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风俗40个 春节风俗40

过年的习俗?当然是放鞭炮啦~吃团圆饭,压岁钱等等……农历正月初一旧时为元旦,俗称“年初一”,实行公历后,改称“春节” 。据《古禾杂识》记载:“元旦黎明即闻拉燃爆竹声,谓之开门炮仗 。先礼佛像、宗庙,次拜尊长 。食团圆饵、长寿面,男女多持斋者 。俗谓不可食汤饭,食之,一年出门逢雨 。禾俗崇信鬼神,(是日)每烧香填塞街巷,城隍庙为最闹” 。此为清代风俗 。
民国时,初一凌晨,嘉兴居民争去南门外小曹王庙烧头香,得第一者大吉 。海宁硖石则为“烧十庙香”(凌晨从家中出发,放一个爆竹迎新,然后依次去十个庙宇内烧香) 。至天明“开门炮仗”此起彼落 。清早拜天地祖宗,向尊长拜年,尊长对未成年晚辈给拜年钱 。食米粉圆子,大人小孩穿新衣 。早餐盛行吃“烧卖” 。建国后,破除迷信,“烧头香”等俗渐废 。80年代以来,“烧头香”有抬头之势,城乡居民中信佛者纷纷去觉海寺等处烧香 。
海宁一带,此日早晨吃年糕,取“年年高”之意 。敲锣打鼓称“年锣鼓” 。蚕农在此日扫地称“扫蚕花”,见面互视“蚕花甘四分”,祈蚕茧丰收 。嘉善农村还有家家在门上插柏枝的习俗 。嘉善、海宁有些地方初一都不烧饭,吃除夕烧好的饭,象征年年有余 。是日,城乡居民开始走亲访友拜年 。民国时期有“接土地”、“接灶君”之举,“接灶君”是在灶台上点蜡烛、线香,供“接灶年糕”,挂一张新的灶神祃幛、一块“灶牌”,“迎接灶君自天上回归” 。解放以来已无此俗 。
小年朝
正月初三,旧俗嘉兴人在此日礼佛祭祖 。民国时,凡女婿都选定此日到妻家拜年 。
“财神”生日
正月初五旧说为“财神生日” 。据《古禾杂识》记载:“初四日午后接灶,至夜则接路头,大家小户门前各悬灯二盏,中堂陈设水果、粉团、鱼肉等物,并有路头饭、路头汤,鄙俚之至 。“路头”即民间所说的“五路财神” 。民国时,各商店于年初四午夜至初五凌晨敞开店门,灯烛辉煌,盛设供坛,接“财神”,并蜂拥去财神庙“换元宝” 。初五,各商店开始照常营业,并摆见神酒 。凡被邀吃酒的店员即为继续雇佣者 。接财神陋俗,解放后本已消失,近年,初四夜初五清晨,有的商店大放鞭炮烟火,寓“接财神”之意,有的则在门上张贴神像 。
人日
旧俗正月初七为人日,又称“人生日” 。是日,人家悬巨秤,秤人之体重 。并有为小姑娘穿耳朵戴耳环的习俗 。据《古禾杂识》记载:“人日俗喜秤人,谓秤则可免一年疾病 。此例大约始行于小儿,称之以验逐年增长若干 。继而妇女效之,渐至不问老幼男女人人效之矣” 。
天生日
旧俗正月初九为“天生日”,即玉皇大帝生日 。民国时期,善男信女去城内玄妙观进香,礼拜玉帝塑像 。观中设罗天大醮三日,末一天“上天表”,布施者名列“天表” 。
元宵节
正月十五日为元宵节,俗称“正月半”,又称“元宵”、“上元节” 。亲友往来拜年至此渐止,乡人有谚语,“拜年拜到正月半,拔出门闩追一段” 。元宵为灯节,旧俗正月十三上灯,至十七日收灯 。据《古禾杂识》记载:“上元灯市十三日上灯,十七日收灯 。杂彩扎缚鳖山,绣球人物、楼台,灯有五色、明角、官纱、剔墨、料丝” 。是日,合家吃汤团(汤圆),夜晚迎灯 。古代嘉兴迎灯热闹非常,民国时期,国计民生艰窘,故“迎龙灯”自辛亥革命至建国前40年中,仅举行数次 。城内灯会以鳖山为华丽,灯伞(又称“纸凉伞”,伞上刻有三国志、红楼梦等戏文)为名贵 。乡间以调马灯为娱乐 。城区有王聚兴纸扎店等七八家制灯,其制作较海宁灯粗糙 。灯会以火流星开道,自荷花堤集合出发至北大街、宣公桥,沿途观者如堵 。迎灯的队伍配有丝竹演奏以及高跷、荡湖船、地戏等民间歌舞 。五六十年代,元宵灯会颇盛,有抬阁、火流星、免灯、鱼灯、花篮灯、走马灯、龙灯、狮灯及表现《西游记》人物的灯彩,有组织地结队游行 。
海盐旧时有“滚灯”,历史悠久 。见本志《文学艺术》篇 。建国后,海盐县长川坝一带尚有人会玩滚灯,有刘海洒金钱、鳑鲏倚滩、仙鹤生蛋、燥煎鲹鲦、众星拱月等程式动作,其实是一整套结合滚灯表演的杂技、舞蹈动作,如托举、腾跳,侧手翻、倒立、窜扑、叠罗汉等,均组合在内,颇为壮观 。
海宁硖石灯彩在历史上最负盛名,始于唐,盛于宋,现更发扬光大,知名海内外 。80年代,硖石数次举行元宵灯会,火树银花,流光溢彩,万人空巷,景象壮观(参阅本志《名优特产》篇) 。历史上桐乡濮院迎灯,可与硖石灯会相媲美,其 “剔墨纱灯”造型美观,融绘画、雕刻于一炉 。已有数百年历史,惜现代衰落 。
元宵习俗在桐乡乌镇为“走桥”,是夜男女老幼沿街自南而北走过每座桥,步月看灯,兆一年健康幸福 。
嘉善于窑一带,则盛行“走马灯”,用竹扎纸糊马头马尾,马头系于表演者腹部,马尾系于腰后,人如骑马上 。表演者每队12人,由2人骑马,10人手持松鹤延年、龙风呈样、蝴蝶、鸟兽等造型的花篮 。也有的扮演《白蛇传》、《三国演义》等人物 。表演者边舞边唱,古称“地戏”,马灯队每到一家,备受欢迎,视为吉利 。
举行灯会时有的地方也舞龙,1988年元宵,平湖的九彩龙在浙江省龙舞大赛上获奖 。
旧俗,嘉兴一带此日忌雨 。谚语:“雨打正月半,一年勿好看” 。民国前后,此日店家在帐台上点蜡烛,称“岁烛” 。
二月初二
旧时农历二月初二称土地诞辰 。人家食油煎年糕,称“撑腰糕”,以示即将开始农事,需强健身体之意 。海宁一带称此日为“萝卜生日” 。据《古禾杂识》记载:“二月二日土地生日,俗食油熯年糕,谓之‘撑腰’ 。是日乡间下瓜茄诸菜种 。庙中或醵钱奏乐一天,晚放花爆 。”
花朝
农历二月十二日称花朝,俗称百花生日,依次为稻等作物生日 。
放风筝
正月、二月为放风筝季节,谚语:“正月鹞、二月鹞,三月放只断线鹞 。”建国后,放风筝成为群众娱乐活动 。1990年3月20日,郊区首届风筝赛在嘉兴体育场举行,最大一只“百脚鹞”有110节、55米长 。

春节风俗40个 春节风俗40

文章插图
春节的习俗有哪些30字给压岁钱
【春节风俗40个 春节风俗40】开门炮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