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春节的风俗 春节初几风俗

大年初一和除夕的习俗除夕夜是指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它与春节(正月初一)首尾相连 。“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迎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 。而此时也是让孩子了解传统春节,接受传统教育的最佳时机 。
这天晚上一家人要做三件事情:祭祀、吃年夜饭、守岁 。
即祭祖,华人过节总不会忘记自己家族中已故的先人,春节也不例外 。这时我们会供奉食物或鲜花以表心意,是我国华人普遍采用的仪式,祭祖的形式或许因宗教信仰而不同,但纪念祖先的意义却是相同的 。
这个传统活动对孩子来说非常有意义 。这个活动,不仅能使孩子对自己的家族有所了解,还能教育孩子尊敬各位先人和长辈 。
年夜饭
吃年夜饭,是春节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 。大年夜,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阖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心头的充实感真是难以言喻 。
年夜饭的讲究
年夜饭,一般少不了两样东西,一是火锅,一是鱼 。火锅沸煮,热气腾腾,温馨撩人,说明红红火火;“鱼”和“余”谐音,是象征“吉庆有余”,也喻示“年年有余” 。还有萝卜俗称菜头,祝愿有好彩头;龙虾、爆鱼等煎炸食物,预祝家运兴旺如“烈火烹油” 。最后多为一道甜食,祝福往后的日子甜甜蜜蜜 。
各式各样的年夜饭
年夜饭的名堂很多,南北各地不同,有饺子、馄饨、长面、元宵等,而且各有讲究 。
·北方人过年习惯吃饺子,是取新旧交替“更岁交子”的意思 。又因为白面饺子形状像银元宝,一盆盆端上桌象征着“新年大发财,元宝滚进来”之意 。有的包饺子时,还把几枚沸水消毒后的硬币包进去,说是谁先吃着了,就能多挣钱 。吃饺子的习俗,是从汉朝传下来的;
·南方新年有吃馄饨习俗,是取其开初之意 。传说世界生成以前是混沌状态,盘古开天辟地,才有了宇宙四方;
·长面,也叫长寿面 。新年吃面,是预祝寿长百年 。
春节食谱推荐
·年年有余
原料:黄鱼、番茄酱、糖、醋、茹粉、葱花、蒜米、笋丁
制法:将黄鱼切十字花刀,下八成油炸熟捞出,锅留底油,下上述调料,勾芡,淋在鱼身上即成 。
·年年糕
原料:红年糕、白年糕、糖、水、茹粉
制法:将红、白年糕改刀成长方形块状,沾上茹粉下过油,捞出摆放在盘中 。锅中放入糖水,待糖融化时勾芡淋在年糕上即成 。
·十锦太平燕
原料:鹌鹑蛋10粒,肉燕、香菇、胫花、冬笋、西芹、肚片、萝卜、盐、味精、绍酒、麻油
制法:将鹌鹑蛋、肉燕调好味倒入碗中,将上述原料切片、飞水后捞出,淋上绍酒、麻油,摆在原料上即成 。
炒芥菜和春卷也是年夜饭里必不可少的 。芥菜寓意发财 。
·八生火锅
原料:胫花、虾仁、鲜鱿、海蛎、青蛾、生鱼片、鲟条、芹菜丝、香菇、粉丝等
制法:将调好味的火锅烧开,随心所欲,涮入锅中即可 。
在吃年夜饭的时候,我们不能忘记准备这顿盛宴的家庭成员,因为,从准备到制作需要几天的时间,而且在除夕夜当天,这些家庭成员为了其他人吃得开心、吃得热闹仍然在不停的忙碌 。
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古人在一首《守岁》诗中写道:“相邀守岁阿戎家,蜡炬传红向碧纱;三十六旬都浪过,偏从此夜惜年华 。”珍惜年华是人之常情,故大诗人苏轼写下了《守岁》名句:“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由此可见除夕守岁的积极意义 。此时,爸爸妈妈不妨把这些名诗念给孩子听,并作出解释,让他们明白其中的意思 。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 。这晚家人团圆,欢聚一堂,茶点瓜果放满一桌 。大年摆供,苹果一大盘是少不了的,这叫作“平平安安” 。在北方,有的人家还要供一盆饭,年前烧好,要供过年,叫作“隔年饭”,是年年有剩饭,一年到头吃不完,今年还吃昔年粮的意思 。这盆隔年饭一般用大米和小米混合起来煮,北京俗话叫“二米子饭”,是为了有黄有白,这叫作“有金有银,金银满盆”的“金银饭” 。
另外,不少地方在守岁时所备的糕点瓜果,它们的叫法还有讨口彩的含义,比如:
·吃枣——春来早;
·吃柿饼——事事如意;
·吃杏仁——幸福人;
·吃长生果——长生不老;
·吃年糕——一年比一年高 。

家乡春节的风俗 春节初几风俗

文章插图
春节的习俗有哪些 初一到初七民俗过法(4)拜年: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 。
开门炮仗:春节早晨,开门炮仗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 。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 。
回娘家:出嫁的女儿会带着丈夫及儿女回娘家拜年 。这一天,回娘家的女儿必须携带一些礼品和红包,分给娘家的小孩,并且在娘家吃午饭 。
祭财神:北方在正月初二祭财神,这天无论是商贸店铺,还是普通家庭,都要举行祭财神活动 。各家把除夕夜接来的财神祭祀一番 。
赤狗日:年初三又称赤狗日,是一个不吉利的日子,赤狗是熛怒之神,遇之则有凶事 。所以老一辈的居民,在这天足不出户,留在家中,以免遇上凶煞 。
迎神接神:年初四是诸神由天界重临人间之时 。有“送神早,接神迟”之说,所谓送神要一大清早就开始,而接神放在下午也未迟 。
正月初五,俗称破五节,是历史悠久的中国传统节日之一 。
因中国民俗认为之前诸多禁忌过此日皆可破而得名 。古代这一天的禁忌就特别多,比如在这一天必须吃饺子、不能用生米做饭、不准妇女串门等 。
正式开业:商店酒楼才正式开张营业,而且要大放鞭炮 。
送穷鬼:这一天,每家每户要把节日积存的垃圾扔出去,这叫送穷鬼 。
大部分地方在这天还有吃面条的习俗,寓意着用面条缠住岁月的双腿,取长寿之意 。此外,正月十七和正月二十七也被视为“人日子” 。
【家乡春节的风俗 春节初几风俗】搜一下:春节的习俗有哪些 初一到初七民俗过法(4)这天垃圾变成了“穷气”,因此要清扫家里,将垃圾送出去,俗称“送穷出门” 。“五忙日”,禁止动土,否则可能会有灾害发生 。初六民间习俗: 年初六“送穷” 民俗习惯:送穷出门 正月初六“送穷”,是我国古代民间一种很有特色的岁时风俗 。其意就是祭送穷鬼(穷神) 。穷鬼,又称穷子 。据宋陈元靓《岁时广记》引《文宗备问》记载:“颛顼高辛时,宫中生一子,不着完衣,宫中号称穷子 。其后正月晦死,宫中葬之,相谓曰今日送穷子 。” 相传穷鬼乃颛顼之子 。他身材赢弱矮小,性喜穿破衣烂衫,喝稀饭 。即使将新衣服给他,他也扯破或用火烧出洞以后才穿,因此宫中号为穷子 。送穷之俗在唐代相当盛行,大文学家韩愈曾写过一篇《送穷文》,其中说:(主人)三揖穷鬼而告之曰:闻子行有日矣,我有资送之恩,子等有意于行乎?唐诗人姚合还写有诗《晦日送穷三首》,其中第一首云:年年到此日,沥酒拜街中 。万户千门看,无人不送穷 。从最后两句可以窥见送穷风俗在当时已相当普遍 。宋以后,送穷风俗依然流行 。清人俞曲园《茶香室三钞-送穷鬼》录前朝人的词有:奉劝郎君小娘子,空去送穷鬼 。关于送穷的日期,有几种说法:《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说,是在“人日”(正月初七)前一天,即正月初六 。则是一本书,其引《图经》又说:“池阳风俗,以正月二十九日为穷九日,扫除屋室尘秽,投之水中,谓之送穷 。” 还有一说是在晦日,即正月的最后一天,因据《文宗备问》说,穷鬼本死于正月晦日 。三个送穷的日子虽各有异,各地送穷的日子也各不同,但有一点还是共同的,即都是安排在正月新春进行 。送穷风俗具休的仪式,据《岁时杂记》记载:人日前一日扫聚粪帚,人未行时,以煎饼七枚覆其上,弃之通衢,以送穷 。韩愈《送穷文》中,提到要为穷鬼结柳作车,引帆上墙 。这就是说,送穷时既要为“穷鬼”准备下象征性的车船,还要给穷鬼带上干粮 。有的地方还有“以芭蕉船送穷”的做法 。看来,各地送穷,各有各的的办法 。民间广泛流传的送穷习俗,反映了我国人民普遍希望辞旧迎新,送走旧日贫穷困苦,迎接新一年的美好生活的传统心理 。初七民间习俗: 年初七 安顿身心 民俗习惯:休养生息 “人日”,传说里若这日天晴,代表人身安适;若阴雨,则疾病瘟疫生 。又称“七煞日”,许多事情都不宜在这天进行,尤其应避免外出远行 。春节的习俗有哪些?看完了这篇介绍,你对于春节是不是有了更多的了解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