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来历及风俗简介 春节风俗笔记

朝鲜过春节的风俗哪些与我国春节风俗相似?朝鲜过春节的风俗哪些与我在新年也有贴窗花、桃符

春节来历及风俗简介 春节风俗笔记

文章插图
春节各地有什么不同的风俗?“三十”过了是“春节”,传统名称新年、 大年、新岁,口头又称度岁、庆新岁、过年 。
古时春节曾专指节气中的立春,后来改为农历 正月初一 。
春节是中国民间历史最悠久、最隆重、最 热闹的节日,不仅是汉族,也是满、蒙古、瑶、 壮、白、高山、赫哲、哈尼、达斡尔、侗、黎 等十几个少数民族的共同节日,只是不同地区 有各自的特点 。
关于春节的风俗300字左右1、扫阳尘
年前忙年主要是以除旧布新为活动主题,扫尘是年节除旧布新习俗之一 。民谚称“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年尾廿三/廿四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 。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称“扫屋” 。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 。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
2、祭灶神
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是民间送灶神回天的日子 。灶神是和群众生活最接近的神 。灶神的观念,先秦时代已经出现,但当时是在初夏或腊日祭祀它 。宋代盛行于腊月二十四日送灶神上天 。北宋范成大的《祭灶诗》详细叙述了当时男人们用美酒嘉肴款待灶神,希望它上天言好事,下地降吉祥 。当时,女性已不参与祭灶活动 。元代周密《乾淳岁时记》所记录祭灶的祭品是花饧米饵(糖饼)和糖粥 。传说从腊月二十三小年,一直到除夕,这几天都是灶神回宫的日子 。
除夕当天,则要重新请灶神下降,百姓都会先贴上灶王爷的神像然后再开始准备除夕的年夜饭 。虽然各地宫观中也都保留着祭灶的活动,但教内的祭灶仪式和百姓平时家中的祭灶活动还略有不同 。除了在仪轨等方面更正规外,宫观中通常都会以祀灶作为新的一年迎请众神的标志 。这是因为灶神是率领众神下降人间的神仙,只有先拜过灶神,接下来才能对众神进行朝真 。其他诸位神仙在人间过完年后,各自返归仙班值守,只有灶王爷依旧留在人家中,保护这一家人一年四季的日常 。
4、赶乱岁
送灶神上天后至除夕才迎回,其间人间无神管辖,百无禁忌,民间多嫁娶,被称为“赶乱岁” 。乱岁是民众为自己设计的调节社会生活的特定时段 。岁末年终,人们有了闲暇与积蓄,对于平时难得有精力操办大事的人来说,这是一个闲暇娱乐好时机 。
5、贴年红
贴年红,即是贴春联、门神、年画、窗花等的统称,因这些都是过年时贴的红色喜庆元素,所以统称为“贴年红” 。过年贴春联、福字,年三十这天,从早上一起床开始,各种年事活动就顺序开始了,这是一年中最为忙碌和开心的一天 。贴春联、福字,在山东一般都是年三十上午进行的,早饭后,长辈们开始了包水饺、炸年货的各种准备,小辈们开始四处贴福,吵吵闹闹,贴正了,贴反了,各种欢笑,表达了人们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
在山东,包水饺、炸年货是大年三十重要的年事活动,家家户户包水饺、炸年货 。早饭后,孩子们开始贴春联,放鞭炮,而家中的女性长辈则开始包水饺,男性长辈则开始炸年货 。水饺依据个人口味馅料不同,但“素馅水饺”是每家必备的(原由一会再讲) 。
“年货”也依据个人喜好有所不同,一般都有炸藕合、炸带鱼、炸五香肉等 。其实,我们现在成天大鱼大肉的人来说,这些东西或许已经不合口味,但是通过这些却能感受到浓浓的“年味”,听着妈妈包水饺时聊天的欢笑声,闻着爸爸炸年货时厨房飘出的“香味”,听着孩子们放鞭炮嬉笑打闹的声音,一整年的劳累与压抑,在此刻得到了完全的放松 。
水饺向来是除夕年夜饭的重头戏,不管菜再多、再好,年夜饭中水饺必不可少 。包水饺时,一定要排满整“盖垫”,中间绝对不留空余,否则,就以为来年会“亏大财” 。很多地方的人还喜欢包一枚硬币在其中,据说,吃到这枚硬币的人,来年定会走好运 。春节俗称“年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欢度春节
统佳节 。自汉武帝太初元年始,以夏年(农历)正月初一为“岁首”(即“年”),年节的日期由此固定下来,延续至今 。年节古称“元旦” 。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开始采用公历(阳历)计年,遂称公历1月1日为“元旦”,称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 。岁时节日,亦被称为“传统节日” 。它们历史悠久、流传面广,具有极大的普及性、群众性、甚至全民性的特点 。年节是除旧布新的日子 。年节虽定在农历正月初一,但年节的活动却并不止于正月初一这一天 。从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小年节起,人们便开始“忙年”:扫房屋、洗头沐浴、准备年节器具等等 。所有这些活动,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即“辞旧迎新” 。人们以盛大的仪式和热情,迎接新年,迎接春天 。[1]年与夕的动漫标准像
年节也是祭祝祈年的日子 。古人谓谷子一熟为一“年”,五谷丰收为“大有年” 。西周初年,即已出现了一年一度的庆祝丰收的活动 。后来,祭天祈年成了年俗的主要内容之一 。而且,诸如灶神、门神、财神、喜神、井神等诸路神明,在年节期间,都备享人间香火 。人们借此酬谢诸神过去的关照,并祈愿在新的一年中能得到更多的福佑 。年节还是合家团圆、敦亲祀祖的日子 。除夕,全家欢聚一堂,吃罢“团年饭”,长辈给孩子们分发“压岁钱”,一家人团坐“守岁” 。元日子时交年时刻,鞭炮齐响,辞旧岁、迎新年的活动达于高潮 。各家焚香致礼,敬天地、祭列祖,然后依次给尊长拜年,继而同族亲友互致祝贺 。元日后,开始走亲访友,互送礼品,以庆新年 。年节更是民众娱乐狂欢的节日 。元日以后,各种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竞相开展:耍狮子、舞龙灯、扭秧歌、踩高跷、杂耍诸戏等,为新春佳节增添了浓郁的喜庆气氛 。此时,正值“立春”前后,古时要举行盛大的迎春仪式,鞭牛迎春,祈愿风调雨顺、五谷丰收 。各种社火活动到正月十五,再次形成高潮磁县兴仁街春联(spring festival couplets),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等 。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 。
春联,起源于桃符(周代悬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木板) 。据《后汉书·礼仪志》说,桃符长六寸,宽三寸,桃木板上书“神荼”、“郁垒”二神 。“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户,名木,百鬼所畏 。”所以清代《燕京时岁记》上说:“春联者,即桃符也 。”
五代十国时,宫廷里,有人在桃符上提写联语 。据《宋史·蜀世家》说:后蜀主孟昶令学士章逊题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便是中国的第一副春联 。直到宋代,春联仍称“桃符” 。王安石的诗中就有“千门万户幢幢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 。宋代,桃符由桃木板改为纸张,叫“春贴纸” 。
中国世界纪录协会收录的世界最早的春联是:“三阳始布;四序初开 。”这幅春联记载在莫高窟藏经洞出土的敦煌遗书(卷号为斯坦因0610)上,该遗书记录十二副在岁日、立春日所写的春联 。该联为排列序位中的第一副,撰联人为唐人刘丘子,作于开元十一年(723年),较后蜀主孟昶的题门联早240年 。“三阳始布;四序初开”打破了“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的世界纪录,入选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世界最早的春联 。
春节贴春联的民俗起于宋代并在明代开始盛行 。据史书记载,明太祖朱元璋酷爱对联,不仅自己挥毫书写,还常常鼓励臣子书写 。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一一论述 。春联在当时已成为一种文学艺术形
春节来历及风俗简介 春节风俗笔记

文章插图
日记:8篇 。记录春节期间有意义,快乐旳见闻、感受、习俗等 。今年春节,我和爸妈一起回到奶奶的乡下老家过年 。还有大伯、伯母、姑姑、姑父、哥哥、弟弟,全家团聚,其乐融融 。虽然天气寒冷,但是亲情温暖 。
正月初一早晨,我还沉浸在睡梦中,突然被一阵急促的叮零零——-的闹钟声惊醒,我从被窝里不耐烦地探出脑袋,半眯着眼看了看闹钟,才七点,关掉闹钟倒头又呼呼大睡起来 。睡梦中我突然记起昨晚爸爸对我说过的一件事,爸爸说大年初一早上不能睡懒觉,小孩子要早点起来给长辈请安拜年,讨要红包 。想到这儿,我一下从床上跳了下来,三下五去二穿好衣服向奶奶睡房跑去 。可是我还是扑了一个空,奶奶不在床上 。我刚掉头往回走,没想到奶奶手端一个杯子正站在我身后呵呵地笑 。我连忙跑过去说:“奶奶新年好,祝奶奶新年福如东海寿比南山 。”奶奶一把抱着我说:“哎哟,我孙子真懂事,小嘴真甜,快来喝杯糖水,甜甜小嘴巴 。”我一看奶奶手里只端了一杯糖水,没有红包,当时我伸了个懒腰,手一挥,杯子摔在了地上,这时奶奶连忙拉住我的手说:“没事,‘碎碎’平安,小乖乖没烫着手吧?”接着她蹲下身子用手去捡碎玻璃渣,这时一个红通通的红包从她的手中滑落在地,这时我感到自己的脸变得火辣辣的烫,我错怪了奶奶 。
我转过身望着窗外,外面雪越下越大,我的眼睛一下子变得模糊起来,可是此时我心里却明显感到奶奶家温暖如春 。
你的认可是我解答的动力,请采纳..时光就像一条永不停息的小河,匆匆地、悄悄地从人们身边流过 。不知不觉中,一个值得回忆的2006年匆匆地走了,迎来了一个新的岁月,开始了人们的又一段旅程 。
除夕夜,枕着迎接新年的鞭炮声睡着 。“happy new year!”次日清晨,随着一声新年的问候,我睁开了向2005年寻视的双眼 。翻开日历,翻开了新的一年,翻开了一段精彩的故事 。我躺在床上回想着自己过去的一年里,有过汗水,有过快乐,也有过悲伤 。这一切所发生的事仿佛就在眼前 。我不禁轻声笑了出来 。
【春节来历及风俗简介 春节风俗笔记】过去,我在班上并不是个优秀的学生,我羡慕那些班干部们 。他们学习好,拥有许多朋友 。我渴望像他们一样 。于是,我便开始向那扇带着锁的大门前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