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贴福的风俗是什么时候开始的

春节贴"福"字,一定要倒着贴吗?“福”倒不一定“福到”
在大年三十儿 , 家家户户都喜欢在各处贴“福”字 。但不知缘何而起 , 近年来倒贴“福”字 , 忽然成风 , 而且愈演愈烈 。据著名民俗专家冯骥才介绍说 , 倒贴“福”字主要在水缸和土箱子(即垃圾箱)上 , 由于这两处的东西要从里边倒出来 。冯骥才强调说 , 至于大门上的“福”字从来都是正贴 。大门上的“福”字有“迎福”和“纳福”之意 , 而且大门是家庭的出入口 , 一种庄重和恭敬的地方 , 所贴的“福”字须郑重不阿、端庄大方 , 故应正贴 。
从我国的一些地区来看 , 贴春联、门神、“福”字 , 还有一定的时间要求 , 主要集中在一天中的辰时至巳时 , 也就是早上7点至11点之间 。到了下午一点至三点 , 则是准备年夜饭和饺子的嗣后 , 到了晚上六点左右 , 则是全家团聚吃年夜饭 。晚上的七点至十一点 , 则是围炉守岁 , 现在许多家庭则是通过看央视的春节联欢晚会来度过 , 到了晚上的十一点之后到年初一早上的一点 , 则开始放鞭炮、吃饺子 。

春节贴福的风俗是什么时候开始的

文章插图
春节贴“福”字的原因是什么?“福”字单从字面上解释是“幸福”的意思 , 而在过去则 指“福气”“福运” 。春节贴“福”字 , 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 ,  都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 也是对美好未来的祝愿 。
“福”字形象地体现了人们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 。在 我国古代 , 人们习惯将“福”字精心地做成各种图案 , 有寿 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
在贴“福”字的时候 , 人们还喜欢把“福”字倒过来贴 ,  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 。
过年贴春联的习俗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春节贴春联的民俗起于宋并在明代开始盛行 。据史书记载 , 明太祖朱元漳酷爱对联 , 不仅自己挥毫书写 , 还常常鼓励臣下书写 。有一年除夕 , 他传旨:“公卿士家 , 门上须加春联一副 。”初一日太祖微服出巡 , 看见交相辉映的春联感到十分高兴 。当他行至一户人家 , 见门上没有春联 , 便问何故 。原来主人是个杀猪的 , 正愁找不到人写春
【春节贴福的风俗是什么时候开始的】联 。朱元漳当即挥笔写下了“双手劈开生死路 , 一刀割断是非根”的春联送给了这户人家 。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朱元漳对春联的大力提倡 , 也正是因为他的大力提倡 , 推动了春联的普遍盛行 。
到了清代 , 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 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一一论述 。春联在当时已成为一种文学艺术形式 。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 , 依其使用场所 , 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 。“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 , 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 , 为正方菱形 , 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
春节贴福的风俗是什么时候开始的

文章插图
我国贴春联始于哪个朝代?春节贴春联的汉族民俗起于宋代并在明代开始盛行 。
据说五代时的后蜀国国君孟昶是个喜欢标新立异的国君 , 在公元964年岁尾的除夕 , 他突发奇想 , 让他手下的一个叫辛寅逊的学士 , 在桃木板上写了两句话 , 作为桃符挂在他的住室的门框上 。这两句话是“新年纳余庆 , 嘉节号长春” 。
由此开始 , 桃符的形式和内容都发生了变化 , 这不仅表现在开始用骈体联语来替代“神荼”、“郁垒” , 而且还扩展了桃符的内涵 , 不只是避邪驱灾 , 还增加了祈福、祝愿的内容 。这就成了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 。
到了宋代 , 在桃木板上写对联 , 已经相当普遍了 。王安石的《元日》诗中写的“爆竹声中一岁除 ,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 , 总把新桃换旧符”就反映了每到除夕之日 , 家家户户挂桃符的盛况 。同时 , 随着门神的出现和用象征喜气吉祥的红纸来书写桃符 , 以往的桃符所肩负的驱邪避灾的使命逐渐转移给门神 , 而桃符的内容则演化成用来表达人们祈求来年福运降临和五谷丰登的美好心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