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味奇妙的中药,抗失眠、抗焦虑、抗抑郁、抗肥胖,用过的都说好

一味奇妙的中药,抗失眠、抗焦虑、抗抑郁、抗肥胖,用过的都说好

文章图片

一味奇妙的中药,抗失眠、抗焦虑、抗抑郁、抗肥胖,用过的都说好

一提到“合欢”这个名字 , 真是令人“一言难尽” , 因为在很多古装剧中 , 把“合欢”二字玩坏了 , 有一种可以让人“听话”的秘药 , 称之为“合欢散” , 实际上 , 影视剧中的那种合欢散根本不存在 , 只是剧情需要衍生的产物 。 不过 , 在中医药里 , 的确有一种名叫“合欢”的中药 。 说到“合欢”这味中药 , 先不要“想歪” , 它可是一味十分奇特的中药材 , 它的叶片“细细相并 , 至夜则合” , 也是因此有了“夜合”的名称 , 这也是为什么容易被人“想歪”的一个重要因素 。
合欢是豆科植物合欢的干燥树皮和干燥花序的统称 , 一般在临床上 , 合欢皮和合欢花都可入药 , 而且主要作用大致相似 , 但二者却也有着各不相同的药用功效 。 合欢皮和合欢花虽然都能入药 , 但临床上 , 似乎合欢花出现的频率比较少 , 然而 ,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 , 合欢花的药用功效虽然要比合欢皮窄很多 , 但它却比合欢皮“美丽”许多 , 合欢花的样子如果把花摘下来 , 你会发现 , 它很像马铃上的红缨 , 因此它又被称为“马缨花”;它的花很柔软 , “似绒拂可爱” , 所以又被称为“乌绒”或者“绒花” 。 尤其是现代养生潮的兴起 , 合欢花可用于袋泡茶 , 更是颇受欢迎 。


合欢这个名字 , 在中医领域 , 最早见于《神农本草经》 , 而合欢花的名字 , 最早见于《本草衍义》[1
。 只是 , 最初并没有分清楚这个合欢到底是合欢皮还是合欢花 , 唐代之前的本草对于“合欢”的药用部位比较模糊笼统 , 至唐代时合欢主要以皮入药为主;至清代以后 , 本草多见用合欢花 , 合欢皮也同时并用[2
。 也就是说 , 合欢花首先在宋代出现过 , 但是在临床中 , 并没有得到广泛运用 , 而是到了清代 , 合欢花才被大量用于临床 , 尤其是清代的《草木便方》 , 将合欢花的作用归纳为“舒郁、理气、安神、活络” , 可谓是“一箭中的” 。
对于合欢花的主要功效 , 综合历代本草以及近现代中医药文献 , 可以将合欢花的功效主治和临床运用做一个较为详细的归纳:合欢花的功效主要以解郁、安神为主 , 尚有理气、明目、和络止痛等功效 , 临床上可用于治疗心神不安 , 忧郁失眠 , 健忘 , 胸闷纳呆 , 风火眼疾 , 视物不清 , 腰痛 , 铁打损伤等疾病[3
。 不得不说 , 合欢花不仅“天生丽质” , 而且临床功效也是“举足轻重” 。

对于《神农本草经》中所说合欢“主安五脏 , 利心志 , 令人欢乐无忧” , 以及“久服轻身明目 , 得所欲”等临床功效 , 无论是合欢皮还是合欢花 , 都具备这个基本功效 。 而合欢花也是主要以此为核心的 , 主要围绕身心医学而生的 。 清代医学家赵濂在《医门补要》中记载了三个使用合欢花的医案 , 一个是用于治疗女性因惊吓而导致的“心神恍惚、如痴如醉”;一个是用于治疗女性因为过度悲伤导致的“肝脾气郁、智慧不灵、神昏不语、多寐”;还有一个是用于治疗小孩子因惊恐所致的心肾不交型“失眠多梦” 。 这正与合欢花的主要功效十分吻合 。
对于合欢花的临床妙用 , 自古还有两个比较特殊的地方 , 第一个是《圣济总录》中用于治疗“一切疮肿及折伤”的云母膏;另一个是《圣济总录》中用于“延年益寿” , 且“兼治诸般气疾”的神仙益寿二气丹 。 这两个方剂中 , 都有夜合花(也就是合欢花) , 但是这两个主要功效 , 却在历代传承中逐渐“从墨色深处被隐去” 。 不过 , 宋代《圣济总录》所表达的合欢花的这两大奇妙的功效 , 依然值得我们参考 , 值得去验证 , 值得去继承 , 值得去发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