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原则上不得将手机带入校园 中小学生原则上不得将手机带入校园的原因


中小学生原则上不得将手机带入校园 中小学生原则上不得将手机带入校园的原因

文章插图
保护学生视力,让学生在学校专心学习,防止沉迷网络和游戏,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近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 。
《通知》要求,中小学生原则上不得将个人手机带入校园 。确有需求的,须经家长同意、书面提出申请,进校后应将手机由学校统一保管,禁止带入课堂 。
《通知》强调,学校要将手机管理纳入学校日常管理,制定具体办法,明确统一保管的场所、方式、责任人,提供必要保管装置 。应通过设立校内公共电话、班主任沟通热线等途径,解决学生与家长通话需求 。不得使用手机布置作业或要求学生利用手机完成作业 。
《通知》指出,学校要通过多种形式加强教育引导,让学生科学理性对待并合理使用手机,避免简单粗暴管理行为 。各校要做好家校沟通,家长应切实履行教育职责,形成家校协同育人合力 。
《通知》要求,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工作指导,及时解决学校手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教育督导部门要加强日常监督,确保有关要求全面落实到位,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中小学生
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
教基厅函〔2021〕3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
随着手机的日益普及,学生使用手机对学校管理和学生发展带来诸多不利影响 。为保护学生视力,让学生在学校专心学习,防止沉迷网络和游戏,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现就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通知如下 。
一、有限带入校园 。学校应当告知学生和家长,原则上不得将个人手机带入校园 。学生确有将手机带入校园需求的,须经学生家长同意、书面提出申请,进校后应将手机交由学校统一保管,禁止带入课堂 。
二、细化管理措施 。学校应将手机管理纳入学校日常管理,制定具体办法,明确统一保管的场所、方式、责任人,提供必要保管装置 。应通过设立校内公共电话、建立班主任沟通热线、探索使用具备通话功能的电子学生证或提供其他家长便捷联系学生的途径等措施,解决学生与家长通话需求 。加强课堂教学和作业管理,不得用手机布置作业或要求学生利用手机完成作业 。
三、加强教育引导 。学校要通过国旗下讲话、班团队会、心理辅导、校规校纪等多种形式加强教育引导,让学生科学理性对待并合理使用手机,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和自我管理能力,避免简单粗暴管理行为 。
四、做好家校沟通 。学校要将手机管理的有关要求告知学生家长,讲清过度使用手机的危害性和加强管理的必要性 。家长应履行教育职责,加强对孩子使用手机的督促管理,形成家校协同育人合力 。
五、强化督导检查 。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指导学校细化手机管理规定,广泛听取意见建议,及时解决学校手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教育督导部门要将学校手机管理情况纳入日常监督范围,确保有关要求全面落实到位,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
教育部办公厅
【中小学生原则上不得将手机带入校园 中小学生原则上不得将手机带入校园的原因】2021年1月15日
学生手机使用管理的教育价值正确、合理地使用手机,是信息化时代人们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 。最近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为广大中小学校科学有效加强学生手机管理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与指导 。
学生手机使用管理要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地制宜 。一般来说,不建议小学生带手机上学,必要时的家长联系、紧急情况下的报警功能,一般的电话手表就可以实现 。初中、高中可以允许学生带手机上学,但不提倡带功能过多、昂贵的手机,且要加强统一管理 。让学生带手机并不意味着对手机的使用不加限制和管理,学校要明确规定什么时间可以用手机,什么时间不能用,还应让学生懂得手机的使用场合 。学校应该将手机使用管理的要求明确告知每位教师、每个学生,然后由教师监督、学生互相监督,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要把手机使用管理当成对学生开展教育的契机,充分挖掘其中蕴含的教育价值 。
学生手机使用管理中蕴含的教育价值主要包括如下四个方面 。
其一,培养学生的自制力和自我管理能力 。我们希望学生能学会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绪和举止行为,自觉遵守学校的相关规定,及时调整不符合既定目的和规定的愿望、动机、行为和情绪 。针对手机使用,在不该用的时候要管住自己,该用的时候要正确使用 。同时,要让学生树立长时间看电子屏幕会危害健康,尤其是影响视力的意识,时时处处提醒自己控制手机的使用时间,做到非必须不使用 。
其二,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 。学生使用手机,学校和家庭要制定管理规则,不能放任自流 。制定手机使用管理规则不能只由教师或是家长说了算,要全班师生或全家人一起讨论,并形成公约 。制定规则本身也是一个教育过程 。学生自己参与制定的规则,就愿意去遵守,同时还学会了在社会管理当中通过协商取得一致意见的方法 。班级制定的公约要跟家长达成共识,让学生在家使用手机的要求跟在学校尽量保持一致,提高家校协同配合的教育效果 。不管在学校还是在家里,规则一经制定,就要严格遵守执行,并通过一段时间的强化,帮助学生养成规则意识,自觉遵守规则,并形成依照规则行事的良好习惯 。良好习惯要从小做起,持之以恒,在发现学生有手机成瘾的苗头时,学校和家长要加强管理,及时矫正 。其三,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在信息化时代,手机等移动互联网终端成为学生了解社会、认识世界的主要渠道和工具 。因为它使用便利、信息更新速度快、涉及面广,还能随时随地获取最新的知识 。学生作为数字化时代的未来公民,如果没有学会正确使用手机,将来可能会面临更多的问题,甚至妨碍自身发展 。在指导学生正确使用手机时,要教育引导学生提高对网络虚假信息、网络欺诈的辨别能力,提高在网络虚拟环境下交友的警惕性,分清网络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区别,对网上各种言论要有正确认识的能力 。学会正确使用手机,对于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是有帮助的,也是必不可少的 。
其四,让学生懂得网络礼仪 。我们要教会学生如何文明地使用手机,做有礼貌、有修养的人 。同时,要教会学生如何使用规范的语言和标点符号,如何用表情传递情绪、体现语气和态度,这样学生进入社会后,在使用短信、微信等社交软件时就会懂得基本的文明礼仪 。只有每个人都尊重基本的网络礼仪,才能让网络空间变得清朗 。手机是当下导致学生与家长和教师产生矛盾的重要因素,甚至会成为亲子关系和师生关系紧张的重要“燃”点 。在手机使用管理方面,一定要有制度、有规则,并严格执行 。但是我们面对的毕竟是未成年人,难以杜绝一些违反手机使用管理规则的行为 。对此,学校和教师要有一定的心理预期和包容度,讲究批评教育艺术,不能简单粗暴地制订和选择惩罚措施,比如砸、摔学生手机等行为,都是不可取的,很可能引起学生的对立情绪 。可以采取比较柔和的措施,比如积分制,即积够一定的正向分数就可以获得奖励,或者积够一定的反向分数就要接受相应的处罚,但要注意相关处罚不能伤害学生的身体和自尊 。
在十余年前,手机是一个新生事物,在未来,我们很难预测孩子的人生会出现哪些更新的工具、更新的事物 。现在让学生学会正确使用和管理手机,那么将来学生走上社会,才有可能在面对更新的事物时做到正确驾驭、合理使用 。学会正确使用手机是一门必修课,也是当下教育的一部分 。学生手机使用管理折射出学校的管理理念和育人水平,必须坚持“管”与“教”结合,化危为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