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春节风俗作文 安徽泥河镇的春节风俗

安徽合肥过年习俗? 合肥人过端午节习俗一览 旧历五月初五端午节 , 乃中国夏季最重要的传统节日 。中医理论认为 , 这一天阳气为一年中最盛 , 于是端午便成了人们驱邪防病的最佳时机 。合肥过端午节也有很多习俗 , 家家户户门前都会挂艾草、吃粽子 , 还有便是端午节必不可少的赛龙舟 。众多的习俗 , 目的却不外乎一个:辟邪 。1、挂艾草招福驱邪 “手执艾旗招百福 , 门悬蒲剑斩千邪” 。端午节在门口挂艾草、菖蒲 , 就像贴上一道灵符 , 可以趋利避害 。合肥过端午 , 一般会将艾草绑成一束 , 然后插在门楣上 , 或是在门楣两端分别插上一根艾草 。据了解 , 艾草是一种可以治病的药草 , 插在门口代表招百福 , 可使主人身体健康 。从我国古代开始就一直是药用植物 , 针灸里面的灸法 , 就是用艾草作为主要成分 , 放在穴道上进行灼烧来治病 。有关艾草可以驱邪的传说已经流传很久 , 主要也是因为它具备医药功能而来 。2、粽子最受欢迎 端午节吃粽子 , 是现在大多数人仅存的比较了解的一个端午习俗 。最早是为了纪念屈原 , 慢慢的 , 粽子逐渐演变成一种深受大众喜欢的美食 。刚踏入农历的五月 , 合肥一些百姓就开始浸糯米了 , 紧接着是洗粽叶、包粽子 。3、“闹龙舟”祈福平安 端午节 , 合肥环城公园有划龙舟比赛 , 许多观众在两岸摇旗呐喊 , 热闹非凡 。据了解 , 龙舟赛最重要的就是讲究热闹 , 在欢声笑语之中求得心情的愉悦 , 从而祈福平安 。4、端午佳节绿豆糕走俏 由于绿豆一直被人们认为具有清热解毒的功能 , 所以端午节吃绿豆糕除了满足人们的口福外 , 还有排出一冬体内毒素的期望 , 用健康的体魄迎接酷夏的到来 。5、吃“五黄”转运 根据传统习惯 , 在端午节这一天 , 部分合肥人食用雄黄酒、黄鳝、黄鱼、黄瓜、咸鸭蛋黄 , 人称“吃五黄” 。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 , 许多合肥人最多在端午佳节吃咸鸭蛋了 。吃“五黄”的最佳时刻是端午节的中午 , 因为中医理论认为 , 端午节是在农历的五月初五 , 是一年中阳气最盛的时候 , 而中午 , 又是一天中阳气最盛的时候 , 在这一刻 , 借助“五黄”驱邪解毒的功效 , 便可以扭转运势 , 万事顺心 。相关阅读:端午节起源 “五月五”是恶日? 在先秦时代 , 普遍认为五月是个毒月 , 五日是恶日 , 相传这天邪佞当道 , 五毒并出 。据《礼记》载 , 端午源于周代的蓄兰沐浴 。《吕氏春秋》中《仲夏记》一章规定人们在五月要禁欲、斋戒 。《夏小正》中记:“此日蓄药 , 以蠲除毒气 。”《大戴礼》中记 , “五月五日蓄兰为沐浴”以浴驱邪认为重五是死亡之日的传说也很多 。《史记·孟尝君列传》记历史上有名的孟尝君 , 在五月五日出生 。其父要其母不要生下他 , 认为“五月子者 , 长于户齐 , 将不利其父母 。”《风俗通》佚文 , “俗说五月五日生子 , 男害父 , 女害母” 。《论衡》的作者王充也记述:“讳举正月、五月子;以正月、五月子杀父与母 , 不得举也 。” 东晋大将王镇恶五月初五生 , 其祖父便给他取名为“镇恶” 。宋徽宗赵佶五月初五生 , 从小寄养在宫外 。可见 , 古代以五月初五为恶日 , 是普遍现象 。可见从先秦以后 , 此日均为不吉之日 。这样 , 在此日插菖蒲、艾叶以驱鬼 , 薰苍术、白芷和喝雄黄酒以避疫 , 就是顺理成章的事 。并且人们还避“端五”忌讳 , 称之为“端午” 。

安徽春节风俗作文 安徽泥河镇的春节风俗

文章插图
安徽春节民风民俗安徽春节民风民俗:
春节是我国传统节日最为盛大的节日 , 因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 , 所以各地形成了不同的春节习俗 。我们亳州地区的春节习俗大致如下:
从腊月初八开始准备到正月十五结束 , “春节”延续达一月之久 。
腊八早晨要喝“腊八粥” 。这种粥一般用糯米、大米煮成 , 里面还要放上红枣、栗子、绿豆、花生仁等 。有的人家全天吃粥 , 早餐甜粥 , 午餐咸粥 , 晚餐淡粥 。寺庙的僧人都讲究吃“腊八粥” 。
常言道“吃了腊八饭 , 就把年来办” 。一般人家从这天开始就着手办年了 。磨年面 , 杀猪宰羊 , 做新衣服 , 采购各种年货 。
腊月二十三 , 是“祭灶”和扫除的日子 。相传“老灶爷”是一家之主 , 他每年上天述职 , “二十三日去 , 初一五更回” , “官祭三 , 民祭四” , 一般人家常在腊月二十四日祭祀 , 以求灶神“上天言好事 , 下界保平安” 。
在这一天还要“去尘秽 , 净庭户” 。把大小家具抬到院子里刷洗干净 , 室内要扫屋顶 , 擦门窗 , 打扫得窗明几净 , 迎接春节的到来 。
祭灶后 , 家家都大忙起来 。蒸馍 , 炸丸子 , 炸麻叶 , 炸馓子 , 做菜等 , 准备各种过年的东西 , 各家都根据自己的经济条件尽力操办 。
腊月三十日(小月是二十九日 , 如今年)是“除夕” 。这一天全家团聚 , 除旧迎新 , 还要到坟地里祭祖 。春联也在这一天贴 。旧社会欠债的人家多 , 他们认为贴上春联 , 有了门神把门 , 讨债的人就不敢来 。中午合家要吃团圆饭 , 晚上要“安神” , 在神主和祖先牌位前面摆供 , 烧香、点蜡 , 表示敬意 。晚辈要给长辈“辞岁” , 长辈给孩子们压岁钱 , 天伦之乐融融 。主妇此时都忙着包饺子 , 把包好的饺子放在锅拍上 , 人再少也要包上三拍子 , 意思是“连中三元” , 也有包四拍子、五拍子的 , 意思是“四季如意”“五子登科” 。
除夕之夜 , 鞭炮齐鸣 , 此起彼伏 , 通宵达旦 。人们睡得很晚 , 有的彻夜不眠 , 这叫“守岁” 。
正月初一最为隆重 。人们天不亮就起床了 , 身着新衣 , 向神主、祖先牌位、长辈拜年 。五更时分下扁食(饺子) , 也有深更半夜下的 , 同村人家有的争着早起 , 说是抢财 。有些人家在某一个饺子中包上铜钱(或硬币) , 谁吃着这个带钱的饺子 , 谁就最“有福” 。
春节时 , 拜年最热闹 。吃过扁食 , “近门”的成年男子要集结一起去祖先坟地上坟 。天亮后 , 晚辈要到长辈家拜年 , 有近亲关系的要下跪磕头 , 长辈拿花生、麻叶、糖等给晚辈吃 。
从初二起 , 就要去亲戚家拜年了 。这种拜年十分讲究 。要先到最亲的亲戚家去 , 如姥姥家、岳父家 , 然后再按亲疏情况一家一家地拜 。拜者要带礼物 , 受拜者要设宴款待 。拜年都要在上午 , 下午不兴拜年 , 对居丧人家也不拜年 。有时受拜者还要根据情况进行象征性的“回拜年” , 拜年一般在正月十五以前结束 。
正月初五叫“破五” , 俗称“小年” 。早餐也吃扁食 , 但这次吃的扁食必须当天包 , 这叫“捏破” , 意思是破除不利之事 。
正月十五日是元宵节 , 也是灯节 。在乡村 , 各家孩子都要打灯笼 , 说是“十五不亮灯 , 扬场没有风” 。大人也要打灯笼照照自家的各处墙根 , 说是以后能防止蝎子、蜈蚣等蜇咬 。这天晚上 , 各家都要放烟花 , 说是能“刺”去晦气 。
【安徽春节风俗作文 安徽泥河镇的春节风俗】在春节期间 , 亳州地区还有一些“忌讳” , 年前蒸馍、炸丸子时小孩不能在厨房里 , 以免乱说话;不过初五不能使剪刀等等 。这些“忌讳”如今有的还存在 , 有的已无影无踪了 。过年了!回想一下小时候过年都有那些风俗! 先从我生日哪天说起,腊月23.哪天要动员全家人扫尘一天,一年的脏和晦气统统扫掉.晚上送灶放炮! 之后要到年三十,这天的中饭很重要,一点要全家人一起吃喝,开饭前要放鞭炮.然后我就可以拿到小红包了!! 下午要组织家族人上祖坟,带上冥币\烟花.许多一起去! 到了晚上就要放烟花,看晚会了 年初一早上小孩子都准备一个塑料代,满村子挨假挨户的拜年,塑料带专门装糖. 记得小时候有一年一塑料代都装不下,那个高兴劲啊!!! 年初二姑姑舅舅都来拜年了,表哥表弟,表姐表妹都来啦.吃啊喝啊吵啊闹啊太过瘾呀! 现如今已经没有那种特别的感觉了 , 以有两年没有回家真正的个团圆年了!只是觉得很想念家人 , 过年现如今以显得太平淡了!没有小时侯那种激情! 传统的习俗还是没有变 , 变的是以前拿红包 , 如今变成给红包了!以前拜年拿糖满村乱跑管他认识不认识 。现在拜年只拿烟 , 只去长辈家 , 虽然我不抽但是还要拿!!!安徽省各地过年风俗各不同 “元宝”放在门槛上 开门大发财 , “元宝”滚进来 , 在肥西、六安一带被当地百姓演绎得活灵活现 。大年三十晚上十二点后 , “守岁”的人们都关上了大门 。当地风俗是 , 关上大门后就不能再开了 , 即使外面有人敲门也不行 , 一直到年初一早上 , 烧上香 , 燃了烛 , 再开门放炮 。在这段时间内 , 当地一些好事者将平时用黄土捏成的、与真元宝大小形状一样的假元宝放到大门的门槛上 。年初一早上 , 主人把门打开的一刹那 , “元宝”骨碌碌地滚了进来 , 该户主人见到“元宝”心花怒放 , 将这个“元宝”恭恭敬敬地放到香案上 , 前来拜年的人都要说上几句吉祥祝福的话语 。但是这个“元宝”也不是白送的 , 正月十五后 , 送“元宝”的人会挨家挨户讨“吉利钱” 。红蜡烛不许灭掉 在阜阳地区的乡村 , 人们过农历新年时有一个自古沿袭下来的传统民俗 , 从大年三十晚上开始直到新年的第一天 , 堂屋(客厅)中点燃两支红蜡烛 , 红蜡烛的中间摆上一些贡品 , 像鸡、鱼、肉等 。在这段时间中红蜡烛绝对不许灭掉 。年饭是在中午吃 在定远县的很多农村 , 年的过法各不相同 。在这里 , 人们常说的“年夜饭”却是大年三十中午吃 。在定远县很多农村 , 一直以来都是大年三十中午吃年饭 。很多家庭为了“抢早” , 有的上午11点不到 , 就开始贴春联 , 放鞭炮 , 吃“年夜饭”了 。很多做生意的有时因为生意好 , 才很无奈地把“年夜饭”改在晚上吃 。有些做生意的 , 为了赶在中午吃年夜饭 , 干脆在大年三十便把生意停了 , 一家人从早上便开始准备中午的“年夜饭” 。凌晨四点就“完年” 在宿松 , 腊月中下旬 , 年味就渐渐浓了 。宿松有段民谣 , 孩子们很小就会唱 。“天哪天 , 莫起风 , 二十四里接祖宗;二十五 , 打豆腐;二十六 , 剁年肉;二十七 , 做粑吃;二十八 , 杀鸡又杀鸭;二十九 , 样样有;三十夜 , 讲好话 , 初一初二不挨骂 。”宿松做的粑是用米粉和成的 , 用蒸笼蒸熟 , 凉了干了 , 就用水浸着 , 可以吃到春耕插秧 。粑用桃木雕花造型 , 有万字印 , 有喜字印 , 有寿字印 , 还有春字、福字等印 。孩子多的人家还雕桃子印 。在吃年饭的时间上 , 宿松大多数地方与全国其他地方一样 , 但宿松湖区 , 靠东洪、下仓一带却有些特别:大年三十早上 , 天刚破晓 , 就有人家炸起了鞭炮“过年” , 一家人围桌吃起了“年早饭” 。性急的人家甚至四点多钟就“完年”了 。宿松人的“小年”在正月初七过 。小年过得很随便 , 往往是在黄昏放一挂鞭炮就算过了小年 。而元宵节却很隆重 。过去有“吃了元宵肉 , 农夫脱赤足” , 即意味着春耕生产又开始了 。吃饭之前先祭祖 采访人员家乡地处庐江县城下面的一个小山村 , 在那里过年 , 仍然能感触到富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年俗 。大年三十中饭一吃过 , 大人们便带着小孩到祖坟上烧纸 。在吃年夜饭之前 , 同姓年纪最长的再召集儿孙们到祠堂祭祖 , 意寓过年时不忘记祖宗 , 先摆上一桌菜 , 倒上酒 , 然后 , 按家族中辈份大小挨个磕头 , 忙完了这一切 , 才能回各自家中吃年夜饭 。团团圆圆“团圆饼” 蚌埠地区有一个习俗 , 过年了家家蒸大馍 , 蒸了一锅又一锅 , 蒸好了放在盛粮食的笆斗里 。年前蒸馍时各家都会蒸上一个一尺方圆的饼 , 当地人叫团圆饼 。饼一般连续摞三四层 , 上面用面粉做一对小龙 , 预示着子女都能成龙成凤;配上莲子、红枣等点缀 , 有早生贵子、红红火火之意 。蒸团圆饼时 , 小孩子是绝不允许插手的 , 蒸好后 , 要放在自家的粮囤上 , 也有庆丰收的意思 。硬币放进扁食里 在宿州地区 , 从腊月二十四开始 , 百姓就开始准备年货 。还要蒸馒头、炸出各式的面制小糕点 。第一锅馒头出炉后要燃放鞭炮以祭灶神 。在大年三十的中午吃团圆饭 , 饭前会放一串鞭炮 , 菜相当丰盛 , 但不一定有米饭也可以是稀饭 , 晚饭却很简单 , 只是吃些面条或元宵 , 晚饭后开始捏扁食 , 全家动手 。扁食是作为年初一的早饭 , 素馅 , 主要以青菜、鸡蛋末、粉丝末作为原料 , 包制时随机放进一些硬币、一元、一角、五角等 。扁食完工后 , 会有一个自愿“守岁”的家人照看 。初一早饭时 , 谁吃到包有硬币的扁食 , 就代表谁会在这一年里财运亨通 , 而且硬币面值越大 , 就证明赚的钱越多 。在宿州地区 , 拜年是在年底进行 , 大家提着礼品看望亲戚 。而在正月初二、四、六等双日期的日子里 , 晚辈再到长辈家 , 这时还会收到长辈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 。过年只吃一顿饭 在寿县 , 大年三十一天全家谁也不准吃早饭和午饭 , 只准吃一顿年夜饭 。吃年夜饭 , 必须要有一盘鲜鱼 , 但这盘鲜鱼任何人不准吃(意味着年年有余) , 只有过完大年初三才能动筷吃这盘鱼 , 人人都要吃上一口 。吃年夜饭时不准说话(意味着埋头大发财) , 吃年夜饭一定要留点饭在碗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