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崇春江晚景

1、惠崇春江晚景 古诗如下:
作者: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 , 春江水暖鸭先知 。
蒌蒿满地芦芽短 , 正是河豚欲上时 。
两两归鸿欲破群 , 依依还似北归人 。
遥知朔漠多风雪 , 更待江南半月春 。
2、译文
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 , 鸭子在水中游戏 , 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 。
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 , 芦笋也开始抽芽 , 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 , 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
大雁北飞 , 就像要回到北方家乡的人那样 , 但是由于依恋 , 差一点掉了队 。
还没有飞到北方时 , 就已经知道北方的沙漠多风雪了 , 还是再在江南渡过半月的春光时节吧 。
3、赏析
惠崇是个和尚 , 宋代画家 。这首诗是苏轼题在惠崇所画的《春江晓景》上的 。惠崇原画已失 , 这首诗有的版本题作《春江晓景》 , 现已无从考证 。
画以鲜明的形象 , 使人有具体的视觉感受 , 但它只能表现一个特定的画面 , 有一定的局限性 。而一首好诗 , 虽无可视的图像 , 却能用形象的语言 , 吸引读者进入一个通过诗人独特构思而形成的美的意境 , 以弥补某些画面所不能表现的东西 。
这首题画诗既保留了画面的形象美 , 也发挥了诗的长处 。诗人用他饶有风味、虚实相间的笔墨 , 将原画所描绘的春色展现得那样令人神往 。在根据画面进行描写的同时 , 苏轼又有新的构思 , 从而使得画中的优美形象更富有诗的感情和引人入胜的意境 。
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 , 鸭子在水中游戏 , 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 。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 , 芦笋也开始抽芽 , 而此时河豚正是上市的好时节 , 可以在市场上销售了 。(一作沿潮水而上的时节)
好的题画诗 , 既要扣合绘画主题 , 又不能拘于画面内容 , 既要能再现画境 , 同时又能跳出画外 , 别开生面 , 离开绘画而不失其独立的艺术生命 。苏轼这首诗可以说做到了这一点 。诗的前三句咏画面景物 , 最后一句是由画面景物引起的联想 。整首诗又如同诗人即景言情 , 当下所得 , 意象妙会而自然 。说前三句再现画境 , 其实两者也不全然等同 。第二句中“水暖”(温度)、“鸭先知”(知觉)云云 , 是不能直接画出的 。诗能描写如画 , 诗咏物性物理又过于画 。这是因为绘画属于视觉艺术 , 而诗是语言艺术 , 有着表现上的绝对自由 。最后一句进一步发挥联想 , 在前三句客观写景的基础上作出画中景物所属时令的判断 , 从而增添了南方风物之美的丰富感觉 , 这更是画所不能的 。有关河豚的应时风味 , 梅尧臣《范饶州坐中客语食河豚鱼》一诗写首:“春洲生荻芽 , 春岸飞杨花 。河豚当是时 , 贵不数鱼虾 。”欧阳修《六一诗话》说:“河豚常出于春暮 , 群游水上 , 食柳絮而肥 , 南人多与荻芽为羹 , 云最美 。”苏轼的学生张耒在《明道杂志》中也记载长江一带土人食河豚 , “但用蒌蒿、荻笋(即芦芽)、菘菜三物”烹煮 , 认为这三样与河豚最适宜搭配 。由此可见 , 苏轼的联想是有根有据的 , 也是自然而然的 。诗意之妙 , 也有赖于此 。
诗人先从身边写起:初春 , 大地复苏 , 竹林已被新叶染成一片嫩绿 , 更引人注目的是桃树上也已绽开了三两枝早开的桃花 , 色彩鲜明 , 向人们报告春的信息 。接着 , 诗人的视线由江边转到江中 , 那在岸边期待了整整一个冬季的鸭群 , 早已按捺不住 , 抢着下水嬉戏了 。
【惠崇春江晚景】然后 , 诗人由江中写到江岸 , 更细致地观察描写初春景象:由于得到了春江水的滋润 , 满地的蒌蒿长出新枝了 , 芦芽儿吐尖了;这一切无不显示了春天的活力 , 惹人怜爱 。诗人进而联想到 , 这正是河豚肥美上市的时节 , 引人更广阔地遐想 。全诗洋溢着一股浓厚而清新的生活气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