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春节写了哪些风俗活动 七夕和春节的风俗活动

七夕-晒晒七夕风俗,情侣们在七夕会有什么特别活动呢?七夕吗,互送礼物,不过我早就说过了,宝宝是送给他最大的礼物,哈哈,所以我生好宝宝后就不送他了 ...哈哈~是啊,宝宝是最珍贵的礼物,什么都比不上的
【北京的春节写了哪些风俗活动 七夕和春节的风俗活动】

北京的春节写了哪些风俗活动 七夕和春节的风俗活动

文章插图
春节有什么风俗例如?春节有什么风俗例如:节庆活动舞狮子划采莲船干干净净,明亮的玻璃会让您有舒畅的心情 。过年擦玻璃打扫卫生,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一种希望,除旧迎新忘掉一年中不好、不愉快的事情,借助打扫家居卫生实现向往新生活的开始,所以家家户户都会擦玻璃洗洗涮涮,大扫除一翻!
春节将至,辞旧迎新,这段时间,家家户户都要把屋里屋外打扫干净,粉饰一新 。春节前打扫卫生的习俗,在民间有些地方叫“掸尘”或者“采屋”,据称意在洗去一年的纤尘,祈盼新的一年有新气象 。
民间风俗素来“三里不同风,五里不同俗”,传承相习而时相变,南北有别又东西各殊 。
七夕节有什么民俗活动?民间节日七夕时间在农历七月七日,也叫“女儿节” 。相传每年这一天牛郎与织女在天上银河鹊桥相会 。后来便有少女、妇女穿针乞巧,祈祷心灵手巧、福禄寿及姻缘美好的活动,并成为民间习俗 。其中最流行的是拜七夕,即在初六晚上,妇女们以水果等供品置于庭院或阳台中拜祭,鹤山人称为“慕神仙” 。未婚女子多聚于“女屋”,举行“慕仙会”,陈列一些自已刺绣的手工艺品,互相观摩,以及唱木鱼、民歌等,十分热闹 。除此,各地还有许多民俗活动,充满浪漫的生活情趣
月下盟结,穿针引线
胶东地区,有祭拜七姐神的习俗,年轻女子常喜欢在七夕节着新装,聚一堂,月下盟结七姐妹 。有的还唱“天皇皇地皇皇,俺请七姐姐下天堂 。不图你的针,不图你的线,光学你的七十二样好手段 。”还竞赛穿针引线,争得巧手之名 。漂针试巧
七月七日,为“女节” 。少女咸以盂盛水向日,中漂针,照水中之影,以试巧,复陈瓜果,争相“乞巧” 。
种巧菜作巧花
山东荣城有两种活动,一种是“巧菜”,即少女在酒杯中培育麦芽,一种是“巧花”,也是由少女用面粉塑制各种带花的食品 。
结扎巧姑 种豆苗青葱 占卜巧拙 穿针走线 剪窗花
陕西黄土高原地区,在七夕节的夜晚也有举行各种乞巧活动的风俗,妇女们往往要结扎穿花衣的草人,谓之巧姑,不但要供瓜果,还栽种豆苗、青葱,在七夕之夜各家女子都手端一碗清水,剪豆苗、青葱,放入水中,用看月下投物之影来占卜巧拙之命,还穿针走线,竞争高低 。同时还举行剪窗花比巧手的活动 。净水视影定验巧拙
江苏一带的乞巧活动是取净水一碗于阳光下曝晒,并露天过夜 。即捡细草棒浮于水中,视其影来定验巧拙 。也有许多年青女子采用小针看水底针影来应验智愚的 。其他地区的汉族也多采用这种方式来应验巧拙智愚 。
用蜘蛛乞巧
浙江、安徽等地用蜘蛛乞巧的方式:在小盆或小盒中放入蜘蛛,次日晨看其结网的疏密来定巧拙 。如果蜘蛛还在瓜果上结网,也意味着智巧的到来 。及以小蜘蛛贮盒内,以候结网之疏密,为得巧之多少 。
浙江农村,流行用脸盆接露水的习俗 。传说七夕节时的露水是牛郎织女相会时的眼泪,如抹在眼上和手上,可使人眼明手快 。
种生求子
种生求子是七夕节中旧时的习俗,实际上是生育信仰之一种 。在节日前利用若干种植物,如小麦、绿豆、小豆、碗豆等,放在器皿浸水,生芽数寸后,于七夕即日用红蓝彩线束扎起来,作为一种得子得福的象征 。还用蜡塑各种形象,放在水上浮游 。
树液洗头发 花草染指甲
许多地区的年轻姑娘,喜欢在节日时用树的液浆兑水洗头发,传说不仅可以年青美丽,而且对未婚的女子,还可以尽快找到如意郎君 。用花草染指甲也是大多数女子与儿童们,在节日娱乐中的一种爱好,也与生育信仰有密切的关系 。七夕储水 红头绳七个结
广西某些地区有七夕储水的习俗,认为双七水洗浴能消灾除病,体弱多病的孩子,也常在此日将红头绳结七个结,戴在脖子上,祈求健康吉祥 。
七夕节的饮食风俗,各地不尽相同,一般都称其为吃巧食,其中多饺子、面条、油果子、馄饨等为此节日的食物 。吃云面,此面得用露水制成,吃它能获得巧意 。还有许多民间糕点铺,喜欢制一些织女人形象的酥糖,俗称“巧人”“巧酥”,出售时又称为“送巧人”,此风俗在一些地区流传至今 。
北京的春节写了哪些风俗活动 七夕和春节的风俗活动

文章插图
七夕的民间活动有哪些牛郎织女的传说双七:此日,月、日皆为七,故称,也称重七 。七夕香日:俗传七夕牛女相会,织女要梳妆打扮、涂脂抹粉,以至满天飘香,故称 。星期:牛郎织女二星所在的方位特别,一年才能一相遇,故称这一日为星期 。王勃的《七夕赋》“伫灵匹于星期,眷神姿于月夕”把星期与月夕相提并论,点出了一年四季中与亲情、与爱情相关的最美好、也最凄楚动人的两个夜晚 。大约正因如此吧,后人便把男女成婚的吉日良辰叫作“星期” 。巧夕:因七夕有乞巧的风俗,故称 。女节:七夕节以少女拜仙及乞巧、赛巧等为主要节俗活动,故称女节,亦称女儿节、少女节 。兰夜:农历七月古称“兰月”,故七夕又称“兰夜” 。小儿节:因乞巧、乞文等俗多由少女、童子为之,故称 。穿针节:因这天有穿针的习俗,故称 。紫色情人节:根据紫阳花的盛开时间来说的,紫阳花又称绣球花,盛开在梅雨季节(夏天开放),因花从盛开到凋零会变很多颜色:有红蓝绿青等好几中颜色,代表多姿多彩的幸福生活,而紫色是浓到淡的紫色也象征多变所以用紫色象征紫阳花,不是因为它善变,是为了在梅雨季中也能使我们快乐,才如此殷勤的变化著自己的色彩 。如果七夕在处暑之前,就是紫色情人节了
七夕节物风俗
农历七月七日是我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之一七夕节,又名“双七节”“乞巧节”“女节”“少女节”“香桥会”和“巧节会”等,源于“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传说 。传说玉帝的第七个女儿织女,心灵、手巧、善织、令人羡慕不已,因此,人间女子就拜祭她,祈求智慧、灵巧和幸福,于是,就有了每年七月初七的“乞巧”活动,由此形成了乞巧节 。千百年来,生活在中国各地的普通民众围绕着这一节日都要举办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 。
祭月之仪夏人的文化里上古遗传的祭祀月神,多在朔日,即一七、二七,有认为盛于汉代的十五祭月,也是对二七日的小小修正 。古时女子多有祭拜月亮的习俗,在传统文化里,月亮始终是女子的祥瑞 。她们常常对月祈愿或倾诉心事 。古来自有女子拜月的传统,尤其是七夕、中秋 。貂蝉祭月的传说大约是最动人的画面了 。
夜半无人私语时先人于朔日祭月,本身就是一种乞求繁衍生息意愿的反映,盖因月之盈长暗喻了长生与兴旺 。夏历之尚七习俗孑遗下来,发展成为生长、长生的标志,而七月七更是长生又长生,故此这一日被称为“人日” 。《汉书》称汉武帝七月初七生于漪兰殿,诞于人日这一天必然有着种族繁荣、子民昌盛的吉兆 。传统文化里,爱情基本上都要和婚育相连 。在七夕的节物风俗里,这两件事的关联是很自然的 。七夕节俗中最神秘的大概要算“夜半无人,天河私语”了 。
七夕兰夜,许多少女会一个人偷偷躲在生长得茂盛的南瓜棚下,传说在夜深人静之时如能听到牛郎织女相会时的悄悄话,这待嫁的少女日后便能得到这千年不渝的爱情 。在社会风气开放的时代,也有情人们携手一起躲在瓜棚下偷听天河私语的 。
中国星象图这是七夕节女眷们的聚会,叫做“拜织女” 。少女、少妇们大都预先和自己朋友或邻里们约好五六人,多至十来人,联合举办 。举行的仪式,是于月光下摆一张桌子,桌子上置茶、酒 。水果、五子(桂圆、红枣、榛子、花生,瓜子)等祭品;又有鲜花几朵,束红纸,插瓶子里,花前置一个小香炉 。那么,约好参加拜织女的少妇、少女们,斋戒一天,沐浴停当,准时都到主办的家里来,于案前焚香礼拜后,大家一起围坐在桌前,一面吃花生,瓜子,一面朝着织女星座,默念自己的心事 。玩到半夜始散。
七夕人们用蜡塑各种形象,如牛郎、织女故事中的人物,或秃鹰、鸳鸯、等动物之形,放在水上浮游,称之为“水上浮” 。其中有一种蜡制的婴儿人偶,叫做“化生” 。妇女们买回家浮于水土,为宜子之祥 。[1]
七月七日,穿针乞巧可以说,乞巧之习俗本是来源于七夕的爱情婚育文化,而后发展成为最主要的七夕节俗游艺活动 。乞巧风俗日渐兴盛,还发展出了许多“流派”: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于汉,流于后世 。记载最早见于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具习之 。”《荆楚岁时记》有:“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是夕,家人妇女结彩楼,穿七孔针 。”
这是七夕穿针乞巧风俗的变体,源于穿针,又不同于穿针,是明清两代的盛行的七夕节俗 。明刘侗、于奕正的《帝京景物略》说:“七月七日之午丢巧针 。妇女曝盎水日中,顷之,水膜生面,绣针投之则浮,看水底针影 。有成云物花头鸟兽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谓乞得巧;其影粗如锤、细如丝、直如轴蜡,此拙征矣 。”
喜蛛应巧这也是较早的一种乞巧方式,其俗稍晚于穿针乞巧,大致起于南北朝之时 。《荆楚岁时记》说:“是夕,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 。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 。”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说:“七月七日,各捉蜘蛛于小盒中,至晓开;视蛛网稀密以为得巧之侯 。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 。民间亦效之”小小蛛网,历代验巧之法也稍有不同,南北朝视网之有无,唐视网之稀密,宋视网之圆正,后世多遵唐俗 。
起源於汉朝宫廷的游戏:汉高祖爱妃戚夫人的宫女贾佩兰在离开宫中嫁给扶风人段儒为妻后,经常跟人们谈起在汉宫七夕的事 。她说:“汉宫在每年的七月七日,首先在百子池畔,奏于阗乐之后,就用五色彩缕,互相绊结起来,叫做“相怜爱” 。随后,宫中的宫娥彩女们,一起到闭襟楼上,大家学习穿七巧针乞巧 。而有个叫徐婕妤的宫女,可以把生的菱藕雕刻成各种奇花异鸟呈献给皇上,皇上把这些小玩意在晚上随手放置在宫中的桌角上让宫女们摸黑寻找,这种游戏就叫做“斗巧” 。[1]
[编辑本段]七夕杂俗
七夕杂俗纵观七夕杂俗,也多与七夕节俗两大主题“乞巧”、“婚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可以说,几乎是从这两大习俗发展出的新的趣味和习俗 。
晒书/晒衣裳
正式记载民俗活动的,始自东汉,《四民月令》(成书于166年)有这样的记载:“七月七日,曝经书及衣裳,作干糗,采蕙耳也 。”曝书和衣裳的习俗一直到明清都还有 。
七菜羹/人形彩帛
《荆楚岁时记》:“正月七日为人日,以七种菜为羹,翦彩为人,或镂金薄为人,以贴屏风,亦戴之头鬓 。又造华胜相遗 。”(华胜即花胜, 古代妇女戴的一种首饰, 剪五色绸做成)
江浙一带,流行用脸盆接露水的习俗 。传说七夕节时的露水是牛郎织女相会时的眼泪,如抹在眼上和手上,可使人眼明手快 。
种生/泡巧
在七夕前几天,在小木板上敷一层土,播下粟米的种子,让它生出绿油油的嫩苗,再摆一些小茅屋、花木在上面,做成田舍人家小村落的模样,称为“壳板”,或将绿豆、小豆、小麦等浸于瓷碗中,等它长出敷寸的芽,再以红、蓝丝绳扎成一束,称为“种生”,又叫“五生盆”或“生花盆” 。南方各地也称为“泡巧”,将长出的豆芽称为巧芽,甚至以巧芽取代针,抛在水面乞巧 。还有些地方有做巧芽汤的习俗,七月初一泡好巧芽,七夕这天剪芽做汤 。
树液洗头发,花草染指甲
七夕之节物风俗许多地区的年轻姑娘,喜欢在节日时用树的液浆兑水洗头发,传说不仅可以年青美丽,而且对未婚的女子,还可以尽快找到如意郎君 。用花草染指甲也多是少女与儿童们 。
巧果款式极多 。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 。《东京梦华录》中称之为“笑厌儿”“果食花样”,图样则有捺香、方胜等 。宋朝时,街市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 。巧果的做法是:先将白糖放在锅中熔为糖浆,然后和入面粉、芝麻,拌匀后摊在案上捍薄,晾凉后用刀切为长方块,最后折为梭形巧果胚,入油炸至金黄即成 。手巧的女子,还会捏塑出各种与七夕传说有关的花样 。此外,乞巧时用的瓜果也有多种变化:或将瓜果雕成奇花异鸟,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图案;此种瓜果称为“花瓜” 。还有许多民间糕点铺,喜欢制一些织女形象的酥糖,俗称“巧人”“巧酥”,此风俗在一些地区流传至今 。
传说七夕是牛的生日,儿童会在七夕之日采摘野花挂在牛角上,叫做“贺牛生日” 。
供“摩侯罗”(磨喝乐)
供“摩侯罗”(磨喝乐)“捏塑彩画一团泥,妆点金珠配华衣 。小儿把玩得笑乐,少妇供养盼良嗣 。”这是关于宋代七夕节物摩侯罗(磨喝乐)的写照 。宋元玩具很有节庆性和时令性 。在东京,每逢初六日、七日晚,市民多结彩楼于庭,唤作“乞巧楼”,为的是放置“魔合罗” 。所谓“魔合罗”,又可称之为“摩诃罗”“磨喝乐”等,是梵语的音译,是佛经中的神名,传自西域 。在宋代小说、元杂剧中,魔合罗成为漂亮可爱的化身 。如《十三郎五岁朝天》:“又是一个眉清目秀,唇红齿白,魔合罗般一个能言能语,百问百答 。”这些在《东京梦华录》《梦梁录》中都有记述 。一般来讲,魔合罗是小的泥塑偶,但用雕木彩装栏座,或用红纱碧笼装罩 。也有将魔合罗装饰得金珠牙翠,所以贵重得值数千钱 。《武林旧事》记皇家的魔喉罗“大约高至3尺,或用象牙雕镂,或用龙涎佛手香制造,全用镂金珠翠,衣褶、金钱、钗镯、佩环、真珠、头须及手中所拿的戏具,都是‘七金’做成” 。最为广泛的还是泥塑的魔合罗,在宋元俗称为“泥孩儿” 。在魔合罗的塑造上,以宋代苏州地区制作最为精巧,这在《岁时广记》、《方舆胜览》中都有明确记载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