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南春节风俗

南昌的民族风俗的作文采茶戏是江知西地方小戏的总称,主要发源于赣南信丰、安远一带,由民间采茶歌和采茶灯演唱发展而来,继而成为一种有人物和故事情节的民间小戏,由于它一般只有二旦一丑,或生、旦、丑三人的表演,故又名“道三角班” 。
赣南采茶戏形成后,即分几路向外发展,与当地方言和曲调融合,形成赣东、西、南、北、中五大流派,每个流派中又有不同内的本地腔 。江西采茶戏总的特点是:表演欢快,恢谐风趣容,载歌载舞,喜剧性强,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颇受群众喜爱 。江西省是少数民族居住的地区,有的仍保留着浓郁的民族传统风俗.江西为我国畲族的主要分布区之一 。畲族主要分布于贵溪和铅山等县山区,有自己独特的服装和民族风俗习惯,分布于全南等县的瑶族,居住在深山老林,擅长打猎,使用本族语言而无本族文字 。江西的居民以汉族为主,但在许多山乡农村保留着各自的传统乡土风情习俗 。南丰县遍布各乡、村的民间傩舞,为国内所罕见,乡人于春节期间头戴面具、身穿仿树皮或树叶状舞衣,走村串户“跳傩“(即傩舞),据考为“中国原始舞蹈活化石”,对旅游者吸引力较大 。此外,鄱阳湖畔的渔村风情,贵溪河上渔翁与鹭鸶捕鱼、竹排载客以及古越族悬棺葬俗,宜春地区偏僻山乡的传统庙会以及物资交流集会,清江县樟树镇的“药墟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e58685e5aeb931333332613632”,南昌市西山万寿宫庙会,进贤县文港笔市和皮毛市,萍乡市的烟花节,赣南兴国县的山歌赛会,等等 。招郎是井冈山土籍人传统婚俗 。招郎即是男嫁女方,既无三查、六礼,也无繁琐的结婚程序,男女各方亦没礼物过往,一般各人自理 。婚前订立合同书 (俗叫合字),写明以后子女和财产的继承问题 。解放前女方必须请家族长辈前来商议招赘有关事宜,其中有关条件是男方必须改称女方姓氏,取个女方的辈份,这样才可以得到女方家族兄长的认同,获得本族男人同等待遇 。解放后,新事新办,废除了这些不平等的人生权利 。但婚礼一般还是由女方承办 。并提倡独女户家庭男到女方落户 。赣南自古盛产名茶,广大茶区和乡村,向有民歌性质的采茶歌和民舞性质的采茶灯活动 。明代中晚期,在安远县九龙山一带茶区,由采茶歌、采茶灯发展成为采茶戏,其始祖剧目是《九龙山摘茶》 。因此,俗称“茶灯戏”、“灯子戏”,又因它的角色过去一般是由三人(两旦一丑或生旦丑)组成,故又称“三脚戏”、“三角班”,至二十世纪中叶统称为采茶戏 。傩舞是我国古代长江流域流行的一种舞蹈,舞者戴着各种质朴而夸张的面具,带有鲜明的巫术色彩,最早是一种祈福和祷告的仪式,后来逐渐发展成为民间舞蹈 。在《论语》、《古今事类全书》和《后汉书礼仪志》等书籍中均有记载 。傩舞在婺源段莘乡庆源村、秋口乡长径村和李坑村一带颇为盛行. 每当喜庆佳节,为增添欢乐气氛,希冀美好愿望的实现,人们舞龙灯、采莲船、挑花灯、打蚌灯,场面热闹,喜气洋洋 。鄱阳湖渔民迎婚嫁娶,别有风韵,迎新娘的渔船彩绸围篷,山花插满船舷,彩电置于船头,锣鼓,唢呐一路高奏 。源于历史的图腾,在节令时祭仪所跳的傩舞俗称“跳鬼脸” 。所戴面具如恶魔,变形夸张,色彩鲜明,舞蹈动作简洁刚劲 。龙舟竞渡,激人情怀;茶艺表演,沁人心脾;自行车登山赛,心潮迭起. 自古南昌人喜欢四季钓鱼,四季下钓,叫做四季得鲜 。民间普遍有春钓鲫鱼,夏钓草鱼,秋钓鳊鱼的习惯 。据传古时的南昌,家家有网,户户有钩,老少皆喜欢在垂柳掩映的湖中垂钓 。“万家灯火舞,渔船钓不收” 。便是当时悠悠垂钓的写照 。千百年来,南昌人们的钓鱼习俗被沿袭至今 。今天的南昌,江边湖汊到处可见垂钓者的身影 。他们之中不仅有年过花甲老翁,也有着迷的青年人,甚至还有妇女 。“钓鱼之乐不在鱼,而在治心遣兴也 。”现在南昌市成立了不同层次的钓鱼协会并且经常办别开生面的钓鱼比赛 。
【全南春节风俗】

全南春节风俗

文章插图
搜狗问问-搜狗旗下最大互动问答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