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老的风俗习惯

春节的习俗到底都是什么?(古老的)千百年来,人们使年俗庆祝活动变得异常丰富多彩,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到年三十,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在春节前扫尘搞卫生,是我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 。
然后就是家家户户准备年货,节前十天左右,人们就开始忙于采购物品,年货包括鸡鸭鱼肉、茶酒油酱、南北炒货、糖饵果品,都要采买充足,还要准备一些过年时走亲访友时赠送的礼品,小孩子要添置新衣新帽,准备过年时穿 。
【春节老的风俗习惯】在节前要在住宅的大门上粘贴红纸黄字的新年寄语,也就是用红纸写成的春联 。屋里张贴色彩鲜艳寓意吉祥的年画,心灵手巧的姑娘们剪出美丽的窗花贴在窗户上,门前挂大红灯笼或贴福字及财神、门神像等,福字还可以倒贴,路人一念福倒了,也就是福气到了,所有这些活动都是要为节日增添足够的喜庆气氛 。
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 。在过去的传说中,年是一种为人们带来坏运气的想象中的动物 。年一来 。树木凋蔽,百草不生;年一过,万物生长,鲜花遍地 。年如何才能过去呢?需用鞭炮轰,于是有了燃鞭炮的习俗,这其实也是烘托热闹场面的又一种方式 。
春节是个欢乐祥和的节日,也是亲人团聚的日子,离家在外的孩子在过春节时都要回家欢聚 。过年的前一夜,就是旧年的腊月三十夜,也叫除夕,又叫团圆夜,在这新旧交替的时候,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除夕晚上,全家老小都一起熬年守岁,欢聚酣饮,共享天伦之乐,北方地区在除夕有吃饺子的习俗,饺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和字就是合;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有相聚之意,又取更岁交子之意 。在南方有过年吃年糕的习惯,甜甜的粘粘的年糕,象征新一年生活甜蜜蜜,步步高 。
待第一声鸡啼响起,或是新年的钟声敲过,街上鞭炮齐鸣,响声此起彼伏,家家喜气洋洋,新的一年开始了,男女老少都穿着节日盛装,先给家族中的长者拜年祝寿,节中还有给儿童压岁钱,吃团年饭,初二、三就开始走亲戚看朋友,相互拜年,道贺祝福,说些恭贺新喜、恭喜发财、恭喜、过年好等话,祭祖等活动 。
节日的热烈气氛不仅洋溢在各家各户,也充满各地的大街小巷,一些地方的街市上还有舞狮子,耍龙灯,演社火,游花市,逛庙会等习俗 。这期间花灯满城,游人满街,热闹非凡,盛况空前,直要闹到正月十五元宵节过后,春节才算真正结束了 。
春节是汉族最重要的节日,但是满、蒙古,瑶、壮、白、高山、赫哲、哈尼、达斡尔、侗、黎等十几个少数民族也有过春节的习俗,只是过节的形式更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更蕴味无穷 。
春节有哪些习俗扫 尘
举行过灶祭后,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 。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到除夕止,我国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 。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 。在春节前扫尘,是我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 。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 。大江南北,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气氛 。
有趣的是,古时有关扫尘的由来,却有一个颇为诡异的故事 。传说,古人认为人的身上都附有一个三尸神,他像影子一样,跟随着人的行踪,形影不离 。三尸神是个喜欢阿谀奉承、爱搬弄是非的家伙,他经常在玉帝面前造谣生事,把人间描述得丑陋不堪 。久而久之,在玉皇大帝的印象中,人间简直是个充满罪恶的肮脏世界 。一次 。三尸神密报,人间在诅咒天帝,想谋反天庭 。玉皇大帝大怒,降旨迅速察明人间犯乱之事,凡怨忿诸神、亵读神灵的人家,将其罪行书于屋檐下 。再让蜘蛛张网遮掩以作记号 。玉皇太帝又命王灵官于除夕之夜下界,凡遇作有记号的人家,满门斩杀,一个不留 。三尸神见此计即将得逞,乘隙飞下凡界,不管青红皂白,恶狠狠地在每户人家的屋檐墙角做上记号,好让王灵宫来个斩尽杀绝 。正当三尸神在作恶时,灶君发觉了他的行踪,大惊失色,急忙找来各家灶王爷商量对策 。于是,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于腊月二十三日送灶之日起,到除夕接灶前,每户人家必须把房屋打扫得干干净净,哪户不清洁,灶王爷就拒不进宅 。大家遵照灶王爷升天前的嘱咐,清扫尘土,掸去蛛网,擦净门窗,把自家的宅院打扫得焕然一新 。等到王灵官除夕奉旨下界查看时,发现家家户户窗明几净,灯火辉煌,人们团聚欢乐,人间美好无比 。王灵官找不到表明劣迹的记号,心中十分奇怪,便赶回天上,将人间祥和安乐、祈求新年如意的情况禀告玉皇大帝 。玉皇大帝听后大为震动,降旨拘押三尸神,下令掌嘴三百,永拘天牢 。这次人间劫难多亏灶神搭救,才得幸免 。为了感激灶王爷为人们除难消灾、赐福张祥,所以民间扫尘总在送灶后开始,直忙到大年夜 。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的风俗,由来已久 。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 。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 统统扫出门 。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
春 联
春联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它从五代十国时开始,明清两代尤为兴盛,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一千多年了 。
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每逢过年,有在大门的左右悬挂桃符的习俗 。桃符就是用桃木做的两块大板,上面分别书写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荼(tu)”和“郁垒”的名字,用以驱鬼压邪 。这种习俗延续了一千多年 。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在桃木板上代替了降鬼大神的名字 。据历史记载,后蜀之主孟昶(chang)在公元964年除夕题于卧室门上的对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 。
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了,所以王安石的《元日》诗中写的“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就是当时春联盛况的真实写照 。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 。
到了明代,明太祖朱元璋大力提倡对联 。他在金陵(现在的南京)定都以后,命令大臣、官员和一般老百姓家除夕前都必须书写一副对联贴在门上,他亲自穿便装出巡,挨门挨户观赏取乐 。当时的文人也把题联作对当成文雅的乐事,写春联便成为一时的社会风尚 。
入清以后,乾隆、嘉庆、道光三朝,对联犹如盛唐的律诗一样兴盛,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 。
随着各国文化交流的发展,对联传入越南、朝鲜、日本、新加坡等国 。这些国家至今还保留着贴对联的风俗 。
年 画
过年,人们除了贴春联,剪窗花外,还喜爱在客厅里、卧室中挂贴年画 。一张张新年画给家家户户平添了欢乐的节日气氛 。
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他反映了人民大众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的希望 。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 。春联由神荼、郁垒的名字而向文字发展,而年画依然沿着绘画方向发展 。
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而渐渐把财神请到家里,进而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 。
因明太祖朱元璋提倡春节贴春联,年画也受其影响随之而盛行开来,全国出现了年画三个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形成了我国年画的三大流派 。
我国收藏最早的年画是南宋《随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木刻年画,画的是王昭君、赵飞燕、班姬和绿珠四位古代美人 。不过我国民间流传最广的是一幅《老鼠娶亲》的年画 。这画描绘了老鼠依照人间的风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场面 。其画构图生动活泼,热闹非凡 。此画曾给鲁迅先生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 。正如他说的那样,这幅寓教于乐的《老鼠娶亲》,不但唤起成年人的兴趣,对儿童的艺术感染更为强烈 。
民间流传新年除夕之夜是老鼠娶亲的吉日良辰,人们要放一些食物在床下、灶间,算是送给鼠新郎的礼物,以祈求来年五谷丰登 。有些老奶奶在临睡前常逗孩子说:"快把鞋藏好,别让老鼠偷走当花轿了 。"此话即源于此 。因此,年画《老鼠娶亲》特别能引起孩子们的共鸣 。
那就要看你是那里的了,每个地方都有不同的风俗···是《老鼠娶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