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贵州春节的风俗及寓意 春节风俗寓意着

春节的民俗意义团年,家人团聚这是春节最重要 的 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 。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 。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 。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 。
【有关贵州春节的风俗及寓意 春节风俗寓意着】春节到了,意味着春天将要来临,万象复苏草木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 。人们刚刚度过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着春暖花开的日子,当新春到来之际,自然要充满喜悦载歌载舞地迎接这个节日 。
千百年来,人们使年俗庆祝活动变得异常丰富多彩,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到年三十,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在春节前扫尘搞卫生,是我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 。
然后就是家家户户准备年货,节前十天左右,人们就开始忙于采购物品,年货包括鸡鸭鱼肉、茶酒油酱、南北炒货、糖饵果品,都要采买充足,还要准备一些过年时走亲访友时赠送的礼品,小孩子要添置新衣新帽,准备过年时穿 。
在节前要在住宅的大门上粘贴红纸黄字的新年寄语,也就是用红纸写成的春联 。屋里张贴色彩鲜艳寓意吉祥的年画,心灵手巧的姑娘们剪出美丽的窗花贴在窗户上,门前挂大红灯笼或贴福字及财神、门神像等,福字还可以倒贴,路人一念福倒了,也就是福气到了,所有这些活动都是要为节日增添足够的喜庆气氛 。
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 。在过去的传说中,年是一种为人们带来坏运气的想象中的动物 。年一来 。树木凋蔽,百草不生;年一过,万物生长,鲜花遍地 。年如何才能过去呢?需用鞭炮轰,于是有了燃鞭炮的习俗,这其实也是烘托热闹场面的又一种方式 。
春节是个欢乐祥和的节日,也是亲人团聚的日子,离家在外的孩子在过春节时都要回家欢聚 。过年的前一夜,就是旧年的腊月三十夜,也叫除夕,又叫团圆夜,在这新旧交替的时候,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除夕砩希依闲《家黄鸢灸晔厮辏毒酆ㄒ蚕硖炻字郑狈降厍诔τ谐越茸拥南八祝茸拥淖鞣ㄊ窍群兔妫妥志褪呛希唤茸拥慕群徒恍骋簦虾徒挥邢嗑壑猓秩「杲蛔又狻T谀戏接泄瓿阅旮獾南肮撸鹛鸬恼痴车哪旮猓笳餍乱荒晟钐鹈勖郏讲礁摺?
待第一声鸡啼响起,或是新年的钟声敲过,街上鞭炮齐鸣,响声此起彼伏,家家喜气洋洋,新的一年开始了,男女老少都穿着节日盛装,先给家族中的长者拜年祝寿,节中还有给儿童压岁钱,吃团年饭,初二、三就开始走亲戚看朋友,相互拜年,道贺祝福,说些恭贺新喜、恭喜发财、恭喜、过年好等话,祭祖等活动 。
这上面有
我希望能评为最佳!
参考资料:春节民风民俗的相关资料拜年给长辈拜年,拿压岁钱

有关贵州春节的风俗及寓意 春节风俗寓意着

文章插图
春节有什么含义每到除夕之夜,小孩子将会得到长辈给的压岁钱 。为什么过春节的时候要给孩子压岁钱呢?
这里有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 。传说,古时候有一种身黑手白的小妖,名字叫"祟",每年的年三十夜里出来害人,它用手在熟睡的孩子头上摸三下,孩子吓得哭起来,然后就发烧,讲呓语而从此得病,几天后热退病去,但聪明机灵的孩子却变成了痴呆疯癫的傻子了 。人们怕祟来害孩子,就点亮灯火团坐不睡,称为"守祟" 。
在嘉兴府有一户姓管的人家,夫妻俩老年得子,视为掌上明珠 。到了年三十夜晚,他们怕祟来害孩子,就逼着孩子玩 。孩子用红纸包了八枚铜钱,拆开包上,包上又拆开,一直玩到睡下,包着的八枚铜钱就放到枕头边 。夫妻俩不敢合眼,挨着孩子长夜守祟 。半夜里,一阵巨风吹开了房门,吹灭了灯火,黑矮的小人用它的白手摸孩子的头时,孩子的枕边进裂出一道亮光,祟急忙缩回手尖叫着逃跑了 。管氏夫妇把用红纸包八枚铜钱吓退祟的事告诉了大家 。大家也都学着在年夜饭后用红纸包上八枚铜钱交给孩子放在枕边,果然以后祟就再也不敢来害小孩子了 。原来,这八枚铜钱是由八仙变的,在暗中帮助孩子把祟吓退,因而,人们把这钱叫"压祟钱",又因"祟"与"岁"谐音,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被称为"压岁钱"了 。
在我国历史上,很早就有压岁钱 。最早的压岁钱也叫厌胜钱,或叫大压胜钱,这种钱不是市面上流通的货币,是为了佩带玩赏而专铸成钱币形状的避邪品 。这种钱币形式的佩带物品最早是在汉代出现的,有的正面铸有钱币上的文字和各种吉祥语,如"千秋万岁"、"天下太平"、"去殃除凶"等;背面铸有各种图案,如龙凤、龟蛇、双鱼、斗剑、星斗等 。
唐代,宫廷里春日散钱之风盛行 。当时春节是"立春日",是宫内相互朝拜的日子,民间并没有这一习俗 。《资治通鉴》第二十六卷记载了杨贵妃生子,"玄宗亲往视之,喜赐贵妃洗儿金银钱"之事 。这里说的洗儿钱除了贺喜外,更重要的意义是长辈给新生儿的避邪去魔的护身符 。
宋元以后,正月初一取代立春日,称为春节 。不少原来属于立春日的风俗也移到了春节 。春日散钱的风俗就演变成为给小孩压岁钱的习俗 。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是这样记载压岁钱的:"以彩绳穿钱,编作龙形,置于床脚,谓之压岁钱 。尊长之赐小儿者 。亦谓压岁钱 。"
到了明清时,压岁钱大多数是用红绳串着赐给孩子 。民国以后,则演变为用红纸包一百文铜元,其寓义为"长命百岁",给已经成年的晚辈压岁钱,红纸里包的是一枚大洋,象征着"财源茂盛"、"一本万利" 。货币改为钞票后,家长们喜欢选用号码相联的新钞票赐给孩子们,因为"联"与"连"谐音,预示着后代"连连发财"、"连连高升" 。
从上面的叙述中不难发现,压岁钱的风俗源远流长,它代表着一种长辈对晚辈的美好祝福,它是长辈送给孩子的护身符,保佑孩子在新的一年里健康吉利 。守岁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 。
古时“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包括向长者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如意、问候生活安好等内容 。遇有同辈亲友,也要施礼道贺 。
拜年一般从家里开始 。初一早晨,晚辈起床后,要先向长辈拜年,祝福长辈健康长寿,万事如意 。长辈受拜以后,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 。在给家中长辈拜完年以后,人们外出相遇时也要笑容满面地恭贺新年,互道“恭喜发财”、“四季如意”、“新年快乐”等吉祥的话语,左右邻居或亲朋好友亦相互登门拜年或相邀饮酒娱乐 。
大约从清朝时候起,拜年又添“团拜”的形式,随着时代的发展,拜年的习俗亦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和形式 。现在人们除了沿袭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兴起了礼仪电报拜年和电话拜年等 。
每逢新春佳节,家家户户都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 。
“福”字现在的解释是“幸福”,而在过去则指“福气”、“福运” 。春节贴“福”字,无论是现在还是过去,都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也是对美好未来的祝愿 。民间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倒”“福气已到” 。
民间传说正月初五是财神的生日,所以过了年初一,接下来最重要的活动就是接财神------在财神生日到来的前一天晚上,各家置办酒席,为财神贺辰 。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 。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 。
放爆竹可以创造一种喜庆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它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 。
燃放爆竹已成为具有民族特色的娱乐活动 。人们除了辞旧迎新在春节燃放爆竹外,每逢重大节日及喜事庆典,诸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及婚嫁、建房、开业等,亦要燃放爆竹以示庆贺 。
饺子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吃食,深受老百姓的欢迎,民间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 。每逢新春佳节,饺子更成为一种应时不可缺少的佳肴 。
民间春节吃饺子的习俗在明清时已有相当盛行 。饺子一般要在年三十晚上12点以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时吃,这时正是农历正月初一的伊始,吃饺子取“更岁交子”之意,“子”为“子时”,交与“饺”谐音,有“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的意思 。
饺子成为春节不可缺少的节目食品,究其原因:一是饺子形如元宝 。人们在春节吃饺子取“招财进宝”之音,二是饺子有馅,便于人们把各种吉祥的东西包到馅里,以寄托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祈望 。
在包饺子时,人们常常将金如意、糖、花生、枣和栗子等包进馅里 。吃到如意、吃到糖的人,来年的日子更甜美,吃到花生的人将健康长寿,吃到枣和栗子的人将早生贵子 。
饺子这一节目佳肴在给人们带来年节欢乐的同时,已成为中国饮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
春联,起源于桃符 。“桃符”,周代悬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木板 。据《后汉书、礼仪志》说,桃符长六寸,宽三寸,桃木板上书“神荼”、“郁垒”二神 。
明代,桃符才改称“春联” 。
宋代,桃符由桃木板改为纸张,叫“春贴纸” 。
新春佳节时,许多地区的人们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一一一窗花 。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而且也为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 。
剪纸是一种非常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人们一般称其为“窗花” 。
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喜气洋洋 。
春节,我国很多地区都有讲究吃年糕 。年糕又称“年年糕”,与“年年高”谐音,意寓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一年比一年提高 。
年糕不仅是一种节日美食,而且岁岁为人们带来新的希望 。
春节拜年时,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
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压岁饯的数额从几十到几百不等,这些压岁钱多被孩子们用来购买图书和学习用品,新的时尚为压岁钱赋予了新的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