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的一种风俗作文还有批注

春节各地有什么不同的风俗?【春节的一种风俗作文还有批注】“三十”过了是“春节”,传统名称新年、 大年、新岁,口头又称度岁、庆新岁、过年 。
古时春节曾专指节气中的立春,后来改为农历 正月初一 。
春节是中国民间历史最悠久、最隆重、最 热闹的节日,不仅是汉族,也是满、蒙古、瑶、 壮、白、高山、赫哲、哈尼、达斡尔、侗、黎 等十几个少数民族的共同节日,只是不同地区 有各自的特点 。

春节的一种风俗作文还有批注

文章插图
春节的风俗有什么春节的风俗有什么?在春节所看到的风俗有什么?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 。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 。“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 。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 。
关于春节习俗的作文 。急!!!!一年一度的春节又来到了,大街小巷热闹非凡,而每个地方的过节习俗都各具特色 。现在,我就来介绍一下我们十堰过春节的习俗 。每到过春节的时候,家家户户都要贴春联 。春联是对联的一种,因在春节时张贴,故名 。最初人们是以桃木刻成人形挂在门旁用以避邪,后来简化为在桃木板上题写门神的名字 。春联多用红纸书写,代表着吉祥、幸福 。每到过春节的时候,家家户户都有除夕守岁的习惯 。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而孩子们则耐不住性子,索性跑出去在外面一起玩 。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当午夜交正子时,新年钟声敲响之际,整个城市的上空,爆竹声震响天宇 。在这一刻,有的人家还在庭院里垒"旺火",以示旺气通天,兴隆繁盛 。在熊熊燃烧的旺火周围,孩子们放爆竹,欢乐地活蹦乱跳 。这时,屋内是通明的灯火,庭前是灿烂的火花,屋外是震天的响声,把除夕的热闹气氛推向了最高潮 。每到过春节的时候,也正是主妇们在厨房里最忙碌的时刻,年菜都在前几天做好了,而年夜饭总要在年三十当天由掌厨的做出来,而且大年初一的饺子也要在三十晚上包出来 。这时家家的砧板都在噔噔噔地忙着剁肉、切菜 。此时,砧板声、爆竹声,再夹杂着人们的说笑声,此起彼伏,洋洋盈耳,交织成除夕欢快的乐章 。吃年夜饭是春节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合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心头的充实感真是难以言喻 。人们既是享受满桌的佳肴盛馔,也是享受那份快乐的气氛 。我们这里一般少不了两样东西,一是火锅.一是鱼 。火锅沸煮,热气腾腾,温馨撩人,说明红红火火;"鱼"和"余"谐音,是象征"吉庆有余",也喻示"年年有余" 。还有萝卜俗称菜头,祝愿有好彩头;龙虾、爆鱼等煎炸食物,预祝家运兴旺如"烈火烹油" 。最后多为一道甜食,祝福往后的日子甜甜蜜蜜,这天,即使不会喝酒的,也要多少喝一点 。一时间,十堰的过节习俗说也说不完,等你到了这里,你就能亲身感受到它的魅力 。
老北京的春节习俗
日落日升,斗转星移,回首往昔,历史为我们留下了太多的系念和玄想,而这“岁时礼俗”就是其中之一 。比如,春节习俗成了我国最大的传统民俗节日 。春节在古都更受到人们普遍重视,由此也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春节习俗 。农历的正月初一为春节,俗称“过年” 。春节原起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 。古代的春节称:“元日”、“元旦” 。辛亥革命后,才把正月初一正式定名为春节 。
就北京地区来说,从腊月初八家家户户要泡腊八醋(蒜),就开始有了“年味” 。民谣讲:“老太太别心烦,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腊月二十三又称“小年” 。有一首歌谣唱道:“糖瓜祭灶,新年来到,丫头要花,小子要炮……” 。从这一天开始,北京人更加忙活了,要祭灶,扫房子,蒸馒头,置办年货,贴“福”字,贴年画,剪窗花,贴对联 。贴门神,贴挂钱,一直忙活到除夕,开始过大年 。
北京人总是把“福”倒着贴在门里、衣柜、水缸上,寓意着福到了 。贴春联也有许多讲究,一般百姓家贴红色春联,门楣上贴“横批”,内廷、王公府第,一律用白宣纸镶红边;守制者(有父、母丧者)则要用蓝纸;庙宇用黄纸 。春联最早始于五代时的后蜀 。据说当年蜀太子在本宫门上提写“天垂余庆、地接长春 。”八个大字,这就是中国最早的一副春联 。北京人在屋内廷贴上“抬头见喜”,屋外贴上“出门见喜”,院内贴“全院生辉”等春条 。
过去大多数老北京人家都供有佛龛或神像,到了年三十最讲究的要摆上九堂大供;有成堂的蜜供,成堂的套饼、花糕的面鲜,成堂的水果、成堂的干果、花糕大小八件,年糕年饭,素饺子(或蒸食),素炒菜(或炸食) 。家境不好的也要摆三堂或五堂供品 。北京人过年讲得就是吃喝玩乐,以吃为主 。这些供品实际上也是为人准备的 。
北京人除夕晚上的年夜饭(又称团圆饭)是必不可少的,也是全年最丰盛的一次晚餐 。除夕的年嬉饭要荤素一起上 。有冷荤、大件和清口菜 。冷荤有冷炖猪、羊肉、冷炖鸡、鸭 。大件有:红烧肉、扣肉、米粉肉、红白丸子,四喜丸子 。清口菜一般都是豆腐、青菜、罗十、咸菜佛手等 。主食多以荤素睡觉为主 。
北京人除夕和正月初一都要吃饺子,取其“更岁交子之义“ 。还总是把饺子包成元宝形,在饺子中放进糖、铜钱、花生、枣、栗子等 。如吃到糖的,意味着日后生活甜蜜;吃到铜钱意味着有钱花;吃到花生意味着长寿,因花生又名长生果,吃到枣和栗子的意味着早立子……
北京春节的习俗真有趣!
春节的一种风俗作文还有批注

文章插图
求一篇 写 过年习俗的作文,《过年习俗》作文
我的家乡在巴马县的坡帮村,那里的过年习俗可真有趣 。如果你不信,就听我说说吧!
大年三十的早上,爸爸把我和哥哥叫过去说:“你们去河边把我们家的牛、猪、鸡、鸭……给带回来 。”说完,把一个笼子和两条绳子交给了我们,我就拿了一条绳子,心想:“真刺激,我还是第一次去赶牛呢!肯定很好玩 。”这样我就和哥哥高高兴兴地上了路,一路上我们还看见许多小朋友也跟我们一样,去要他们家的牛、猪、鸡、鸭 。不一会儿,我们就来到了河边,我一看河边什么动物都没有,更没见爸爸所说的牛、猪、鸡、鸭……只见河边只有一块块各种各样、形状各异的石头,我就问哥哥:“我们家的牛、猪、鸡、鸭……在哪?”哥哥指着河边的石头说:“在那里呢 。”接着说:“走,一起(转载自第一范文网 ,请保留此标记 。)去把石头装进笼子里,这就是我们要的鸡、鸭、牛、猪等 。”我不懈地问哥哥:“这些是石头呀!怎么是家禽呢?如果把它装进笼子里呢?等真的牛、猪、鸡、鸭来了怎么办呀?”哥哥坐在河边的大石头上跟我说:“因为这是我们家乡的一种风俗,这些石头代表了牛、猪、鸡、鸭…… 。每年年三十的早上,这里的人们都会到河边来把它们拿回家,先放在门外,到了晚上12点放完鞭炮后才能拿进门放在家里,表示来年家禽兴旺、有吃有财的意思 。”我一听,这才明白 。我心想:既然是这样,我就多拿几块石头回家,我们家明年就家禽兴旺,有多多的牛、猪、鸡、鸭等 。于是,我就和哥哥选了几块石头装进笼子里,又用绳子绑了几块石头,就高高兴兴的拿回了家 。
你们说,这样的风俗是不是很有趣?
过年了,年前的大雪冻不住大街小巷里热闹的鞭炮声,人们的脸上都荡漾着愉快的笑容 。说起过年,免不了提到吃 。对于吃,杭州人更是妙“手”生“花” 。大年三十夜,杭州人家里一般都备有几只口彩吉利的菜蔬,比如猪大肠叫做常常顺利;鱼圆肉圆称为团团圆圆;鲞头煮肉就是有想头;春饼裹肉丝暗指银包金丝;黄豆牙叫如意菜;落花生叫长生果;黄菱肉、藕、荸荠、红枣四物并煮美其名曰有富,杭州话藕的谐音为有,黄菱肉形似元宝,音形相加等于有富 。吃完年夜饭,来看看杭州人过年的活动吧:杭州过年的娱乐活动大致有锣鼓、纸鸢、龙灯和花爆4种 。所谓锣鼓又称年锣鼓,在大锣大鼓之外,加上脆鼓、小锣和竹板 。年锣鼓在正月初五之内,多为商家所用,另外,年锣鼓还有为其它娱乐活动喧染助兴的功能 。杭州人对各式年锣鼓有自己的说法:只闻其声不闻其词的取名为元宵鼓、招财鼓、雨夹雪和七五三;既闻其声又听其词的叫做十番、风云会和丝弦锣鼓;既无节奏又无言词的杭州人统称为乱劈柴 。所谓纸鸢就是“鹞儿” 。鹞儿用细竹为骨,制成飞禽形状,用纸或绢粘在上面,穿上线迎风放飞 。杭州人向来心灵手巧,鹞儿的形状多彩多姿,有蜈蚣形、蝴蝶形、美人形、月亮形、星形等等;还有以竹为笛,把它绑在鹞儿的头上,使风声入笛,其声如筝,这种类型的鹞儿才是风筝 。另外,过去杭州人还别出新裁地用很长的纸条,粘在小竹圈上,套在线中,等到鹞儿放到高处,将竹圈和纸条附线迎风而上,被杭州人称作灯鹞 。龙灯的涵义比较宽泛,说小了它是用纸或绢蒙成各种形状,能够为燃烛避风的灯罩;说大了它就是正月十五或八月十五灯会的统称 。原先杭州的船灯,一般以细木为骨,扎成船的形状,再蒙上皮纸或嵌上玻璃;还有马儿灯,用细竹扎成马的形状,但没有四条腿,用纸糊上,分为前后两截,每截当中点燃一支蜡烛,分别系在儿童前后身上,象骑马的样子;再有走马灯,灯中竖以麦秸,秸下插在细钉当中,灯的上面是纸制的风车,四边挂着纸剪的人和马,用烛烟驱动风车,旋转灯上的人马 。走马灯和船灯,只能悬挂不能行动,而其他形状的灯则可以随龙灯大队一起喧闹于大街小巷之间 。花爆就是烟花和爆竹的总称 。最大的称烟火,要在空旷处搭架引放,以看烟花流荧为主;其次是花筒,小大由之,老少咸宜,点燃后既听其声又观其形;再次是炮杖,尤为少儿所喜,燃放后只为听其惊心动魄的一响 。那时候杭州百姓燃放的花爆,多为花筒,比较著名的有在木盆中施放的金盆闹月、在池塘河溪中施放的水老鼠,以及不受地形限制,各到各处都可施放的九龙取水、二龙戏珠、白鹅生蛋、老鹳弹霞等等 。一方水土酿就一方习俗 。老杭州的过年习俗,反映了杭州人随缘、达观、仗义、机敏、幽默以及热爱生活、知书识礼、乐趣自取的一方民风,这实在是杭州人的福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