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家乡过春节的风俗有哪些

语文研究性课题报告《家乡的春节风俗》怎么写?思路,写家乡的独特,与别的地方的风俗不同做对比 。

你家乡过春节的风俗有哪些

文章插图
春节各地有什么不同的风俗?“三十”过了是“春节”,传统名称新年、 大年、新岁,口头又称度岁、庆新岁、过年 。
古时春节曾专指节气中的立春,后来改为农历 正月初一 。
春节是中国民间历史最悠久、最隆重、最 热闹的节日,不仅是汉族,也是满、蒙古、瑶、 壮、白、高山、赫哲、哈尼、达斡尔、侗、黎 等十几个少数民族的共同节日,只是不同地区 有各自的特点 。
河南过年习俗550字春节”是现代称谓,“过年”则在民间比较普遍 。“春节”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 。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过年”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八”一直到正月十五,河南民间有“腊八祭灶,年下来到”的俗语,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在“过年”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 。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 。
【你家乡过春节的风俗有哪些】河南地处中原,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过年”的风俗不仅具有很强的代表性,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地域特性使其又有明显的独特之处 。
过年是百姓一年生活中的斗等重要节日,此时家家户户操办年事,富家杀猪宰羊、张灯结彩,贫者物质上不赶奢侈,但规矩是要面面俱到的 。
“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蒸枣花;二十九,去打酒;三十儿,捏鼻儿(饺子);初一儿,撅着屁股乱作揖儿 。”这首过年谣既是河南民间过年的大事记,人们置办年事儿就是按照这个约定俗成的习惯进行的 。
过年从“小年”开始,即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小年又称灶神节、祭灶节 。祭灶,是一项在我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 。传说灶王爷自上一年的除夕以来就一直留在家中,以保护和监察一家;到了腊月二十三日灶王爷便要升天,去向天上的玉皇大帝汇报这一家人的善行或恶行,玉皇大帝根据灶王爷的汇报,再将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的命运交于灶王爷之手 。因此,对一家人来说,灶王爷的汇报实在具有重大利害关系 。是日,家家晚饭前为灶神设香案,供上灶糖和面做成的糖瓜等祭品,放鞭炮,称“送灶”或“辞灶” 。祈求老灶爷行“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之神圣 。在河南,典型的祭灶食品要首推灶糖和火烧 。灶糖,是一种又粘嘴又粘牙的麦芽糖 。祭灶供灶糖的原因,是为了粘住灶爷的嘴巴 。传说灶爷是玉帝派往人间监督善恶之神,它有上通下达,联络天上人间感情,传递仙境与凡间信息的职责 。在它上天之时,人们供它灶糖,希望它吃过甜食,在玉帝面前多进好言 。也有人说,祭灶用灶糖,并非粘灶爷的嘴,而是粘嘴馋好事、爱说闲话的灶君奶奶的嘴 。祭灶这天除吃灶糖之外,火烧也是很有特色的节令食品 。每到腊月二十三祭灶这天,大多人家自己动手,发面、炕制火烧,在河南,人们把祭灶节看作仅次于中秋的团圆节 。凡在外地工作、经商、上学的人,都争取在腊月二十三之前赶回家里 。能吃到家里做的祭灶火烧,便会得到灶神的保护,来年家人就能平安无事 。一家人热热闹闹,很有过小年的味道 。
除夕,即农历十二月最后一日,俗称“年三十”,这一天对人们来说是极为重要的日子 。一般与初一春节连过,民间视为最重要的节日 。此日,人们早起,到墓地恭请祖宗神灵后,换桃符、贴门画、对联(又称贴门对) 。贴门对要赶在中午之前,并且要乘家人全部在家时贴,否则不在家的人就会被贴在门外,不吉利 。除了贴门对外,还要在院子里贴上“满院春光”、“幸福之家”,院门旁贴上“出门见喜”、“出入平安”,猪圈马棚贴上“猪肥马壮”、“六畜兴旺”,车辆上贴上“日行千里”、“夜行八百”,粮囤上贴上“五谷丰登”、“粮油满仓”,厨房内贴上“丰衣足食”、“衣食无忧”等等春联,以讨吉祥 。
吃年夜饭,是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 。大年夜.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阖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心头的充实感真是难以言喻 。人们既享受满桌的佳肴盛馔,也享受那份团圆的气氛 。年夜饭尽其所有,倾其所好,大凡人家都少不了饺子和鱼,因“鱼”和“余”谐音,是 “吉庆有余”、“年年有余”的象征 。河南人过年习惯吃饺子,不仅取新旧交替“更岁交子”的好兆头,又因为饺子形状像银元宝,蕴含“新年大发财,元宝滚进来”之意 。有的人家包饺子时,还取几粒花生、大枣等包进饺子,若谁吃着了,新年就更有福气 。
你家乡过春节的风俗有哪些

文章插图
春节有什么习俗过春节有很多习俗:
扫尘——民谚说: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北方叫扫房,南方叫掸尘 。室内屋外,房间屋后,彻底进行打扫、衣被用具、洗刷一新,干干净净地迎新春 。
门画——据《山海经》载称:唐太宗李世民生病时,梦里常听到鬼哭神嚎之声,以至夜不成眠 。这时,大将秦叔宝、尉迟恭二人自告奋勇,全身披挂地站立宫门两侧,结果宫中果然平安无事,李世民认为两位大将太辛苦了,心中过意不去,遂命画工将他俩人的威武形象绘之在宫门上,称为“门神” 。东汉蔡邕《独断》记载,汉代民间已有门上贴“神荼”、“郁垒”神像,到宋代演变为木板年画 。后来,民间争相仿效,几经演变,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便是现在的年画了 。中国现存最早的年画是宋版《隋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图》 。
春联——是从两千多年前战国时期的“桃梗”演变而来的 。《淮南子》上说,桃符(即桃梗)是桃木刻成的 。上面刻着灭降福的咒语,一年一换 。五代后蜀皇帝孟昶在过春节时心血来潮,令人将桃树削片,他提笔在上面题写了联句:“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 。这就是中国最早的春联了 。至于春联这一名称的正式诞生,则在明朝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建都金陵后,曾在除夕时下旨:“公卿士庶之家,须写春联一副,以缀新年” 。以后,春联得以推广,沿袭至今过年时,各家各户都要贴春联 。
爆竹——春节燃放爆竹之俗始于汉代 。据南梁人宗懔撰写的《荆梦岁时记》记载:“正月一日……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从辟山妖恶鬼 。”古时放爆竹,是用竹子放进火内燃烧,由于竹内空气受热膨胀,便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以此避邪驱鬼,祈盼来年吉祥幸福 。到了唐宋以后,发时了用火药制成的鞭炮 。
拜年——据明朝陆容《菽园杂记》记载,拜年习俗最早行于明朝京都 。朝官往来,不管认识与否都要互拜,百姓则各拜亲友 。清代时兴在春节时送“拜盒”,即将贺年帖放在精致美观的饰盒里送给亲友,以示庄重 。今日中国民间,“拜年”已成为一种传统习俗,至亲爱友和同事们,走家串户、登门拜年,互致问候 。
古时文人雅士则流行互送拜年钻 。拜年钻就是如今的贺年片,是由古代的名片演变而成 。据清代赵翼考证,西汉时没有纸,削竹木为刺,上书名姓,叫“名刺” 。后来还用大红绒线在织锦上绣字为“名片” 。东汉后用纸代木,叫做“名纸” 。六朝时简称为“名”,唐代叫“门状” 。宋代还别称“手刺”、“门刺” 。明清时曾叫做“寸褚”、“红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