过程中有重要意义 。
4、高原动植物地理和生态适应现象
青藏高原上动植物区系分属于不同的系统 , 动物方面高原内部属古北界区系 , 东南部属于东洋界区系;植物方面相应地分属于泛北极区的青藏高原植物亚区和中国-喜马拉雅森林植物亚区 , 即历史古老的喜暖湿成分占据东南部 , 而较年轻的耐寒旱种类则分布于高原内部 。喜马拉雅山是南北分布上的明显屏障 , 而横断山脉的纵向谷地则便于南北交流 , 且垂直分带明显 , 类型繁多 , 是世界高山植物区系极丰富的区域 , 又是第四纪冰期中动植物的天然避难所 , 保存了许多第三纪以前的孑遗种类 , 成为现代不少种类的分布中心 , 如植物中的杜鹃属、动物中的噪鹛等 。
因强烈隆起 , 高原内部寒旱化增强 , 具有高原特有的动植物成分 。如植物中的垫状驼绒藜、紫花针茅、小嵩草等;动物中的藏羚是高原上唯一的特化属 , 牦牛则是第四纪冰期中冰缘环境下发展起来的种类 。从构成自然景观外貌的植被来说 , 高原上广泛分布着高寒灌丛草甸、高寒草原、高寒荒漠以及高寒座垫植被等类型 , 动物则为高地森林草原-草甸草原-寒漠动物类群 , 它们都显示出高原的独特性 。
5、垂直变化普遍并与水平地带紧密结合
青藏高原不仅边缘高山环绕、高差悬殊 , 而且高原内部也广布许多山脉 , 起伏不小 。因此垂直自然带普遍发育 , 可以归纳为海洋性系统与大陆性系统两类性质不同的带谱 。另一方面 , 范围巨大的青藏高原受大地势结构和大气环流特点的制约 , 形成了自东南向西北由暖湿至寒旱的水平分异梯度 , 表现为从森林—草甸—草原—荒漠的地带性变化 。这种区域差异又和垂直带变化紧密结合 , 显示出高原的独特性 , 形成若干各具特色的自然地理区 。高原内部以高寒草甸、草原和荒漠为主体的高原垂直带呈现水平地带变化则具有强烈的大陆性高原的特色 , 在本质上异于低海拔相应的自然地带 。可以认为青藏高原上的自然地带是欧亚大陆东部相应水平地带在巨大高程上的变体 , 由地势和海拔引起的水热条件的不同是变异的主导因素 。
6、人口密度小 , 人为因素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较弱
受自然条件的限制 , 青藏高原上人口稀少 , 平均每平方公里不及4人 , 相当于全国平均人口密度的二十五分之一 。在历史时期内 , 高原自然环境的发展演变过程中 , 人为因素的作用和影响不仅不能与我国东部季风区相比 , 而且也远较西北干旱区微弱 。有些地方还保留着天然的原始状况 , 特别是在高原内部腹地 , 往往人迹罕至 , 因而自然地域分异规律等可以从天然植被类型特征得到清楚的反映 。青藏高原是我国开发程度较低的区域 , 自然资源的利用仍处于初期阶段 , 土地利用方面以畜牧业为主 , 农林业次之 。但是在近代由于经济开发、交通改善 , 人为因素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逐渐增强 。如雅鲁藏布江中游谷地 , 垦殖历史较长 , 农田基本建设较好 , 耕地大多有水利设施 , 是农业较发达、经济较繁荣的地区 。另一方面这里人口密度较大 , 燃料缺乏 , 居民大量砍伐冷季牧场的灌木充作薪柴 , 不仅影响冷季草场的数量和质量 , 还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和风蚀现象 。在高原东南部森林区域内由于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和经营管理 , 导致森林的破坏、干旱河谷灌丛带的扩大 , 引起自然环境的进一步恶化 , 应当予以密切的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