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春节风俗习惯照片

有关于全国各地的春节习俗的图片此图片来自于:(人民网—大连:蒙古包里过春节)
【中国春节风俗习惯照片】此图片来自于:(喀纳斯蒙古族图瓦人的春节)
此图片来自于:(蒙古文化-内蒙古电视台大型晚会)
此图片来自于:(广州春节焰火晚会)
春节习俗面面观春节又叫阴历(农历)年,俗称“过年” 。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 。节日喜庆气氛要持续一个月 。正月初一前有祭灶、祭祖等 仪式;节中有给儿童压岁钱、亲朋好友拜年等典礼;节后半月又是元宵节,其时花灯满城,游人满街,元宵节过后,春节才算结束了 。春节的灵魂是民族几千年的传统,过春节,是与民族历史相呼应,是回到自己的民族之根上 。那么,春节期间有哪些民俗呢,这里我向大家作一简要介绍 。
民俗之一:除夕守岁 。我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 。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 。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在除夕之夜,家人团圆围坐在一起,茶点瓜果放满一桌 。大年摆供,苹果一大盘是少不了的,这叫作“平平安安” 。在北方,有的人家还要供一盆饭,年前烧好,要供过年,叫作“隔年饭”,是年年有剩饭,一年到头吃不完,今年还吃昔年粮的意思 。这盆隔年饭一般用大米和小米混合起来煮,俗话叫“二米子饭”,是为了有黄有白,也叫作“有金有银,金银满盆”的“金银饭” 。不少地方在守岁时所备的糕点瓜果,都是想讨个吉利的口彩:吃枣(春来早),吃柿饼(事事如意),吃杏仁(幸福人),吃长生果(长生不老),吃年糕(一年比一年高) 。
民俗之二:拜年 。这是春节里的一项重要活动,是到亲朋好友家和邻居那里祝贺新春,旧称拜年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 。古时有拜年和贺年之分:拜年是向长辈叩岁;贺年是平辈相互道贺 。拜年一般从家里开始 。初一早晨,晚辈起床后,要先向长辈拜年,祝福长辈健康长寿,万事如意 。长辈受拜以后,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 。在给家中长辈拜完年以后,人们外出相遇时也要笑容满面地恭贺新年,互道“恭喜发财”、 “四季如意”、“新年快乐”等吉祥的话语,左右邻居或亲朋好友亦相互登门拜年或相邀饮酒娱乐 。随着时代的发展,拜年的习俗亦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和形式 。现在人们除了沿袭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兴起了礼仪电报拜年、电话拜年和网上拜年等 。
民俗之三:贴春联 。春联,起源于桃符 。“桃符”最早是周代悬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木板 。五代时,后蜀主孟昶令学士章逊题桃木板,因对其写得不满意,于是自己亲笔题写了:“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便是我国的第一副春联 。因当时宋太祖的生日名为“长春节”,不久后蜀被宋所灭,有人说孟昶是自己写了不吉利的春联惹的祸 。明代,桃符才改称“春联” 。明太祖朱元璋除夕前忽然传旨,要求无论官员还是百姓都得在门前贴一幅春联,以便他微服出游时观赏 。他经过一户人家时,见门上不曾贴春联,便去询问,知道这 是一家阉猪的,还未请人代写 。朱元璋就特地为那阉猪人写了“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的春联 。经明太祖这一提倡,此后春联便沿习成为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
民俗之四:压岁钱(红包) 。发“红包”是中国人新年的一种习俗,中国人喜爱红色,因为红色象征活力、愉快与好运 。分发红包给未成年的晚辈(未婚者),是表示把祝愿和好运带给他们 。春节拜年时,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 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红包里的钱,只是要让孩子们开心,其主要意义在于红纸,因为它象征好运 。因此,在赠送红包的长辈面前打开红包,是不礼貌的做法 。这点,大家一定要注意哦!如今,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压岁钱的数额从几十到几百不等,这些压岁钱多被孩子们用来购买图书和学习用品,新的时尚为压岁钱赋予了新的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