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通知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又称为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是国家为救济社会成员收入难以维持其基本生活需求的人口而制定的一种社会救济标准 。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是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中最基本的内容,也是区别于传统社会救济制度的重要标志 。
内容全文
三明市人民政府关于提高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通知
(明政文〔2011〕76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 市直有关单位:
根据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的意见》(闽政〔2006〕46号)和《关于公布我省最低工资标准及非全日制用工小时最低工资标准的通知》(闽政〔2010〕7号)精神,经市政府常务会研究通过,决定提高我市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调整标准
梅列区、三元区、永安市、沙县将城市低保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270元,其余各县提高到每人每月240元 , 从2010年7月1日起开始执行,此前实行的各项补贴、补助标准不再执行 。
二、资金安排
提高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所需资金按原渠道由财政分级承担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实行专户管理,专款专用 。
三、工作要求
各县(市、区)政府要充分认识提高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重要性,统筹安排,落实责任,把这项惠民工作落到实处 。民政部门要继续推进低保规范化建设,进一步完善分类施保制度,加强动态管理,提高低保对象界定的准确性,形成“低保对象有进有出,补助水平有升有降”的良性运行机制 。财政部门要全力筹措资金,确保低保资金足额发放到位 。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协作,密切配合,形成合力 , 推进社会保障工作持续健康发展 。
三明市人民政府二〇一一年三月二十二日
标准
首先 ,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基本政策框架 , 是围绕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来制定的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具体规定以及保障工作的每个环节 , 均必须以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为基础,无论是认定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的资格,确定保障范围和保障人数 , 预算所需最低生活保障资金数量,还是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的管理和运转 , 都必须围绕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进行 。
其次 ,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对传统社会救济制度进行改革而建立的一项新型社会救济制度 。传统社会救济制度最主要的弊病,就是缺乏科学的统一的救济标准 , 钱多多救济,钱少少救济,工作随意性大 。各地实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实践证明,按照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进行救济,既有章可循,又简便易行,基本做到了救济对象公平准确、救济金发放标准合理,大大提高了救济的效果,从而使社会救济工作走上了规范化和法制化管理的轨道 。
归纳起来,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具有以下几个鲜明的特点:
一是科学性 。保障标准是由政府有关部门按照一定程序,经过广泛调查研究和严谨的科学方法而制定 。
二是统一性 。由于一个行政区域(市、县或区)只有一个保障标准,它适用于本区域内的全体居民,无论其就业与否、身份背景如何,在这个保障标准面前都一视同仁,这不仅较好地体现了社会救济的无歧视原则,也有效地克服了原来社会救济随意性大的弊病 。
三是权威性 。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是由政府组织制定和调整 , 并通过文件或法令形式向社会公布的一项政策规定 , 具有法规的效力和权威性,这使救济工作能够实行民主化的管理,并易于接受社会和群众的监督 。
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271号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已经国务院第21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发布,自1999年10月1日起施行 。
第一条
为了规范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保障城市居民基本生活,制定本条例 。
第二条
持有非农业户口的城市居民 , 凡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人均收入低于当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均有从当地人民政府获得基本生活物质帮助的权利 。
前款所称收入,是指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的全部货币收入和实物收入 , 包括法定赡养人、扶养人或者抚养人应当给付的赡养费、扶养费或者抚养费,不包括优抚对象按照国家规定享受的抚恤金、补助金 。
第三条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遵循保障城市居民基本生活的原则,坚持国家保障与社会帮扶相结合、鼓励劳动自救的方针 。
第四条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负责制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具体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管理工作;财政部门按照规定落实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统计、物价、审计、劳动保障和人事等部门分工负责,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有关工作 。
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以及街道办事处和镇人民政府(以下统称管理审批机关)负责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具体管理审批工作 。
居民委员会根据管理审批机关的委托,可以承担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日常管理、服务工作 。
国务院民政部门负责全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管理工作 。
第五条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所需资金,由地方人民政府列入财政预算,纳入社会救济专项资金支出项目 , 专项管理,专款专用 。
国家鼓励社会组织和个人为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提供捐赠、资助;所提供的捐赠资助,全部纳入当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 。
第六条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按照当地维持城市居民基本生活所必需的衣、食、住费用,并适当考虑水电燃煤(燃气)费用以及未成年人的义务教育费用确定 。
直辖市、设区的市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由市人民政府民政部门会同财政、统计、物价等部门制定,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并公布执行;县(县级市)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由县(县级市)人民政府民政部门会同财政、统计、物价等部门制定,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并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备案后公布执行 。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需要提高时,依照前两款的规定重新核定 。
第七条
申请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 , 由户主向户籍所在地的街道办事处或者镇人民政府提出书面申请,并出具有关证明材料,填写《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审批表》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由其所在地的街道办事处或者镇人民政府初审,并将有关材料和初审意见报送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审批 。
管理审批机关为审批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需要,可以通过入户调查、邻里访问以及信函索证等方式对申请人的家庭经济状况和实际生活水平进行调查核实 。申请人及有关单位、组织或者个人应当接受调查,如实提供有关情况 。
第八条
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经审查,对符合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条件的家庭 , 应当区分下列不同情况批准其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
(一)对无生活经济来源、无劳动能力又无法定赡养人、扶养人或者抚养人的城市居民,批准其按照当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全额享受;
(二)对尚有一定收入的城市居民,批准其按照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差额享受 。
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经审查 , 对不符合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条件的,应当书面通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
管理审批机关应当自接到申请人提出申请之日起的30日内办结审批手续 。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由管理审批机关以货币形式按月发放;必要时 , 也可以给付实物 。
第九条
对经批准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城市居民 , 由管理审批机关采取适当形式以户为单位予以公布,接受群众监督 。任何人对不符合法定条件而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都有权向管理审批机关提出意见;管理审批机关经核查,对情况属实的 , 应当予以纠正 。
第十条
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城市居民家庭人均收入情况发生变化的,应当及时通过居民委员会告知管理审批机关,办理停发、减发或者增发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手续 。
管理审批机关应当对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城市居民的家庭收入情况定期进行核查 。
在就业年龄内有劳动能力但尚未就业的城市居民 , 在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期间 , 应当参加其所在的居民委员会组织的公益性社区服务劳动 。
第十一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 , 应当对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城市居民在就业、从事个体经营等方面给予必要的扶持和照顾 。
第十二条
财政部门、审计部门依法监督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的使用情况 。
第十三条
从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管理审批工作的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 , 给予批评教育,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 , 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对符合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条件的家庭拒不签署同意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意见的,或者对不符合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条件的家庭故意签署同意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意见的;
(二)玩忽职守、徇私舞弊,或者贪污、挪用、扣压、拖欠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款物的 。
第十四条
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城市居民有下列行为之一的 , 由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给予批评教育或者警告,追回其冒领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款物;情节恶劣的 , 处冒领金额1倍以上3倍以下的罚款:
(一)采取虚报、隐瞒、伪造等手段,骗取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
(二)在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期间家庭收入情况好转,不按规定告知管理审批机关,继续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 。
第十五条
城市居民对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作出的不批准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或者减发、停发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款物的决定或者给予的行政处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对复议决定仍不服的,可以依法提起行政讼诉 。
第十六条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可以根据本条例,结合本行政区域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的实际情况,规定实施的办法和步骤 。
第十七条
【什么是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通知】本条例自1999年10月1日起施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