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重要的风俗新闻

求汕头春节的风俗除夕真是热闹非凡!男人们下午去祠堂祭祖;女人们为做团圆饭忙碌着;小孩子们早早洗完澡,穿上漂亮的新衣裳 。门外贴上一队金灿灿的对联,里屋贴着一个倒福,其含义是:运用了“倒”与“到”的谐音,“福到”就念成了“福到” 。傍晚,家家户户吃团年 。在街上,到处都可以闻到年饭的香味儿 。

春节重要的风俗新闻

文章插图
北京的春节习俗-北京有什么风俗春节?春节,北京有什么风俗一路行来,只听风车卜碌碌乱响,纸鱼扑楞楞随风招展;又见凯旋的香客满头金碧辉煌,满面春风,真好像从赵公元帅那里得来了无尽财源似的 。各自抵家,绒花金宇分赠家人,元宝、孔雀翎插在神桌的掸瓶里,大风车就高挂在北京住家院中特有的枣树上 。这时满眼的财喜气,充耳的风车声,年意盎然,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出朝阳门约五里之遥的东岳庙,也是春节时重点庙会之一 。
各地过春节的习俗!除夕是指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它与春节(正月初一)首尾相连."除夕"中的"
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部新,有旧岁至此而
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是农历全年最后的一个晚上.故此期间的活动都围绕着除旧部新,消
灾祈福为中心.
周、秦时期每年将尽的时候,皇宫里要举行"大傩"的仪式,击鼓驱逐疫疠之鬼,称为"逐除
",后又称除夕的前一天为小除,即小年夜;除夕为大除,即大年夜.
贴门神
我国各地过年都有贴门神的风俗.最初的门神是刻桃木为人形,挂在人的旁边,后来是画
成门神人像张贴于门.传说中的神荼、郁垒兄弟二人专门管鬼,有他们守住门户,大小恶鬼不
敢入门为害.唐代以后,又有画猛将秦琼、尉迟敬德二人像为门神的,还有画关羽、张飞像为
门神的.门神像左右户各一张,后代常把一对门神画成一文一武.门神分三类:第一类是"大门
门神",多贴在车门或整间大门上,高约四五尺,宽约二三尺.第二类是"街门门神",多贴小街门
上,高约二尺,宽约一尺.这两种门神都是一黑脸一白脸两位尊神.白左黑右,白善易,黑狞恶,
各手执槊钺.第三类是"屋门门神",较街门门神稍小有限,也是黑白二神,但也有黑白二神是坐
像的.屋门最多是贴"麒麟送子"像,两个傅粉涂脂梳太子冠的娃娃,各乘麒麟.这种门神,本应
贴在新结婚的屋门上,以取吉利,后来也就作普通街门的新年点缀品了.
贴春联
春联亦名"门对"、"春帖",是对联的一种,因在春节时张贴,故名.春联的一个源头是桃符
.最初人们以桃木刻人形挂在门旁以避邪,后来画门神像于桃木上,再简化为在桃木板上题写
门神名字.春联的另一来源是春贴.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后渐发展为春联.春联真正
普及始于明代,与朱元璋的提倡有关.据清人陈尚古的《簪云楼杂说》中记载,有一年朱元璋
准备过年时,下令每家门上都要贴一幅春联,以示庆贺.原来春联题写在桃木板上,后来改写在
纸上.桃木的颜色是红的,红色有吉祥,避邪的意思,因此春联大都用红纸书写.但庙宇用黄纸,
守制(服孝未满)用白、绿、黄三色,第一年用白纸,第二年绿纸,第三年黄纸,第四年丧服满
才恢复用红纸.因满族尚白,清宫廷春联用白纸,蓝边包于外,红条镶于内.
贴福字、贴窗花、贴年画、贴挂千
这些都具有祈福、装点居所的民俗功能.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他反映了人
民大众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的希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春联由
神荼、郁垒的名字而向文字发展,而年画依然沿着绘画方向发展.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
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而渐渐把财神请到家里,进而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
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彩色年画、以
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因明太祖朱元璋提倡春节贴春联,年画也受其影响随之而盛行
开来,全国出现了年画三个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形成了我国年画
的三大流派.民国初年,上海郑曼陀将月历和年画二者结合起来.这是年画的一种新形式.这种
合二而一的年画,以后发展成挂历.挂千,就是用吉祥语镌于红纸之上,长尺有咫,粘之门前,与
桃符相辉映.其上有八仙人物的,为佛前所挂.挂千民户多用它,世家大族用它的较少.其黄纸
长三寸,红纸长寸余,是"小挂千",为市肆所用.最早的挂千当是以制钱(铜钱)串挂的,与压
岁钱一样,有压胜的作用.
置天地桌
这是一个临时性的供桌,是除夕专设之桌.一般无大佛堂之家特别重视天地桌,因为平时
对佛供献较少,到年终岁尽时对神佛大酬劳一次,此外,这桌主要是为接神使用.天地桌的内容
与常年佛堂有所不同,除共有的挂钱、香烛、五供、大供之外,其受祀的偶像也大都是临时性
的,如:"百分",它是一本木刻版的神像画册;"天地三界十八佛诸神",是一张用大幅黄毛边纸
木刻水彩印的全神码;福禄寿三星画像等.以上诸像有的接神后即焚化,如"百分".有的则须到
破五、甚至到灯节才焚烧.摆天地桌的位置也不统一,如堂屋地方宽大,可置于屋中,如屋内无
地,就置于院中.传说此夜为天上诸神下界之时,所以民间有此接神习俗.
我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俗名"熬年".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
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
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
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放爆竹
当午夜交正子时,新年钟声敲响,整个中华大地上空,爆竹声震响天宇.在这"岁之元、月
之元、时之元"的"三元"时刻,有的地方还在庭院里垒"旺火",以示旺气通天,兴隆繁盛.在熊
熊燃烧的旺火周围,孩子们放爆竹,欢乐地活蹦乱跳,这时,屋内是通明的灯火,庭前是灿烂的
火花,屋外是震天的响声,把除夕的热闹气氛推向了最高潮.历代的诗人墨客总是以最美好的
诗句,赞颂新年的来临.王安石的《元日》诗: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人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描绘了我国人民欢度春节盛大的喜庆情景.爆竹声响是辞旧迎新的标志、喜庆心情的流
露.经商人家.放爆竹还有另一番意义:他们在除夕之夜大放炮仗是为了新的一年大发大利.
不过,据旧习认为,敬财神要争先,放爆竹要殿后.传说,要想发大财者,炮仗要响到最后才算心
吃年夜饭
孩子们在玩耍放爆竹的时候,也正是主妇们在厨房里最忙碌的时刻,年菜都在前几天做好
了,而年夜饭总要在年三十当天掌厨做出来.在北方,大年初一的饺子也要在三十晚上包出来.
这时家家的砧板都在噔噔噔地忙着剁肉、切菜.此时,家家户户传出的砧板声,大街小巷传出
的爆竹声,小店铺子传出的"劈劈啪啪"的算盘声和抑扬顿挫的报帐声,再夹杂着处处的说笑声
,此起彼伏,洋洋盈耳,交织成除夕欢快的乐章.
吃年夜饭,是春节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大年夜.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阖家团聚,
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心头的充实感真是难以言喻.人们既是享受满桌的佳肴盛馔,也是享受
那份快乐的气氛,桌上有大菜、冷盆、热炒、点心,一般少不了两样东西,一是火锅.一是鱼.
火锅沸煮,热气腾腾,温馨撩人,说明红红火火;"鱼"和"余"谐音,是象征"吉庆有余",也喻示"
年年有余".还有萝卜俗称菜头,祝愿有好彩头;龙虾、爆鱼等煎炸食物,预祝家运兴旺如"烈
火烹油".最后多为一道甜食,祝福往后的日子甜甜蜜蜜,这天,即使不会喝酒的,也多少喝一点
年夜饭的名堂很多,南北各地不同,有饺子、馄饨、长面、元宵等,而且各有讲究.北方人
过年习惯吃饺子,是取新旧交替"更岁交子"的意思.又因为白面饺子形状像银元宝,一盆盆端
上桌象征着"新年大发财,元宝滚进来"之意.有的包饺子时,还把几枚沸水消毒后的硬币包进
去,说是谁先吃着了,就能多挣钱.吃饺子的习俗,是从汉朝传下来的.相传,医圣张仲景在寒冬
腊月,看到穷人的耳朵被冻烂了,便制作了一种"祛寒娇耳汤"给穷人治冻伤.他用羊肉、辣椒
和一些祛寒温热的药材,用面皮包成耳朵样子的"娇耳",下锅煮熟,分给穷人吃,人们吃后,觉
得浑身变暖,两耳发热.以后,人们仿效着做,一直流传到今天.新年吃馄饨,是取其开初之意.
传说世界生成以前是混沌状态,盘古开天辟地,才有了宇宙四方,长面,也叫长寿面.新年吃面,
是预祝寿长百年.
给压岁钱
压岁钱是由长辈发给晚辈的,有的家里是吃完年夜饭后,人人坐在桌旁不许走,等大家都
吃完了,由长辈发给晚辈,并勉励儿孙在在新的一年里学习长进,好好做人.有的人家是父母在
夜晚待子女睡熟后,放在他们的枕头下,更多的人家是小孩子们齐集正厅,高呼爷爷奶奶、爸
爸妈妈新年快乐,列队跪拜;而后伸手要红包.甚而追讨到爷爷妈妈的卧房,一齐跑到床沿,大
嚷特嚷:"压岁钱,压岁钱!"老人家还嫌不够热闹,故作小气,由讨价还价到围攻摸索,最后把
老祖宗的红包挖掘出来,大家抢掠一空,才呼啸而散.老人家逢此情景却乐不可支,认为这是新
年事事顺利的好兆头.过年给压岁钱,体现出长辈对晚辈的关爱,和晚辈对长辈的尊敬,是一项
整合家庭伦理关系的民俗活动.
有童谣云:
三星在南,家家拜年;
小辈儿的磕头,老辈儿的给钱.
要钱没有,扭脸儿就走
春节重要的风俗新闻

文章插图
各地的春节习俗浙江省
乌程县元旦以长竿束草于上,点火燃烧,并敲锣打鼓,称为“庆田蚕” 。又点天灯于竿上,直至三月三日止 。宁波元旦祭祖后要吃豆粥 。晚上要关门前,再于一次“关门炮” 。绍兴新年以“茶碗茶”待客,里面还要加上橄榄和金桔,同时用茶叶蛋待客,称为“捧元宝” 。
福建省
厦门人元旦出门前,都得当空拜祷玉皇大帝,称为“祭神” 。清晨祭神用鲜花素果,中午祭神则用牲醴,及一碗春饭 。春饭就是在白饭上插上红纸做的春花 。闽音“春”与“剩”谐音,春饭是取其“年年有余”的好口彩彩 。漳州初四称为“接尪”,除了进庙烧香外,还要预备一个糖果糕饼盒,叫做“荐盒”、供上在厅上迎神下降 。
广东省
海丰一带,小辈向长辈贺年时,长辈会以红包或柑橘赏给晚辈 。潮州春节节食有菜粿、腐圆、酵包、管煎、五果汤 。初四夜里,家家要点一盏灯,准备一缸水,叫做“等神水” 。东莞正月初一祭神,要供上糖上煮芋头,叫做“富贵有缘” 。
江苏省
江宁县元旦贵家于房门口贴画雄鸡 。吴县多于元旦至通元寺礼拜观音大士 。苏州习俗:元旦一早开门要于三爆竹,叫做“高升三级” 。清晨出门,要遵循黄历上所指定的方向,叫做“喜神方” 。并到城隍、土地等庙去烧香,必历经十庙乃止,称为“烧十庙香” 。自元旦至元宵,火炉中烧巨煤墼,称为“欢喜团” 。准安人传说,吃汤团可以接财神,所以从大年初一清晨就开始下汤团,直到元宵,天天都有汤团吃 。武进县妇女元旦剪松柏枝,绕以红丝,戴在发髻上,据说可以长寿 。
四川省
成都人元旦不吃饭,因为“饭”与“犯”,同音,为了避讳,则吃汤圆或挂面以祈求合家团圆,福寿绵长 。刘阁等地于正月初七“人日”还要“过小年”,除了敬神、祭祖外,也吃团年饭 。成都人则于人日游西郊的杜甫草堂 。长寿县元旦于门外燃九支腊烛,称为“九品烛”,以敬天地 。
陕西省
富平县各宗族皆为祖先画像,元日聚集子孙礼拜,祭后更醵金饮宴,称为“节坐” 。初二各戚友间则以面食、猪肉相赠,称为“拜节” 。高陵县元旦,一等到天亮即悬挂黄纸于竹竿上以祀天,称为“接天神” 。又以木炭悬于门首,据说可以去瘟疫 。石泉县以黄纸作钱,元旦结彩悬于门,名为“宝盖钱” 。临潼县以初五为“送穷节”,家家剪纸人后,拿到门扔掉 。当日每人必定饱食,称为“填五穷” 。
山东省
宁阳县元旦吃馄饨,称为“填仓“,黄县、蓬莱一带,元旦早起要照虚耗 。由女主人手持红烛,把家中各个角落照一遍,意思是以光明驱逐黑暗,然后将年前以面粉做成的各种窗花放在窗台上 。小孩子起床后,要攀着门拴打三个秋千,据说可以长得快 。有些地区煮饺子时要用芝麻秸烧火,意味新的一年像芝麻开花一样,节节高升,饭后在锅内要放上馒头,意味有“余头“ 。胶东的新媳妇第一年要到丈夫的外祖家拜年,称为“札根“ 。据说到了外祖家,就可以把根札下,不会有离婚和早年丧偶之事 。旧时还有初五“送穷“的习俗 。当天祭拜年,要放鞭炮以示“赶五穷“ 。曲阜则在初五办“文曲星会“,初五晚上,学生要到老师家,向孔子神像拈香祭拜 。再由老师出题做一篇文章,完成后由老师它焚掉,叫做“文曲星会“ 。
老北京
腊月家家事儿多
自进入腊月以后,就有文人墨客在市肆檐下书写春联,以图挣些银子过年 。祭灶之后,新春联渐次粘挂,千家万户,焕然一新 。有的人家用朱笺,有的用红纸,只有内廷及宗室王公等按例用白纸,镶以红边蓝边,不是宗室者不得擅用 。
腊月将梅束起放在一个腹大口小的器具中,放置于地下五尺左右的地方,燃火,让地微微有些温暖,梅花就回渐渐放白,用纸笼之,到市上去卖,小桃、郁李、迎春都可如此 。繁盛之区,支搭席棚,售卖画片 。妇女儿童争相购买,以为乐 。
腊月初一,大街上卖粥果者排成市场 。更有卖核桃、柿饼、枣、栗、干菱角米者,肩挑筐贮,叫而卖之 。其次则肥野鸡、关东鱼、野猫、野鹜、腌腊肉、铁雀儿、馓架果罩、大佛花、斗光千张、楼子庄元宝 。初十以后则卖卫画、门神、挂钱、金银箔、锞子黄钱、销金倒酉、马子烧纸、玻璃镜、窗户眼 。廿日之后则卖糖瓜、糖饼、江米竹节糕、关东糖 。糟草抄豆,是廿三日送灶时供给神马用的 。又有卖窑器者,铜银换瓷碗,京城之香炉烛台;闷葫芦,小儿籍以存钱;支锅瓦,灶口用为助爨 。至廿五日以后则卖芝麻秸、松柏枝、南苍术以供“煨岁”之用 。腊月诸物价钱都比平日贵些,所以才有“腊月水土贵三分”的谚语 。老年人到了这时,总要劝后辈谨慎花钱,于是又有“二十七八,平取品抓”之谚 。1."年廿八,洗邋遢",这是广东话 。意思是年廿八这天把家里里里外外打扫干净 。把这年不好的东西全部扫除掉,来迎接新年的来临 。
2.过年前开油锅,蒸年糕 。开油锅炸角仔,蛋散,煎堆等;而年糕一般是蒸萝卜糕,马碲糕等 。
春节阴历正月初一,是东亚农历的新年,作为中国、日本、韩国、蒙古、越南、老挝、缅甸、柬埔寨、泰国、新加坡等地的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的诸种习俗广泛保留于东亚各国,一般最流行的说法为过年 。
[隐藏]
* 1 起源
* 2 小年大年
* 3 习俗
o 3.1 台湾 福建
* 4 参看
* 5 参考网站
[编辑]
过年习俗源自何时很难考究,不过一般认为起源于中国殷商时期年头岁末祭神祭祖活动 。农历的正月(1月)是一年的开始,而正月上旬或中旬,大部分情况正好是春季的开始(少部分时间立春是在农历腊月下旬),现在定名为春节;节日具体时间最后的确定相信和这个时间对农业劳作影响最小有关 。农历一年的最后一天(月大为30日,月小29日),称之为“大年三十”,除夕晚上全家人团圆吃年饭(农历一年中最后一顿饭),年饭以后有熬年夜(守年岁)和发压岁钱的习俗,表示从农历上年的最后一天守到来年的第一天,因此,对这一节日又称之为过年 。
从阳历看,春节在1月21日至2月20日游动 。立春在2月4日或2月5日 。
[编辑]
小年大年
在民间,特别是农村地区,有过小年和大年的习惯 。
* 小年,即农历腊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参见讨论页中的说明),送灶王爷上天(把供奉的灶王画火化),向玉皇大帝报告他所在的一家,在过去一年的表现 。为了让灶王爷说好话,要供奉糖瓜,送行时还要用糖糊在他嘴上,让他上天言好事 。到除夕再把灶王迎回来,就是请(买)一张新的灶王画(画上画有灶王爷和他的太太灶王奶)供在厨房 。画的两侧通常贴一副对联: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横批:一家之主 。
* 大年从腊月最末一天开始,一般认为到正月十五日元宵节为止,亦有未出正月就是年的说法 。
* 大陆规定的“春节法定假日”为农历正月初一至初三(1日至3日)三天 。
受中国文化影响的中国周边国家,如韩国,韩语为“Seollal ?? ”(韩语“新的一年”的意思),法定假日;越南,称“元旦”,这一假日的法定时间和中国相同,也是初一至初三 。虽然各国称谓不尽一样,但是习俗差不多 。
[编辑]
过年要挂的红灯笼
过年要挂的红灯笼
* 腊八:农历腊月初八,是汉族传统的节日,作为“年禧”即将到来的信号 。作为传统,这一天要喝腊八粥,制作腊八蒜 。参见腊八节
* 祭灶,就是小年送灶王爷上天
* 扫尘,
* 贴春联,贴年画,
* 请神,拜神,送神,
* 烧香,燃烛,
* 挂灯笼,灯笼里点蜡烛,烛焰蹿动,真好看.要是放一个电灯泡,可就逊色多了.
* 拜祖先,
* 敲锣打鼓,
* 年夜饭,守岁,
* 放鞭炮,
* 拜年,
* 压岁钱,
* 踩高跷,舞龙灯,
* 阖家团聚 。出门在外学习工作的人要回家与父母团聚,一起过年 。
* 尽管大陆春节法定假日是三天,但很多地方(特别是非国有单位)要到正月初八才正式上班 。
[编辑]
台湾 福建
初一早,初二巧,初三困到饱,初四神落地,初五隔开 。(闽南语发音)
* 初一:穿新衣,祭祖,到庙里拜佛祈求一年好运 。
* 初二:回娘家 。出嫁的女儿在这一天回娘家与家人团员,又称初二回娘家
* 初三:老鼠娶亲 。从除夕到大年初二连续几天下来的疲累,到初三正是好好休息的时候,古人也说是爱护动物,不要打扰老鼠娶亲的好事,故说初三困到饱
* 初四:神落地 。诸神回到人间,家家户户准备祭品,祈求神明保佑 。
* 初五:隔开 。新春结束,商店开张,祭拜财神 。
3.年三十晚(无年三十就在年廿九)吃团年饭,一年到头一家人齐齐整整团聚 。年初二吃开年饭 。
4.行花街,每年春节按历代习俗,都会举办一年一度的年宵花市 。年宵花市一般在春节前十天左右开始,到年三十晚十二点结束,除夕夜是年宵花市的高潮,越接近年初一人气就越旺 。花市摆卖鲜花,年桔,工艺品等 。春节佛山家家户户都会插上鲜花来过节,桃花是必不可少的迎春花,祈求来年鸿运当头,走个桃花运的意思 。金桔象征“大吉大利” 。与金桔同类的四季桔、金蛋果、朱砂桔等,同样能起到这个作用,所以一般家庭只选购其中一种 。与其相类似的还有代代果,寓意代代繁昌 。还有水仙花也是佛山人过年的摆设之一 。
5. 拜年 。无论带了多少礼物,但不能是奇数 。拜年者进了亲友的门,应该看不同对象说不同的祝语 。对老人说“新春如意”“寿比南山”;对有工作的人则说“工作顺利”、“新年进步”;如果是做生意的人,最中听的莫过于“新年大赚”、“发财利市”了;如果是正在读书的小孩,他们最希望的莫过于新年学习进步、成绩突出 。临走,主人便会从来者的礼物中留下两个大桔,然后取出自家大桔交换,意在互赠吉祥 。
回娘家,正月初二,嫁出去的女儿们便纷纷带着丈夫、儿女回娘家拜年 。女儿回娘家,必备办一大袋的饼干、糖果,由母亲分送邻里乡亲,一如过年的情景 。如果家中有多个女儿的,而这些女儿又不在同一天归来,那么,就要来一个分一次,表示姑娘对娘家的思念 。
6.派利事(红包或压岁钱)给未成年的晚辈,是表示把祝愿和好运带给他们 。利事主要意义在于红纸,因为它象征好运 。因此,在分派利事的长辈面前打开利事,是不礼貌的做法 。
春节拜年时,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
民间认为分压岁钱给孩子,当恶鬼妖魔或"年"去伤害孩子时,孩子可以用这些钱贿赂它们而化凶为吉 。
【春节重要的风俗新闻】7.正月十六行通齐,佛山有句俗语“行通济,无蔽翳”。当天买行运风车和生菜走通济桥,祈求吉利好运和生财(生菜的谐音) 。祭灶 扫年 年市 贴春连 年画 接财神 年夜饭 压岁钱 守岁 春节是南宁地区一年中最大的节日,初一零时起,家家燃放鞭炮,表示辞旧迎新 。初二亲友带上礼物互访“拜年” 。十五元宵节晚上闹花灯 。十六县郊农村举行庙会、“抢花炮” 。按壮家独特的春节习俗,还要进行挑新水、喝伶俐水、舞狮、舞鸡、舞春牛等活动 。大年初一的拂晓之前,壮族的家妇就已纷纷到小河去为全家挑新水了 。在挑新水时,还要捡几块与家畜相像的石头回家,并且一路走一路模仿六畜的叫声 。回到家里,就把这些石头放进猪圈、牛栏,祈求六畜兴旺 。然后,用新水煮新年茶给全家喝 。壮家女要喝伶俐水,就是在汲新水之前,争着喝由村中公认的“伶俐嫂”捧给大家的清水,她们相信这样便可更加聪明伶俐,待嫁姑娘更是借此机会补求在新的一年里找到如意郎君 。桂西一带的舞鸡、舞春牛更是别具特色 。大年初一,由舞鸡的青年提着用木头、木瓜做成的两门鸡,打着锣去各家各户贺年,他们唱起吉庆幽默舞鸡歌,使主家喜笑颜开 。主家从“鸡”身上拔几根鸡毛插在自家的鸡笼上,祈求六畜兴旺 。舞牛更是有趣 。舞牛人用系作精巧的“春牛”表演,一人在前撑着牛头,一人在后弯腰拱背甩尾巴;后面由一个手拿犁架的汉子驱赶着“春牛”,簇拥着春牛的还有敲锣打鼓的,唱春牛歌,浩浩荡荡,喜气洋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