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春节的风俗传统 河源春节传统风俗

济南的春节风俗是什么?济南的春节传统活动,最美、最有特铯的风俗和省城春节期间除了有民俗风情旅游节、趵突泉迎春灯会和明湖庙会等传统“好戏”外,还将开展民俗文化游、冰雪游、科普游等活动,并进一步整合泉水旅游线路,开展观泉赏泉游和泉城古街游,引导各景区开展民俗文化、休闲生态、登山健身等户外旅游活动等,但这主要的服务对象是游客 。

中国人春节的风俗传统 河源春节传统风俗

文章插图
立春前后,衡水人民有哪些传统风俗?《衡水县志》中写道:“立春”先一日,迎春东郊 。诸技艺各逞所能,乡邑男妇沿街充巷纵欢之 。至日,啖春饼,食萝卜,谓之“咬春” 。也就是人们在立春前的一天,人们便开始庆祝,主要采取同庆的形式,,而“立春”的那天则 主要是在家里庆祝节日 。根据以上描述可以判定,“咬春”对当 地居民来说是一个不小的节日,其余各地也有类似活动 。
河源过年有什么样的习俗?农历过年期间禁忌
过年通常从初一到初五为止,初五之后就要隔开,表示这个年已经过了,开始要恢复正常生活了,传统习俗过年有一些禁忌,例如过年不要生气骂人、打小孩等等,以下是过年一般人常听到的禁忌 。
大年初一:
1.已嫁之女不可回娘家:过年嫁出去的女儿回娘家,会把娘家吃穷,因此只能在初二或者初三回娘家,但是其中的含意是嫁去的女儿已经是别人家的媳妇了,过年婆家一定有很多人来拜年,媳妇要帮忙奉茶服侍,因此初一不可以回娘家 。
2.早餐忌吃稀饭、荤食及药品:过去的传统穷人家才吃稀饭,所以在年初一的上午一定要吃乾饭,表示家里整年度都会很富有,而年初一的早上叫做万神盛会,表示所有的神出来拜年,因此为表尊敬首先不要吃荤,要吃素,另外除了重病不得不吃之外,一般的补品补药初一最好不要吃 。
3.忌叫他人姓名催人起床:年初一的上午不要叫人姓名催人起床,这样表示对方整年度都要人催促做事情 。
4.忌跟还在睡觉的人拜年:年初一时对方还在睡梦中不要跟对方拜年,等对方起床再拜年,因为这样会让对方一整年都在病床中 。
初一、初二忌洗衣:水有水神,水神的生日在初一初二,因此这两天不要洗衣服 。
初一到初五:
1.白天不可午睡:过年期间白天睡午觉,表示整年度都会很懒惰,其中的含意是因为过年期间有很多客人到家里拜年,如果睡午觉的话对人很失礼 。
2.忌倒污水、垃圾、扫地:过年期间不要从事洒扫的工作,因为这样容易把家中的财气扫掉 。
3.忌被他人自口袋掏取物件:过年期间不要让人从自己口袋掏东西,这样表示整年度钱财都会被人家掏走 。
4.忌向人讨债:过年期间不管是被要债或者是跟人家要债的人在一整年间都会很倒楣,因此忌讳向人讨债
中国人春节的风俗传统 河源春节传统风俗

文章插图
河源过年有什么习俗过年
"百节年为首",客家人与全国全省多数地方一样,视过年为一年中最为隆重和欢乐的节日 。人们很早就开始准备过年 。九、十月开始晒番薯片、米糕片供过年油炸和炒食 。"冬至"一到,开始蒸酒 。年近三十日,家家户户要蒸糖糕、做米果、杀猪、做豆腐、宰鸡等,欢欢喜喜迎接新年到来 。
祭灶
十二月二十三日祭灶,二十三日晚后要把灶台刷干净,把旧的灶君取下烧掉,三十日晨把新像贴上,一送一迎,都要摆置酒肉、糖果、甘蔗、米果等,在灶前烧香、点烛、放纸炮 。
入年界
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入"年界",加紧准备过年,外出的人都要赶回家过年 。入年界限后,要教育小孩不能相骂,不能讲不吉利的话 。在入年界前后,要择定吉日在屋内扫尘,打扫卫生 。要清洗厨桌板凳,洗晒被褥蚊帐,干干净净过年 。
过大年
大年三十,也就是除夕,是过年气氛最为热烈、最为欢乐愉快的一日 。这天上午,家家户户要拜菩萨、敬神 。大年三十,各家厅堂要挂起祖宗画像,在大门口贴上鲜红春联,谷仓门上、禽畜栏前、家俱床铺以及水缸边都要贴上红纸条,叫做"封岁",也叫"上红" 。大人小孩都要洗澡,穿上新衣,干干净净过年 。各家厅堂还要陈设供桌,布置香案,摆起鸡、鱼、肉、果品等,敬奉祖先 。除夕晚上,吃团圆饭,菜肴丰盛 。桌上要多放几副碗筷,以示请祖先回来一起过年 。饭前,要先给祖先筛酒,将酒洒地,然后开始吃饭 。席间,老人小孩吃鸡腿,以示尊老敬幼 。
守岁
吃罢团圆饭,灶具要洗得干干净净,以备正月初一早上或全天吃素 。晚上要守岁,辞旧岁,迎新春,每个房间要整夜灯火通明,叫"点岁火",有些地方牛栏、猪舍也要点上灯 。家长要给小孩发压岁钱,有些地方还要给老人压岁钱 。
开大门
正月初一按《通书》规定的吉利时辰开大门,顿时鞭炮声此起彼伏,响彻云霄 。
拜年
正月初一早上吃素 。饭后人们相互拜年以吉利话相颂 。小孩们穿着新衣,欢乐嘻戏,有的争向年长者拜年:"公公叔叔家发财,糖子饼果拿给涯(我) 。" 正月初二,走亲戚拜年 。特别是新婚女婿(岳家会用书贴来请)要去岳父母家中拜年 。一般小俩口一起去,也有只女婿一人去;有的当天回来,也有住五、六天的 。去时要带小母鸡、米果、糖果和香烛、鞭炮等,到时要在岳家祖先灵前烧香、点烛、放鞭炮 。中午岳家请客,女婿要喝醉,不醉不热情 。
吃岁饭
吃岁饭 初三早上吃"岁饭"(有的年前廿九日晚上蒸好,有的正月初二晚上蒸好),饭上插上筷子,家中有几个人就插几双,再插上一根带叶树枝,有的还要放上桔、柚等水果 。吃岁饭前先要把饭摆在"当天"神位上,供奉天神和祖先 。吃岁饭要准备很多菜,有鸡有肉,与大年三十吃团圆饭差不多 。初三不能杀生,鸡要在初二杀好或过年时留下 。
出年界
正月初五,出年界 。厅堂的祖宗画像要收起,纸门帘要取下烧掉,外出做工干活的就可以启程了 。
元宵节
正月十五日元宵节,又叫"上元节",家家户户要筹办菜肴,喝酒过年 。要闹元宵,新春游乐活动到达高潮 。从过年开始到正月十五,各地游乐活动不断,以游龙灯、舞狮为多,有的从正月初一、二起开始活动 。龙灯和狮队来到前,会预先发贴,来后要给他们送红包、吃点心 。龙灯、狮队等除到各家各户表演外,还要到村中各庙宇和祠堂向神灵及祖先拜年 。逢到春节后的第一个墟期,各路龙灯、船灯、狮灯等都要到集上表演,叫做"开墟" 。拜老爷倒贴福字的传说
每逢新春佳节,家家户户都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 。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 。据《梦梁录》记载:“岁旦在迩,席铺百货,画门神桃符,迎春牌儿……”;“士庶家不论大小,俱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换门神,挂钟旭,钉桃符,贴春牌,祭把祖宗” 。文中的“贴春牌”即是写在红纸上的“福”字 。
“福”字现在的解释是“幸福”,而在过去则指“福气”、“福运” 。春节贴“福”字,无论是现在还是过去,都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也是对美好未来的祝愿 。民间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倒”“福气已到” 。“福”字倒贴在民间还有一则传说 。明太祖朱璋当年用“福”字作暗记准备杀人 。好心的马皇后为消除这场灾祸,令全城大小人家必须在天明之前在自家门上贴上一个“福”字 。马皇后的旨意自然没人敢违抗,于是家家门上都贴了“福”字 。其中有户人家不识字,竟把“福”字贴倒了 。第二天,皇帝派人上街查看,发现家家都贴了“福”字,还有一家把“福”字贴倒了 。皇帝听了禀报大怒,立即命令御林军把那家满门抄斩 。马皇后一看事情不好,忙对朱元漳说:“那家人知道您今日来访,故意把福字贴倒了,这不是“福到”的意思吗?”皇帝一听有道理,便下令放人,一场大祸终于消除了 。从此人们便将福字倒贴起来,一求吉利,二为纪念马皇后 。
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过去民间有“腊月二十四,家家写大字”的说法,“福”字拜 年 习 俗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 。
古时“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包括向长者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如意、问候生活安好等内容 。遇有同辈亲友,也要施礼道贺 。
拜年一般从家里开始 。初一早晨,晚辈起床后,要先向长辈拜年,祝福长辈健康长寿,万事如意 。长辈受拜以后,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 。在给家中长辈拜完年以后,人们外出相遇时也要笑容满面地恭贺新年,互道“恭喜发财”、“四季如意”、“新年快乐”等吉祥的话语,左右邻居或亲朋好友亦相互登门拜年或相邀饮酒娱乐 。宋人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卷六中描写北宋汴京时云:“十月一日年节,开封府放关扑三日,士庶自早相互庆贺 。”明中叶陆容在《菽园杂记》卷五中说“京师元旦日,上自朝官,下至庶人,往来交错道路者连日,谓之‘拜年’ 。然士庶人各拜其亲友多出实心 。朝官往来,则多泛爱不专……” 。清人顾铁卿在《清嘉录》中描写,“男女以次拜家长毕,主者率卑幼,出谒邻族戚友,或止遣子弟代贺,谓之‘拜年’ 。至有终岁不相接者,此时亦互相往拜于门…… 。”
在古代,上层士大夫有用名帖互相投贺的习俗 。宋人周辉在《清波杂志》中说:“宋元佑年间,新年贺节,往往使用佣仆持名刺代往” 。当时士大夫交游广,若四处登门拜年,既耗费时间,也耗费精力,因此有些关系不大密切的朋友就不亲自前往,而是派仆人拿一种用梅花笺纸裁成的二寸宽、三寸长,上面写有受贺人姓名、住址和恭贺话语的卡片前往代为拜年 。明代人们以投谒代替拜年 。明朝杰出画家、诗人文征明在《贺年》诗中描述:“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蔽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憎嫌简不嫌虚” 。这里所言的“名刺”和“名?quot;即是现今贺年卡的起源 。贺年卡用于联络感情和互致问候,既方便又实用,乃至今日仍盛行不衰 。
大约从清朝时候起,拜年又添“团拜”的形式,清人艺兰主在《侧帽余谭》中说:“京师于岁首,例行团拜,以联年谊,以敦乡情”,“每岁由值年书红订客,饮食宴会,作竟日欢” 。
随着时代的发展,拜年的习俗亦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和形式 。现在人们除了沿袭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兴起了礼仪电报拜年和电话拜年等 。
守 岁 琐 谈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吃过年夜饭,围炉闲聊,辞旧迎新,这是我国普遍存在的除夕守岁的习俗 。
据史料记载,这种习俗最早其于南北朝 。“是夜,禁中爆竹山呼,声闻于外,士庶之家,围炉团坐,达旦不寐 。”以后逐渐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 。”
古时,守岁也叫“照虚耗”,人们点起蜡烛或油灯,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这种风俗被人们流传至今 。
【中国人春节的风俗传统 河源春节传统风俗】直到今天,我国人民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屋外时鸣鞭炮,室内围炉团坐或者看电视,笑语连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