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的风俗的作文 春节档风俗

广州春节的习俗广州春节习俗:拜年 。初一一早,人们起床穿好新衣后,第一件事是自家对拜,往往是后辈先祝福长辈,然后长辈再给后辈晓以期望 。早饭后,就各自向自己的亲朋好友拜年 。俗谚说:“有心拜年初一、二,无心拜年初三、四 。”说的是拜年越早越见其诚意 。故此,有的人起床后就立刻向亲戚朋友拜年去了,回来后才吃饭 。
拜年的人,无论带了多少礼物,其中大桔是不可少的 。大桔取其谐音“大吉”,带多带少都没有关系,但是不能是奇数 。拜年者进了亲友的门,应该看不同对象说不同的祝语 。对老人说“新春如意”“寿比南山”,老人会咧开没牙的嘴笑;对有工作的人则说“工作顺利”、“新年进步”,听的人会觉得十分顺耳;如果是做生意的人,最中听的莫过于“新年大赚”、“发财利市”了;如果是正在读书的小孩,他们最希望的莫过于新年学习进步、成绩突出 。送他们这种祝语,他们会对你十分友善 。临走,主人便会从来者的礼物中留下两个大桔,然后取出自家大桔交换,意在互赠吉祥 。有好诣诙谐者新正出门给人拜年,往往只在裤兜里装上两个大桔,一一拜年后,裤兜里依然是装着两个大桔不变 。因此,民间有善诣者称年初的拜年礼俗为“换柑运动” 。
广州春节习俗:回娘家 。正月初二、初三,嫁出去的女儿们便纷纷带着丈夫、儿女回娘家拜年 。女儿回娘家,必备办一大袋的饼干、糖果,由母亲分送邻里乡亲,一如过年的情景 。如果家中有多个女儿的,而这些女儿又不在同一天归来,那么,就要来一个分一次,礼物颇薄,四块饼干而已 。然而,它反映的情意却甚浓,真正的是“礼轻情意重”,它表达了姑娘对乡亲的切切思念 。姑娘回到家中,若家中有侄儿,当姑母的必须再掏腰包,尽管在初一日给压岁钱时已经送了,可这一次意义不同 。女儿必须在晚饭前赶回婆家 。
广州春节习俗:逛花市 。现代新式花街上世纪初到50年代中期,广州的中心花市都在桨栏路 。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广州一度金融较为稳定,工商业有所发展,花市也随之兴旺 。人们在马路两旁搭架做花档,中间行人 。夜市灯光明亮,如同白昼 。花市高峰时人如潮涌,摩肩接踵,花市里红紫纷华,使人眼花缭乱 。由于人潮拥挤,买了花枝花束,都要高高举起,否则就要给人挤落,空剩残枝 。那时花的品种不多,工商业户多采购桃花 。虽然物价较低,但花较昂贵,一枝中等桃花可售数元,中上的达一二十元 。
新中国成立后,花市更加兴旺 。上个世纪50年代,在太平路(今人民南路),从上九路口至晏公街口这一段马路和大新西路一段设为花市 。后来,为适应需要,广州分开几个地区开设花市,中区花市设教育路,为广州市的中心花市;西区花市在多宝路、逢源路;东区原来设在东较场,后来迁到东川路;南区则设在海珠区的滨江路 。
近二十多年,政府也开始重视花市,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有效管理 。传统花市从农历十二月二十八日开始,历时三天,第三天延至新年初一凌晨才结束 。一般在除夕前一个星期,花街已禁止通行 。过年期间,十里花街,吐艳争芳,张灯结彩,人流川流不息,日夜不分 。南国的浪漫,此刻达到极致 。
广州春节习俗:
1.在年初一前三日:廿七,廿八,廿九(有三十的话就从廿八开始,无就从廿七开始)就有花市了!这几天都可以去逛.
2.每年年廿八都要"洗邋遢",将家里的卫生都搞好.
3.到年初一大家都在家里呆着,年初二就回娘家拜年.年初三就可以到各个亲戚家拜年.
4.凡是未结婚的人都可以得到已经结婚了的长辈的利市(红包),多少不等.
5.年三十晚(无年三十就在年廿九)吃团年饭,年初二吃开年饭.
6.年初一不能搞卫生,屋里有多脏都好,都要等到年初二开年(拜神)之后才可以搞.

春节的风俗的作文 春节档风俗

文章插图
杭州过年有哪些风俗啊?说起先前过年的盛况,老杭州有句话叫做:“大年三十的吃,正月初一的穿” 。年夜饭是最丰盛的,辛苦干活一年,年底买来的鸡鸭鱼肉自然要先敬祖宗 。好在祖宗善解人意,只愿意享受菜肴的热气,不来争食晚辈难得的荤腥,最后鸡鸭鱼肉全都满足了全家人的口腹之欲 。
大年初一,全家老小在老棉袄外边套上一件新蓝布罩衫,穿上新布鞋,穿戴整齐后,照例要去灵隐寺、天竺寺“烧头香” 。“烧头香”回来要吃汤圆,这象征全家团团圆圆 。然后各家各户外出拜年 。
旧时大户人家礼包贵重,红红绿绿、大包小盒自然不用说 。一般人家也都要拎着粗草纸包的三角包相互拜年 。用稻草做的土草纸相当粗糙,摸上去硬邦邦的 。但是在南货店伙计手里,一张草纸卷成圆锥形后,却什么东西都能包 。包红枣、花生、酱菜、橘子自然不在话下,再衬上一张细纸则可以包白糖、藕粉、粽子糖等细巧食品,保证点滴不漏 。
拜年礼包在南货店卖,礼包分大小两档,大包是一斤装,小包是12两装(老秤),通常价格在几角钱左右,最高级的包价格碰顶是一元 。
家里的大人在街头巷尾的小南货店里买一点红枣、福橘、白糖、藕粉等吃食,过秤后小伙计用粗草纸将三角礼包包得有棱有角,再盖上一张巴掌大小的“红票”(类似今天的宣传单和质量保证书),礼包的样子就漂亮多了,然后扎上一根细麻绳,让你放心提着走路——按照规矩,给长辈的拜年礼包是规格最高的桂圆包,其次是藕粉包、白糖包,送平辈人的则多是糕干包、红枣包等 。上门拜年鞠个躬,送一个简陋的草纸礼包,响亮地叫一声“恭喜发财” 。
【春节的风俗的作文 春节档风俗】收下礼包以后事情还没有完,年还得过 。那时,老百姓家家手头都不宽裕,人们一旦收到亲戚朋友的拜年礼包,自己是肯定不舍得打开吃的,总要“统筹兼顾”拜年大局,礼包要四处转送还人情“物尽其用”,来个亲戚朋友之间心照不宣的“礼包大展览” 。不闹个包破绳子断,这些拜年礼包的“旅行”就要持续到整个正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