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的风俗的作文 春节方面的风俗

朝鲜过春节的风俗哪些与我国春节风俗相似?朝鲜过春节的风俗哪些与我在新年也有贴窗花、桃符

春节的风俗的作文 春节方面的风俗

文章插图
北京的春节习俗-北京有什么风俗春节?春节,北京有什么风俗一路行来,只听风车卜碌碌乱响,纸鱼扑楞楞随风招展;又见凯旋的香客满头金碧辉煌,满面春风,真好像从赵公元帅那里得来了无尽财源似的 。各自抵家,绒花金宇分赠家人,元宝、孔雀翎插在神桌的掸瓶里,大风车就高挂在北京住家院中特有的枣树上 。这时满眼的财喜气,充耳的风车声,年意盎然,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出朝阳门约五里之遥的东岳庙,也是春节时重点庙会之一 。
过春节有什么习俗?农历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 。除是除旧布新 。一年的最后一天叫“岁除”,那天晚上叫“除夕” 。除夕人们往往通宵不眠,叫守岁 。苏轼有《守岁》:“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 。” 关于除夕的由来有一种传说:是古时候有个凶恶的怪兽叫夕,我们的祖先曾遭受这种最凶猛的野兽的威胁,它每到岁末便出来害人,后来,人们发现,夕怕三种东西,红颜色、火光、响声 。于是在冬天人们在自家门上挂上红颜色的桃木板,门口烧火堆,夜里通宵不睡,敲敲打打 。这天夜里,“夕”闯进村庄,见到家家有红色和火光,听见震天的响声,吓得跑回深山,再也不敢出来 。夜过去了,人们互相祝贺道喜,大家张灯结彩,饮酒摆宴,庆祝胜利 。于是以后的年三十晚上,家家户户贴红春联,燃放爆竹,来驱除夕兽 。以求新的一年安宁,这种习俗从此流传下来,年三十晚上便称为除夕了 。
除夕是指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它与春节(正月初一)首尾相连."除夕"中的"
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部新,有旧岁至此而
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是农历全年最后的一个晚上.故此期间的活动都围绕着除旧部新,消
灾祈福为中心.
周、秦时期每年将尽的时候,皇宫里要举行"大傩"的仪式,击鼓驱逐疫疠之鬼,称为"逐除
",后又称除夕的前一天为小除,即小年夜;除夕为大除,即大年夜.
贴门神
我国各地过年都有贴门神的风俗.最初的门神是刻桃木为人形,挂在人的旁边,后来是画
成门神人像张贴于门.传说中的神荼、郁垒兄弟二人专门管鬼,有他们守住门户,大小恶鬼不
敢入门为害.唐代以后,又有画猛将秦琼、尉迟敬德二人像为门神的,还有画关羽、张飞像为
门神的.门神像左右户各一张,后代常把一对门神画成一文一武.门神分三类:第一类是"大门
门神",多贴在车门或整间大门上,高约四五尺,宽约二三尺.第二类是"街门门神",多贴小街门
上,高约二尺,宽约一尺.这两种门神都是一黑脸一白脸两位尊神.白左黑右,白善易,黑狞恶,
各手执槊钺.第三类是"屋门门神",较街门门神稍小有限,也是黑白二神,但也有黑白二神是坐
像的.屋门最多是贴"麒麟送子"像,两个傅粉涂脂梳太子冠的娃娃,各乘麒麟.这种门神,本应
贴在新结婚的屋门上,以取吉利,后来也就作普通街门的新年点缀品了.
贴春联
春联亦名"门对"、"春帖",是对联的一种,因在春节时张贴,故名.春联的一个源头是桃符
.最初人们以桃木刻人形挂在门旁以避邪,后来画门神像于桃木上,再简化为在桃木板上题写
门神名字.春联的另一来源是春贴.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后渐发展为春联.春联真正
普及始于明代,与朱元璋的提倡有关.据清人陈尚古的《簪云楼杂说》中记载,有一年朱元璋
准备过年时,下令每家门上都要贴一幅春联,以示庆贺.原来春联题写在桃木板上,后来改写在
纸上.桃木的颜色是红的,红色有吉祥,避邪的意思,因此春联大都用红纸书写.但庙宇用黄纸,
守制(服孝未满)用白、绿、黄三色,第一年用白纸,第二年绿纸,第三年黄纸,第四年丧服满
才恢复用红纸.因满族尚白,清宫廷春联用白纸,蓝边包于外,红条镶于内.
贴福字、贴窗花、贴年画、贴挂千
这些都具有祈福、装点居所的民俗功能.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他反映了人
民大众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的希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春联由
神荼、郁垒的名字而向文字发展,而年画依然沿着绘画方向发展.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
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而渐渐把财神请到家里,进而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
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彩色年画、以
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因明太祖朱元璋提倡春节贴春联,年画也受其影响随之而盛行
开来,全国出现了年画三个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形成了我国年画
的三大流派.民国初年,上海郑曼陀将月历和年画二者结合起来.这是年画的一种新形式.这种
合二而一的年画,以后发展成挂历.挂千,就是用吉祥语镌于红纸之上,长尺有咫,粘之门前,与
桃符相辉映.其上有八仙人物的,为佛前所挂.挂千民户多用它,世家大族用它的较少.其黄纸
长三寸,红纸长寸余,是"小挂千",为市肆所用.最早的挂千当是以制钱(铜钱)串挂的,与压
岁钱一样,有压胜的作用.
置天地桌
这是一个临时性的供桌,是除夕专设之桌.一般无大佛堂之家特别重视天地桌,因为平时
对佛供献较少,到年终岁尽时对神佛大酬劳一次,此外,这桌主要是为接神使用.天地桌的内容
与常年佛堂有所不同,除共有的挂钱、香烛、五供、大供之外,其受祀的偶像也大都是临时性
的,如:"百分",它是一本木刻版的神像画册;"天地三界十八佛诸神",是一张用大幅黄毛边纸
木刻水彩印的全神码;福禄寿三星画像等.以上诸像有的接神后即焚化,如"百分".有的则须到
破五、甚至到灯节才焚烧.摆天地桌的位置也不统一,如堂屋地方宽大,可置于屋中,如屋内无
地,就置于院中.传说此夜为天上诸神下界之时,所以民间有此接神习俗.
我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俗名"熬年".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
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
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
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放爆竹
当午夜交正子时,新年钟声敲响,整个中华大地上空,爆竹声震响天宇.在这"岁之元、月
之元、时之元"的"三元"时刻,有的地方还在庭院里垒"旺火",以示旺气通天,兴隆繁盛.在熊
熊燃烧的旺火周围,孩子们放爆竹,欢乐地活蹦乱跳,这时,屋内是通明的灯火,庭前是灿烂的
火花,屋外是震天的响声,把除夕的热闹气氛推向了最高潮.历代的诗人墨客总是以最美好的
诗句,赞颂新年的来临.王安石的《元日》诗: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人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描绘了我国人民欢度春节盛大的喜庆情景.爆竹声响是辞旧迎新的标志、喜庆心情的流
露.经商人家.放爆竹还有另一番意义:他们在除夕之夜大放炮仗是为了新的一年大发大利.
不过,据旧习认为,敬财神要争先,放爆竹要殿后.传说,要想发大财者,炮仗要响到最后才算心
吃年夜饭
孩子们在玩耍放爆竹的时候,也正是主妇们在厨房里最忙碌的时刻,年菜都在前几天做好
了,而年夜饭总要在年三十当天掌厨做出来.在北方,大年初一的饺子也要在三十晚上包出来.
这时家家的砧板都在噔噔噔地忙着剁肉、切菜.此时,家家户户传出的砧板声,大街小巷传出
的爆竹声,小店铺子传出的"劈劈啪啪"的算盘声和抑扬顿挫的报帐声,再夹杂着处处的说笑声
,此起彼伏,洋洋盈耳,交织成除夕欢快的乐章.
吃年夜饭,是春节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大年夜.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阖家团聚,
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心头的充实感真是难以言喻.人们既是享受满桌的佳肴盛馔,也是享受
那份快乐的气氛,桌上有大菜、冷盆、热炒、点心,一般少不了两样东西,一是火锅.一是鱼.
火锅沸煮,热气腾腾,温馨撩人,说明红红火火;"鱼"和"余"谐音,是象征"吉庆有余",也喻示"
年年有余".还有萝卜俗称菜头,祝愿有好彩头;龙虾、爆鱼等煎炸食物,预祝家运兴旺如"烈
火烹油".最后多为一道甜食,祝福往后的日子甜甜蜜蜜,这天,即使不会喝酒的,也多少喝一点
年夜饭的名堂很多,南北各地不同,有饺子、馄饨、长面、元宵等,而且各有讲究.北方人
过年习惯吃饺子,是取新旧交替"更岁交子"的意思.又因为白面饺子形状像银元宝,一盆盆端
上桌象征着"新年大发财,元宝滚进来"之意.有的包饺子时,还把几枚沸水消毒后的硬币包进
去,说是谁先吃着了,就能多挣钱.吃饺子的习俗,是从汉朝传下来的.相传,医圣张仲景在寒冬
腊月,看到穷人的耳朵被冻烂了,便制作了一种"祛寒娇耳汤"给穷人治冻伤.他用羊肉、辣椒
和一些祛寒温热的药材,用面皮包成耳朵样子的"娇耳",下锅煮熟,分给穷人吃,人们吃后,觉
得浑身变暖,两耳发热.以后,人们仿效着做,一直流传到今天.新年吃馄饨,是取其开初之意.
传说世界生成以前是混沌状态,盘古开天辟地,才有了宇宙四方,长面,也叫长寿面.新年吃面,
是预祝寿长百年.
给压岁钱
压岁钱是由长辈发给晚辈的,有的家里是吃完年夜饭后,人人坐在桌旁不许走,等大家都
吃完了,由长辈发给晚辈,并勉励儿孙在在新的一年里学习长进,好好做人.有的人家是父母在
夜晚待子女睡熟后,放在他们的枕头下,更多的人家是小孩子们齐集正厅,高呼爷爷奶奶、爸
爸妈妈新年快乐,列队跪拜;而后伸手要红包.甚而追讨到爷爷妈妈的卧房,一齐跑到床沿,大
嚷特嚷:"压岁钱,压岁钱!"老人家还嫌不够热闹,故作小气,由讨价还价到围攻摸索,最后把
老祖宗的红包挖掘出来,大家抢掠一空,才呼啸而散.老人家逢此情景却乐不可支,认为这是新
年事事顺利的好兆头.过年给压岁钱,体现出长辈对晚辈的关爱,和晚辈对长辈的尊敬,是一项
整合家庭伦理关系的民俗活动.
有童谣云:
三星在南,家家拜年;
小辈儿的磕头,老辈儿的给钱.
要钱没有,扭脸儿就走
春节的风俗的作文 春节方面的风俗

文章插图
过年习俗有哪些过年习俗有哪些祭灶 扫尘 贴春联、门神 年画 倒贴“福”字 除夕夜 年夜饭(团年饭) 祭祖 守岁 回娘家 初六送穷 接财神 红包(压岁钱) 新年赠橘 新年放爆竹 拜年 迎春 具体一点: 腊月二十三/二十四:[祭灶] [扫尘] [吃灶糖] 我国的春节一般是从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揭开序幕的,有所谓“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说法,也就是官府在腊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则在二十五日举行祭灶仪式 。举行过祭灶后,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 。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到除夕的这段时间,民间称之为“迎春日” 。腊月二十五:[接玉皇][赶乱岁][照田蚕][千灯节]  送灶神上天后至除夕才迎回,其间人间无神管辖,百无禁忌,民间多嫁娶,被称为“赶乱岁” 。乱岁是民众为自己设计的调节社会生活的特定时段 。岁末年终,人们有了闲暇与积蓄,对于平时难得有精力操办大事的人来说,这是一个好时机 。腊月二十七/二十八:[洗 浴]  传统民俗中在这两天要集中地洗澡、洗衣,除去一年的晦气,准备迎接来年的新春,京城有"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的谚语 。腊月二十六洗浴为“洗福禄” 。腊月二十九:[小除夕] [过赶年]  除夕前一日,叫“小除夕”,家置酒宴,人们往来拜访叫“别岁” 。焚香于户外,叫“天香”,通常要三天 。腊月三十:除夕: [贴门神][贴春联][守岁][吃年夜饭][放爆竹][祭祖][给压岁钱]  “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部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是农历全年最后的一个晚上 。故此期间的活动都围绕着除旧部新,消灾祈福为中心 。正月初一:[拜年][开门炮仗][占岁][贴画鸡][聚财]  这一天是一年的头一天,春季的头一天,正月的头一天,所以称为“三元”;这一天还是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所以又称“三朝” 。中国不同的历史时期曾根据自己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更改正月初一的时间 。正月初二:[祭财神][财神的传说]  北方在正月初二祭财神,这天无论是商贸店铺,还是普通家庭,都要举行祭财神活动 。各家把除夕夜接来的财神祭祀一番 。实际上是把买来的粗糙印刷品焚化了事 。这天中午要吃馄饨,俗称“元宝汤” 。祭祀的供品用鱼和羊肉 。正月初三:[烧门神纸][谷子生日][小年朝]  小年朝,即天庆节 。宋代宫廷节日,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因传有天书下降人间,真宗下诏书,定正月初三日为天庆节,官员等休假五日 。后来称小年朝,不扫地、不乞火,不汲水,与岁朝相同 。正月初五:[祭财神][路头神][送穷][开市]  正月初五俗称破五 。一说破五前诸多禁忌过此日皆可破 。按照旧的习惯要吃“水饺子”,北方叫“煮饽饽” 。妇女们也不再忌门,开始互相走访拜年道贺 。新嫁娘在这日归宁 。一说破五这一天不宜做事,否则本年内遇事破败 。正月初七:[人日][摊煎饼][吃七宝羹]  传说女蜗初创世,在造出了鸡狗猪牛马等动物后,于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这一天是人类的生日 。汉朝开始有人日节俗,魏晋后开始重视 。古代人日有戴“人胜”的习俗 。因是人日,所以在古代这日还有不行刑的风俗 。正月初八:[谷日][顺星]  民间以正月初八为众星下界之日,制小灯燃而祭之,称为顺星,也称“祭星”、“接星” 。又传说初八是谷子的生日 。这天天气晴朗,则主这一天稻谷丰收,天阴则年歉 。正月初十:[石头生日][贺老鼠嫁女][新年十日歌]  旧时民间在正月举行的祀鼠活动,亦称“老鼠嫁女”“老鼠娶亲” 。具体日期因地而异,有正月初七、有正月十七,有正月二十五,不少地区是正月初十 。各地祀鼠的方式也有所不同 。正月十五:[元宵节][送孩儿灯][迎紫姑][走百病][偷菜节][巴乌节]  元宵节也叫元夕、元夜,又称上元节,因为这是新年第一个月圆夜 。因历代这一节日有观灯习俗,故又称灯节 。元宵节俗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汉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宫祭祀“太一”的活动,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 。立春风俗:[东郊迎春][春帖子][春牛][咬春]  立春日迎春,是中华先民于立春日进行的一项重要活动 。在周代,立春时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去东郊迎春,祈求丰收 。回来之后,要赏赐群臣,布德和令以施惠兆民 。使之成为后来世世代代的全民的迎春活动 。壮族
壮族的春节从年三十至正月初一、初二,共三天 。除夕,家家杀鸡宰鸭,蒸制扣肉、粉精肉、叉烧肉等 。除夕的米饭要蒸得很多,象征富裕 。饭桌上要有白斩鸡,有老人的家庭,还要炖猪脚和炖整鸡 。粽子是壮族春节必不可少的食品,但在三十晚上却不吃 。壮族的粽子是较高贵的食品,大的一、二斤重,小的有二、三两 。除此还有一种“凤莫”,意为特大粽子,重达一、二十斤 。粽子味香堪称一绝 。正月初一和初二有客人至要吃粽子 。春节期间要举行对歌、打陀螺、跳舞、赛球等文体活动 。
藏历新年
据藏族学者说,在古老的年代,西藏并不是冬春之交过年,而是夏天过年,“麦熟为岁首”,“雪山下,麦子黄了,快乐的新年来了 。”现在,雅鲁藏布江中游地区,都有秋收前过“望果”节的传统 。人们穿古代服装,骑着马,沿丰收的青稞地转圈祈祷,还要骑马射箭,围着篝火跳舞狂欢,既娱乐自己,又娱乐本地的保护神 。相传,这都是古代西藏六月过年的遗留 。
还有在藏历十月初一过年的,“麦收为岁首” 。拉萨东面四百公里、雪山和原始森林环绕的工布(林芝)地区,到现在还是藏历十月初一过年,称为“工布洛萨” 。藏史记载,工布地区历史非常久远,早在吐蕃王朝建立之前,西藏的原始宗教苯教就在这里非常盛行 。藏历十月过新年,源起于那些古老的时代 。
大约公元13世纪,萨迦王朝统治西藏的年代,藏胞便在藏历正月过年了 。但农民们往往提前在十二月初一过年,称“索朗洛萨”(农民新年) 。因为到藏历正月,春气萌动,备耕繁忙,农民已没有心思过年了 。
新年要穿最漂亮的衣服,戴最珍贵的首饰,即使是经济条件较差的人,也要预备一件过年的袍子,或者一两样粗糙的装饰品,藏话叫‘萨举”,即新装 。这些当然出自藏胞爱美的天性 。但也有说法,神王辛者曲杰,要从铜镜里观察世人的生活,大家穿得漂漂亮亮,他高兴,再给世人一些恩惠,穿得破破烂烂,他心烦,降下灾害和瘟疫 。因此,过年穿新衣,有取悦于神王的意思 。
正月初三,拉萨人成群结伴,走出喧哗热闹的街市,来到东郊的宝瓶山和西郊的药王山,插经旗、挂彩幡,祭祀山神和水神 。
藏历正月初五,拉萨郊区的农人要举行隆重的开犁礼 。农人们穿上节日的盛装,强壮的犏耕牛打扮得更加漂亮,额头贴着酥油图案,犄角上插着红旗和彩色羽毛,肩上披挂彩缎,缎子上缀满贝壳和松石,尾巴上系着五彩缤纷的绸带,用“花枝招展”来形容,是毫不过分的 。
蒙古族
蒙古族历来崇尚白色,所以将农历正月称为“白月”,把过年节称为作“白节” 。蒙古族过年的准备工作从农历腊月二十三即开始 。除了扫除、沐浴、布置蒙古包外,还要人着新装,马佩红缨和新鞍 。要把放有哈达的整只牛、羊献给至亲厚友 。除夕夜要吃“手把肉”以示合家团圆 。初一凌晨先向长者敬辞岁酒,再向同辈敬酒,亲朋间互赠哈达,恭贺新年吉祥如意 。初一给长辈拜年一定要在上午 。
白族从除夕开始互拜、赠送礼品 。子夜过后,男女青年争先挑水,以示勤劳 。清晨,全家喝泡有米花的糖水,祝愿日子比蜜甜 。早饭后,孩子们由成人带领到亲友家给长辈拜年 。耍龙灯、舞狮子、打霸王鞭是节日不可缺少的活动 。
布依族
布依族在除夕前要准备粑粑、米酒等节日食品,除夕夜守岁至天明 。雄鸡报晓,姑娘们争先恐后到河边担水,谁先担回第一担水,就说明她最勤劳、最幸福 。
朝鲜族
朝鲜族除夕全家守岁通宵达旦,古老的伽耶琴和筒箫乐曲将人们带入新的一年 。在节日期间,男女老少纵情歌舞,举行压跳板、拔河等比赛 。正月十五晚上举行传统的庆祝集会,由被推选出来的几位老人登上“望月架”,以先看到明月为福,意味他们的儿孙健康、进步、万事如意 。随后,大家围着点燃的“望月架”,伴着长鼓、筒箫、唢呐乐曲翩翩起舞 。
达斡尔族
达斡尔语称春节为“阿涅” 。年三十早上,家家洒扫庭院,在大门的正前方用杂物和家畜粪码成一个高高的垛,傍晚燃起垛后,轻烟缭绕,到处笼罩着节日的气氛 。老人们将大块的肉、馍、饺子等食物抛进火堆,祝福人畜安康、五谷丰登 。晚上全家吃手把肉并进行各种辞旧迎新活动 。人们在房屋西侧雪地上插上香,朝西叩拜,以示缅怀祖先 。除夕夜家家吃饺子,饺子里包有白线,意寓长命百岁 。春节期间有曲棍球比赛、化装舞会、听书唱歌等游戏 。
高山族
高山族的人们在春节里身着艳丽的民族服装,成群结队欢聚在村边寨头畅饮美酒,并在乐器伴奏下尽情歌舞 。有的村寨还举行叉鱼比赛,开展背篓球、竿球等体育活动 。
赫哲族
赫哲族的春节是一年中最快乐的节目 。除夕夜家家做年饭、剪窗花、糊灯笼 。大年初一,姑娘、妇女和孩子们都穿上绣有云边的新装,到亲朋好友家拜年 。鱼宴是赫哲族人款待客人的美味佳肴,有酸辣风味的“踏拉长”(生鱼)、味香酥脆的“炒鱼毛”和透明鲜红的大马哈鱼籽 。滑雪、射草靶、叉草球是赫哲族青少年迷恋的娱乐活动 。
【春节的风俗的作文 春节方面的风俗】拉祜族
拉祜族在正月初一至初四过大年,在正月初九至十一过小年 。腊月三十晚上要杀猪、舂糯米粑,每家要做一对大的粑粑,象征星星,表示在新的一年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拉祜族亦有大家聚集一起守岁的习俗 。
满族过春节时要贴窗花、贴对联和“神”字 。年三十全家包饺子,饺子讲究有褶的,不能捏光边的“和尚头”饺子,恐日子过“秃”了 。饺子要码得横竖成行,象征新的一年财路四通八达,饺子不能摆成圈,恐日子过得没有门路 。
畲族过春节要舂糍粑,取其谐音,祝愿在新的一年里有好糍(时)运,日日粘粘(年年)甜 。畲族祀奉“盘瓠”祖先,大年初一,全家叩拜“盘古祖图”(根据盘瓠传说绘成的画像),讲述祖先创业的艰辛 。
土家族
土家族过春节要跳“摆手舞” 。过去跳摆手舞时,要先在“摆手堂”挂三笼帐子,帐内挂猪头、猪肉、香烛和野猪的头、蹄等,然后由身穿红色法衣头戴法冠的老土司手持法器,带关摇摆呐喊,男女老少都参加,拜了神后再跳舞 。现在土家族除了跳摆手舞外,还要耍龙灯、耍狮子、表演戏剧和武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