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国内旅游景点排行 夏天旅游城市排行榜

看看500万年后的地球生物有哪些?500万年后地球再度进入冰河期 , 向北漂移的非洲大陆与欧洲融为了一体 , 直布罗陀海峡就此封闭 , 而地中海因冰河期的雨量匮乏变得干涸 , 曾是鱼米之乡的北美洲变成了一片干旱荒芜的沙漠……
整个斯堪的纳维亚半岛都被冰丘所覆盖 , 而其余的北欧地区大多数都变成了辽阔的冻原 。一年中的绝大部分时间都是气候异常恶劣的冬季 , 阳光明媚的夏季转瞬即逝 , 只留下匆匆的脚步 。在盆地的最深处 , 坐落着一个含盐量极高的礁湖 , 一望无边的盐碱滩的边缘以及曾是度假胜地的克利特岛和塞浦路斯岛上 , 地表已渐渐从白色变成了灰色 。这里成了喀斯特岩溶区 , 深不见底的岩溶沟将其与周围隔绝 。
满眼望去 , 只剩下绵延2400公里的黄沙和岩石 。这里一年到头都刮着寒冷而强劲的北风 , 不时掀起阵阵可怕的沙尘暴 。
全球性的气温下降和气候干燥 , 对亚马逊盆地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昔日繁茂的热带雨林 , 如今已萎缩 , 仅沿着亚马逊河呈带状分布 , 大部分地区都已变成干旱的稀树大草原 。干旱 , 意味着经常会发生林火 , 并且能以极快的速度蔓延到整个草原 。然而这里的生命早已进化出独特的本领 , 足以适应草原环境 , 甚至能抵御林火的侵袭 。
生物进化无时无刻不在进行 , 我们对于地球生命的认识也随时在发生改变 。科学家认为 , 在几百万年以后 , 地球的物理条件将使得人类生命无法继续生存 , 人类将在银河系中寻找其他更适合居住的地方 。影响未来500万年动植物进化的最大因素将是生活环境 。最近 , 美国发现频道在其网站公布了未来500万年新冰河时代地球上可能会出现的新物种 。
雪地漫步者(Snowstalker)
产地:北欧
特征:拥有剃刀般锋利、马刀形状的长牙 , 每平方英寸的咬合力可达2000磅!
说明:雪地漫步者的前身是居住在高山上的狼獾 , 体格强壮、生性凶猛 , 喜欢攻击视线内的任何动物 。犬牙长达15厘米 , 在掠食过程中 , 锋利的长牙足以割断猎物的动脉从而使之瘫软 。它是冻土地带中最强大的掠食动物 , 全身的肌肉、皮毛以及长牙重28公斤 。白色皮毛有助于它在冻土地带中隐蔽行走 , 最主要的猎物是蓬毛鼠 。雪地漫步者往往单独生活和行动 , 这使得它们进化出一套特殊的生殖机制:雌性雪地漫步者每21天排一次卵 。
鹅鲸(Gannetwhale)
产地:北欧
特征:对付企图靠近的掠食者的秘密武器是呕吐喷射出强烈有害的不完全消化的鱼类食糜 。
说明:这种迁徙到北极圈的巨型两栖鲸是由北部一种叫“plange”的捕鱼鸟所进化而来的 。与大多数海鸟不同 , plange利用类似精巧鱼鳍的翅膀潜到深海中去寻找小鱼类 。Plange的猎物竞争者主要是海豚和鲸鱼 , 但它们在这时候已经灭绝 。逐渐地 , plange丧失了飞翔能力 , 翅膀进化成鱼鳍 , 脚进化成“方向舵” , 最终成为“鹅鲸” 。它们休息时就爬上海岸 , 采用古代企鹅的繁殖方式 , 将鹅鲸蛋放置于身体和脚之间进行孵化 , 然而这减少了它们在躲避雪地漫步者时的灵活性 。它们的防御机制主要是呕吐出极强烈有害的不完全消化的鱼类食糜 。
蓬毛鼠(Shagrat)
产地:北欧
特征:本地域内最大的动物 , 其层层厚皮毛重达150磅 , 可抵御严寒 。
说明:有着不同的尺寸和形状 , 21世纪的啮齿动物是地球上最多能的哺乳动物 , 它们能适应任何环境 。蓬毛鼠是从土拨鼠进化而成的 。随着地球温度的降低 , 为更好地储存热量 , 土拨鼠的体形进化得越来越大 , 最大可达56公斤 。它厚实绝缘的皮毛足以抵御地球上的最低气温 , 重量占据体重的五分之一 。蓬毛鼠是欧洲最大的啮齿动物 , 体形像绵羊 , 头部像美洲野牛 , 成群行动 。生活于广阔的草原 , 借助数量上的优势来保护自身不受其首要掠食者——雪地漫步者的袭击 。
死亡拾穗鸟(Deathgleaner)
产地:北美沙漠
特征:巨大的翅膀上长有4个足 , 强劲有力 , 可以连续飞行100英里 。
说明:死亡拾穗鸟是一种类似秃鹰的蝙蝠的远亲 。当发现猎物时 , 死亡拾穗鸟就会在天空中盘旋飞翔 , 凭借着强劲有力的巨爪和1.2米长的翼展轻松捕捉地面上的猎物 , 它们是沙漠中动物的可怕天敌 。为了在沙漠如此寒冷的气候中储存热量 , 它们会先将血液暖化 , 然后输送扩散到翅膀上去 。
斯宾克鸟(spink)
产地:北美沙漠
特征:这些10英寸长的生物以群居形式生活于地底下 , 擅长挖掘隧道 , 彼此之间通过唧唧喳喳的叫声实现交流 。
说明:斯宾克鸟是从鹌鹑进化而来的 , 它保留了鹌鹑与众不同的特殊叫声以及黑白条纹的羽毛 , 然而翅膀已经进化成大有用处的“铲子” , 其鸟喙则可以在地面上凿洞 。斯宾克鸟已经不能飞行 , 它生活于北美干旱沙漠的地下洞穴中 。除了铲子状的前足外 , 斯宾克鸟还进化出适应地下生活的其他特征:它们的眼睛就只有针孔般大小 , 因为光线对于它们并不是必需的;它们通过尖叫声或者碰触来进行交流 。
咔哒背甲兽(Rattleback)
产地:亚马逊河草原或者北美沙漠
特征:背上的皮毛相当厚实坚固 , 足以抵抗火焰烧烤和严寒冰冻 。
说明:咔哒背甲兽的祖先是南美的一种啮齿动物 , 单独居住于洞穴之中 。它以植物根茎为食 , 背上的鳞状覆盖物如同装甲一般 , 可以通过共振来抵挡掠食动物的袭击 , 而且还是极其完美的绝缘体 。其头部的毛发在暴风中起到保护面部的作用 。“鳞片”事实上是坚硬的毛块 , “鳞片”之间的空气起到保持体温的绝缘作用 。“鳞片”之下是一层厚皮 , 周边还有一圈防御用的尖锐刚毛 。
卡里夫狒狒(Babookari)
产地:亚马逊河草原
特征:地球上仅存的灵长类动物 , 其长长的尾巴是识别同类的标记 。
说明:据科学研究 , 卡里夫狒狒的祖先是南美适应力最强的灵长类动物“ooakari” , 它们成群结队 , 食物多种多样 , 可以在树林中和地面上生活 。有着红色、类人面孔的卡里夫狒狒是地球上最后的灵长类动物 。自从森林消失以后 , 它们就不得不生活在草原上 。坚硬、红末梢的尾巴已不再是它们穿梭于树林中的平衡物 , 而只是起到一种标记的作用 , 一种在茂密草原上辨认同类动z物的标记作用 。
卡拉杀手鸟(Carakilla)
产地:亚马逊河草原
特征:身高可达7英尺 , 拥有一对退化了的有爪翅膀 , 奔跑速度快 , 每小时可达到40英里 , 这使得它成为亚马逊河草原上强大的掠食动物 。
说明:卡拉杀手鸟的前身是产于中南美洲吃腐肉的长腿兀鹰 , 几乎什么都吃 , 具有很强的适应性 。卡拉杀手鸟是一种迅猛掠食性鸟 , 羽毛呈红色 , 貌似火鸡 。翅膀已退化无法飞行 , 但是仍有助于它们在全速追捕猎物时平衡身体 。每只翅膀都长有一只长而弯曲的爪子 , 用于捕获撕扯猎物 。
小狗心情好 , 尾巴向右摇
意大利研究人员发现 , 小狗向左或是向右摇摆它们的尾巴要取决于它们的心情 。
研究人员指出 , 当小狗们感到高兴或者是看到某些它们想接近的东西时 , 它们就会向右摇尾巴 , 当它们感到害怕或者是遭遇到想要逃离的东西时 , 它们就会向左摇尾巴 。
小狗意大利里雅斯特大学的神经学家葛瑞格里·瓦勒蒂格拉(Giorgio VaUortjgara)教授和他所带领的科学家团队描述了这种“在控制尾巴运动过程中惊人的不对称现象” , 这是大脑左右半球如何控制情感方面的又一例证 。
研究人员对30只小狗——其中15只雄狗 , 15只雌狗——进行了研究 , 它们的年龄在1~6岁之间 。
科学家们把这30只小狗放到一个大型的长方形的木头箱子里 , 用黑色塑料板覆盖在上面 , 防止它们看到外面 。
葛瑞格里·瓦勒蒂格拉及其同事对每一只小狗看到四幅不同图片的反应进行录像:小狗的主人、一个陌生人、一只凶悍的陌生狗和一个小猫 。
研究人员在报告中指出:“当小狗看到主人时 , 就会兴奋地表现出向右侧摆动尾巴的偏好 。”
当小狗看到不熟悉的人或小猫时 , 它们的尾巴还持续在右侧摆动 , 但摇的幅度要比看到它的主人时幅度小 , 而看到关在金属笼子里的四岁欧洲雄性小猫时 , 尾巴摆动幅度最小 。
但是 , 当它们看到一个大型的、陌生的而且令他们害怕的四岁的关在笼子里的雄性比利时牧羊犬时 , 它们的尾巴都倾向于向左摆动 。
小狗们当靠近同类时也会向左摆动尾巴 , 这表明它们喜欢成群生活 。
来自于新英格兰大学的澳大利亚神经科学家莱斯利·罗格斯教授说:“这项研究表明 , 即使是一个普通的尾巴也能表现出方向性 , 还能反映出当时大脑哪一侧更为活跃 。它还能提供一个方法让人来评估小狗对人、其他动物或是不同环境的反应 。”
但是 , 当人们靠近小狗时 , 还不能从这一规律中获得益处 。小狗向右侧摇动尾巴的倾向很隐密 , 只能通过录像分析才能发现这一特点 。
葛瑞格里·瓦勒蒂格拉说:“我们的研究提出了一个直接证据 , 即在非人类物种中其大脑左右半球的前区对于靠近和后退动作负责 。”
以前的研究表明人类具有这种相同的分叉的部分 。大脑的左半球负责控制身体的右侧 , 与积极行为相关;而大脑的右侧半球与负面情绪相关 。
蜘蛛葛瑞格里·瓦勒蒂格拉说:“在动物大脑上发现拥有同样区域的事实表明大脑的不对称性具有古老的历史 。”
地球上五次生物大灭绝 , 分别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奥陶纪生物大灭绝
大约在5亿多年前 , 地球迎来了第一次生物大灭绝奥陶纪生物大灭绝 , 在此次灭绝事件中 , 共有85%的生物死亡 , 其中主要是海洋底栖生物 , 引起灭绝的主要原因可能是伽马射电暴 。
在奥陶纪生物大灭绝之前 , 地球生物曾经迎来了一个繁盛的时期:寒武纪生物大爆发 , 在短短2千万年-2.5万年的时间里 , 也就是不到地球生命发展史1%的时间里 , 迅速出现了90%以上的动物门类 。
在此之后 , 地球环境变得温暖且稳定 , 海洋比如今要高100多米 , 使得奥陶纪时期有许多浅海可以供生物生存 。
虽然当时地球上已经出现了种类繁多的生命 , 但如果你穿越到此时的地球 , 站在陆地上你将寻觅不到任何生物的踪迹 , 这是因为此时所有的生命都在海洋中 。
然而在大约5亿多年前 , 地球生物开始大量灭绝 。造成该现象的原因有一个比较主流的假说:伽马射电暴 。
距离地球6000万光年外有一颗恒星爆炸了形成了一个超新星 , 而在此时它的两极发生了巨大的能量束也就是伽马射电暴 , 不幸的是它刚好击中了地球 。
伽马射电暴一共持续了10秒钟 , 但在这10秒中产生的能量包含了10个太阳的能量 , 使得地球大气分子发生变性 , 其中有30%的臭氧层被伽马射电暴带走 , 导致大量的太阳紫外线能够直接到达地球表面 。
而在奥陶纪时期 , 大量的生物生活在浅海 , 紫外线能够直接穿越大气与海水照射到这里 , 使得大量对环境敏感的浮游生物死亡 。而浮游生物是海洋生物的基石 , 浮游生物的死亡也导致了海洋生物大量死亡甚至灭绝 。
泥盆纪生物大灭绝
3.8亿年前 , 地球正处于泥盆纪晚期 , 在这个时期 , 地球上的海洋生物遭受重创;导致此次生物大灭绝的原因 , 可能是多次小行星撞击以及火山喷发综合作用的结果 。
在泥盆纪晚期 , 植物已经走向陆地 , 不过当时还没有出现食草动物 , 所以此时植物几乎处于没有任何天敌的状态 , 只要环境条件合适 , 它们就能够大量生长 。而植物的生长又导致地球上的碳-氧循环遭受破坏 , 由于没有足够的生物消耗氧气 , 导致地球上的氧气含量不断上升 , 二氧化碳含量不断下降 , 最终导致地球温度下降 , 许多无法适应寒冷的生物因此而灭绝 。
除此之外 , 地球在这个时期还遭受了多次的小行星撞击事件 , 虽然这些小行星撞击事件没有像6500万年前一样威力巨大 , 但这个时期经历的次数多 , 而每一次都引起少量生物灭绝 , 但合在一起就引起了地球生物大灭绝 。
二叠纪生物大灭绝
大约在2.5亿年前 , 地球迎来了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生物大灭绝 , 超过95%的生物物种在这个时期灭绝消失 , 而导致这次超大规模生物灭绝的原因 , 很可能是地幔柱喷发 。
我们知道 , 地球有一个炙热的地核 , 而地核之上又是熔融状态下的地幔层 , 地幔层的物质粘稠且具有流动性 。而且 , 下地幔层的温度较高 , 而上地幔层的温度较低 , 上下温度不一致导致了地幔层内部会发生热对流事件 。地幔层的物质在热对流作用下缓慢地流动 , 而这也导致地幔层上方的地壳发生移动 , 这就是地球板块运动的原因 。
在二叠纪晚期时 , 所有的陆地因为板块运动都挤压在了一起 , 形成了盘古超大陆 。但与此同时 , 火山运动以及地震等灾害的发生 , 导致陆地再次分离 。导致此次盘古超大陆分离的主要元凶就是:超级地幔柱的喷发 。
超级火山的爆发只是导致生物灭绝的前因 , 超级火山爆发之后引起的气候剧变才是导致生物灭绝的主要原因 。
由于当时地球上已经出现了植物 , 而且植物数量非常多 , 所以火山在爆发时 , 携带高热量的火山碎屑点燃了整片森林 , 使地球温度升高 。
而且 , 火山喷发时还会导致大量二氧化硫进入空气 , 当二氧化硫和空气中的水分结合时 , 就会形成酸雨 , 酸雨改变了地球土壤以及河流、海洋中的成分 , 使得大量生物灭绝 。
除此之外 , 火山灰还会进入空中遮挡太阳 , 使地球上长达几十年没有太阳的照射 , 而这也会导致生物大量灭绝 。
种种因素的累加 , 导致了大量生物灭绝 , 但仍旧有幸存的生物逃过了大灭绝 , 继续演化 。
三叠纪生物大灭绝
大约在2亿年前 , 地球又迎来了一次生物大灭绝三叠纪生物大灭绝 , 此次导致了76%的生物灭绝 , 但也因此把恐龙推向了地球霸主之位 。
我们知道 , 在二叠纪时期地球形成了超级盘古大陆 , 而盘古大陆的形成使得荒漠干旱地区增多 , 这使得更为保水的羊膜生物开始繁盛 。其中就包括恐龙的祖先:蜥形纲和哺乳动物的祖先合弓纲 。但由于卡尼期洪积事件 , 也就是在当时下了一场持续200万年的大雨 , 使得恐龙开始崛起 。在三叠纪开始之前 , 恐龙化石只有5% , 但三叠纪结束之后恐龙的化石达到了90%以上 。
然而其他生物就没那么幸运了 , 大约在2.35亿年前 , 在现如今美国和加拿大地区有一个地方叫做兰格利亚 ,  这里发生了一次火山喷发 , 史称:兰格利亚火山喷发 。
和其他火山喷发不同的是 , 这次火山陆陆续续喷发了500多万年 , 向地球喷发了大量的二氧化碳以及二氧化硫 , 而二氧化碳又导致当地温度升高 , 使得海洋中的甲烷被释放到大气层中 。
甲烷是一种比二氧化碳强劲20倍的温室气体 , 这也导致了当时地球全球温度上升了4-7摄氏度 。
正是因为这次高温事件 , 导致了卡尼期洪积事件的发生 。但也导致地球海洋酸化以及火山灰阻碍太阳光线的进入 , 使得地球又重现二叠纪一般的生物大灭绝 。
白垩纪生物大灭绝
地球第五次生物大灭绝就是我们最熟悉的恐龙大灭绝 , 在这次事件后龙族一蹶不振 , 而兽族开始繁盛了起来 。
导致恐龙大灭绝的原因目前比较主流的说法是小行星撞地球 。在当时一颗直径超过10公里的小行星撞击了地球 , 引发地球火山爆发、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 。
和二叠纪、三叠纪一样 , 火山爆发又会导致地球温度下降 , 海水酸化 , 以至于大量生物死亡 。但仍有极少部分的生物逃脱了生物灭绝 , 并且在之后的日子再次繁盛了起来 。
经过了5次生物大灭绝之后 , 属于哺乳动物的时代 , 终于来临了 。
cctv10播过的关于人类灭绝以后地球生物演变的纪录片是动物演化之谜 , 没错 。
最后3集就是《未来世界的动物》的上中下
远古地球微生物怎么来的你的问题实际上就是“地球上的生命是如何诞生的” 。因为地球上的生命最初就是以单细胞微生物形式存在的 , 并以单细胞形式存在了至少15亿年 , 才进化为多细胞生物的 。
生命起源理论很多 , 大致有外来说和本土说 。外来说就是地球生命来自于宇宙 , 通过彗星或小行星来到地球 , 并逐渐进化的 。因为在外太空发现了许多有机物分子 , 许多是地球生命所必需的 , 如氨基、醇、醛、酸等 。本土说就是地球生命只能在地球环境下诞生 , 与宇宙空间中的有机物无关 。
目前发现的最古老的地球生物是古细菌 , 耐高温、高酸性 , 厌氧 , 大多为化能自养型微生物 。这一生长环境与地球原始环境极为相似 。1950年代 , 美国的米勒进行了一个著名的实验 , 叫“米勒实验” , 他用甲烷、氨和氢气的混合气体(模拟原始大气) , 加上水 , 在密闭环境中经受火花放电(模拟雷鸣闪电)一周 , 经过冷却后 , 积聚在仪器底部的液体内含有20余种有机物 , 其中有10余种氨基酸 。于是 , 他得出结论:由无机物合成小分子有机物是完全有可能的 。该实验也成为地球生命诞生于地球本身的经典证据 。
但经过研究 , 人们有理由证明 , 30多亿年前的地球原始大气成分与米勒的猜想完全不同 。当时的地球大气中 , 几乎没有氢 , 也没有氨 , 有的只是浓度极高的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 , 还有少量氮气和微量的甲烷 。用这些气体来重复米勒实验 , 几乎什么有机物都得不到 。
不过当人们把后来在宇宙中发现的一些有机物质(如甲醛、丙炔腈等)只加入极少的量 , 就可以形成多种生命必需的物质 , 如核糖和脱氧核糖、嘌呤和嘧啶等 。因此 , 米勒实验仍然具有重要价值 。而后来的研究同样证明 , 像氨基酸、核糖、嘌呤和嘧啶这类复杂有机物能够在宇宙中稳定存在 。这样一来 , 地球生命究竟是起源于宇宙还是地球又成了一个难题 。
目前比较公认的理论是:地球生命产生于地球本身 。可能宇宙中存在的有机物对地球生命的产生直到了一定的促进或补充作用 , 但不是决定性因素 。
人们设想的地球生命诞生过程大体如下:
在30多亿年前 , 地球上已经出现了比较稳定的地壳结构和原始海洋 , 地球表面高温、缺氧、火山和酸雨遍布 , 大气中几乎全是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 。在某些温热的小水塘中 , 某些有机物高度浓缩 , 其中的有机酸和醇形成了酯 , 另有一些磷灰石在酸性条件下部分溶解 , 形成了无机磷酸 , 与无机硫酸共同参与酯的形成 , 即磷酸酯和硫酸酯 。
由于脂类的双极性 , 在水溶液中极易形成单双分子膜 。当形成的双分子膜自我封闭 , 且其中封闭的物质能够实现主动代谢时 , 就具有了初步的细胞生命特征 。当然 , 仅仅依靠双分子膜的自我封闭和内部简单的主动代谢作用 , 仍然不能称为生命 。因为封闭膜结构的内外无法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 , 还需要在膜中嵌入某种能够起到内外通道作用的物质或物质团 。在现在 , 这一作用由膜蛋白实现 。但在封闭膜结构诞生初期 , 起这一作用的物质或物质团的成分仍为未知 。其次 , 形成膜的脂类应当是更耐高温、稳定性更强的醚脂(现存的古细菌仍为醚脂) , 而非现在绝大部分细胞生物所使用的酯脂 。同时 , 有人认为 , 最初的脂不是磷酸酯或醇酸酯 , 而是硫酸酯 , 也有一定道理 。
至于细胞中的蛋白质和核酸类物质的出现孰先孰后?最初起遗传作用的是何种物质?目前还说不清 。
地球发展至今有五次生物大灭绝 , 分别是哪五次?全球人口正在激增 , 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也在增加 。为了全人类的未来 , 控制人口增长是必要的 。北极熊、大象、老虎和大熊猫等大型动物濒临灭绝 。倡导环保 , 减少对自然的污染 , 禁止乱杀滥砍 , 建立自然保护区 , 保护珍稀动植物 。总之 , 维护地球生态平衡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
古生物学家认为是由于全球气候变冷;泥盆世全球气候急剧变化造成的;二叠纪末3次2.5亿年前 , 地球经历了海平面下降和大陆漂移;晚三叠世四次小行星撞击地球与超级火山爆发有关;五次白垩纪生物灭绝和小行星撞击发生在6500万年前 。
自地球生命以来 , 已经发生了五次大灭绝 , 第一次发生在4.5亿年前的奥陶纪 。科学家推测 , 这次大灭绝的主要原因是环境突变 , 导致85%的物种灭绝;第二次大灭绝发生在3.6亿年前的泥盆纪 , 海洋生物损失惨重;第三次大规模灭绝事件发生在2.5亿年前的二叠纪末期 , 给了恐龙发展繁衍的机会 。第四次大规模灭绝发生在2亿年前的晚三叠世 , 大量爬行动物遭受重大损失;最后一次大规模灭绝事件是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 。
科学家们就此事提出了假说:第一 , 他们认为太阳中有一颗伴星 , 名字叫涅墨西斯 , 会定期返回近日点 , 但涅墨西斯可能会扰乱太阳系最外层的长周期彗星 , 导致大量低语声进入太阳系内部 , 地球上可能会迎来各种大小的小行星或其他天体碎片 。这个假想的太阳伴星每2600万年就会返回近日点 , 这可能会导致地球上的灭绝事件 , 但2600万年的间隔与地球上的许多灭绝事件并不一致 。
【夏天国内旅游景点排行 夏天旅游城市排行榜】地球上发生的灭绝事件主要是由气候和环境的突然变化以及天体撞击引起的 。恐龙在小行星撞击地球时灭绝了 。但进入现代社会后 , 人类的发展肆意扩张 , 侵占了许多其他动物的自然资源 , 加速了物种的灭绝 。所以说到底 , 人类因素对地球环境的影响最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