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的风俗有哪些 简介 海边春节风俗

北京春节的风俗和许昌春节的风俗有什么不同之处南方春节吃汤圆,不吃饺子 。北方吃饺子,元宵 。(元宵和汤圆不一样)

春节的风俗有哪些 简介 海边春节风俗

文章插图
北京的春节习俗-北京有什么风俗春节?春节,北京有什么风俗一路行来,只听风车卜碌碌乱响,纸鱼扑楞楞随风招展;又见凯旋的香客满头金碧辉煌,满面春风,真好像从赵公元帅那里得来了无尽财源似的 。各自抵家,绒花金宇分赠家人,元宝、孔雀翎插在神桌的掸瓶里,大风车就高挂在北京住家院中特有的枣树上 。这时满眼的财喜气,充耳的风车声,年意盎然,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出朝阳门约五里之遥的东岳庙,也是春节时重点庙会之一 。
z胶东过年风俗知多少?齐鲁大地,孔孟之乡,过年的风俗也许比别的地方更讲究 。今天我就来絮叨絮叨我们胶东地区的过年风俗 。
二十三,辞灶天;二十四,拉大字;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割年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全都有;三十下黑儿满街走 。,这是我们那自老辈留下来的对于过年一句顺口溜,它概述了我们那年前需做得准备工作,一代代流传至今 。当然,随着时代的变迁,有些风俗也变得与时俱进了,下面以时间为序,给大家好好唠扯唠扯 。
二十三,辞灶天
农历腊月二十三,习称小年 。这一天,家家要送灶王爷上西天,俗称辞灶 。这一天家家要送灶神,在灶口上摆上一碗面条、一碟糖瓜、一碟枣以及香、蜡、纸、括等祭品,嘴里念着灶王爷爷上西天,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口诀,将灶口上的旧灶祃画像揭去,再将新灶祃画像姑且用搁板压上(新灶祃画像等到三十晚上请神时才贴上) 。
二十四拉大字
大字,就是春节时贴的门对子上的字 。农历腊月三十,家家都有贴春联的习俗 。传统上一般在农历二十四这一天,每家都会扯上几张红对纸,找村里的会书法老先生拉大字 。但现在很少有人这样做了,一则村里会写大字的人越来越少了,二则机印的对联取代了手写的对联,买起来快捷又方便 。
二十五做豆腐
传统这一天,一般家家会做包豆腐,取其兜福之谐意,现在很少有人自家做豆腐了,为了省事,买豆腐取代了做豆腐 。
二十六,割年肉;二十七,宰公鸡;
俗语说:难过的日子,好过的年 。过去农家即使平日里过得再拮据,到腊月二十六这天也会割斤肉,腊月二十七这天,也要杀一两只公鸡 。在这里给大家介绍一下我们那过年打得肉冻,将鸡连同猪蹄、猪头、骨头等用热水汆一下,去掉油腥味,下锅煮熟,仅留出鸡大腿等,余下的鸡皮、鸡骨头连同猪蹄骨、棒子骨、猪皮等重回锅熬,熬到一定火候,盛到大盆里待冷了便成了肉冻,那种味道,并不是仅仅能用美味二字所能形容得了的 。
二十八,把面发
这里介绍一下俺们那过年才有的几种特铯面食
1 大枣饽饽,桃饽饽
我们那过年有蒸大饽饽的习俗,带枣的称为大枣饽饽,不带枣的称为光头饽饽,大饽饽是发面做的,枣与早谐音,这其中承载了农家希望早发的美好愿望 。
做大饽饽头天晚上就要发面 。面发好以后,和上碱,就可以揉面 。揉面可是个技术活儿,人跪在炕上,肩、臂及双腕要协调,方能揉出柔软富弹性的面坯 。用小手指在面坯顶部及四面抠出鼻儿,将切好的枣放进去 。大饽饽做好,放到炕上,扣上笸箩长着 。锅底已架上木头烧火,只等水开装锅 。
有经验的女主人一看大饽饽外皮透亮就开始装锅,边装锅,边用新炊帚蘸水往大饽饽外皮上洒一洒,最后用碗或玉米皮盛块肥肉放在篦子上,罩上笼头开始蒸,这样蒸的过程中油气落到大饽饽上,蒸出的大饽饽发亮 。
做大饽饽时一般会把每块面称一下,让它足斤足两一样重,据说这样做会使家里的孩子够斤两 。蒸大饽饽时,忌讳外人进家,怕踩装 。有的人家关上门,有的在门后放一把笤帚,以扫除外人可能带进来的晦气 。蒸好的大饽饽裂成瓣,要说饽饽笑了 。做大饽饽时,把炕席子卷起来,以免烧着了 。但烧炕席子的情况仍会发生,此时不能说炕烧糊了而说炕烧得旺 。蒸饽饽的时候很忌讳把饽饽蒸糊了或没蒸熟,因为大家迷信的认为这样预示着来年家里不顺 。
桃饽饽,顾名思义,就是做得像桃的饽饽,桃饽饽也有比较深的寓意,听我母亲说老辈人的说法是吃个桃饽饽意味着又逃过一年,当然现在生活好了,但这个传统被保留了下来 。
2 面鱼面鱼是专为过年准备的一种油炸的食物 。将油烧开后,把做好的生面鱼放锅里炸就行了 。之所以叫它做面鱼,大概是因为它的形状似鱼,另外取其发面发发发,鱼鱼年年有余之美好寓意吧,炸的时候在开油锅里翻动,很像水里的鱼的缘故吧 。吃起来又绵又软,别有风味儿 。
3 圣虫圣虫是我们胶东地区过年祭祀供奉的吉祥物,用发面做成,头部为一圆馒头形,两个球状面团做眼睛,也有的地方用绿豆,嘴巴用刀剪成两半,口含钱币和红枣,扎起两个圆锥形面团作耳,公的耳朵上用剪刀剪出毛刺,母的用顶针按出圆形花纹,头顶有冠,公为羽翅,母为花团,躯干做蛇盘状,似人似虫,温顺可爱 。传说圣虫即为中华民族的图腾龙的原始雏形,现在,圣虫这一面塑已被编入亚太地区工艺大全一书,成为中华民族的特铯艺术品永留史册 。
二十九 全都有
一般到腊月二十九这一天,过年的东西都准备全了,就等着迎接年的到来了 。在这天下午,各家都会打出浆糊,开始贴对子 。大门、进间门、厢房门、院门一并贴上 。有牲口的人家还在畜栏贴上六畜兴旺,在马车上贴上日行千里,室内贴抬头见喜,石磨及水缸上贴福,钱柜上贴金玉满堂,屋内贴年画、贴窗染花 。各家照壁上要悬挂灯笼,寓意五谷丰登 。街门上要挂过门签,门吊子,门上插桃树枝 。
三十下黑儿满街走腊月三十早上,家家会请上宗胶东地区的过年习俗
一、午夜饭
过年了,一家人团团圆圆,除了交流情感,吃便是很重要的事了 。午夜饭,也就是“年饭”,是指大年三十半夜时分的那顿饺子 。人们辛辛苦苦了一年可以说就是奔着这顿饺子来的 。因此,无论穷富,都要吃这顿饺子的 。
除夕夜的饺子与平时不同,有子夜新旧交替的“交子”之意,那时,无人入眠,都在等候着新一年的到来,是为“守岁”,俗称“熬年” 。等12点的钟声响过,热气腾腾的饺子端上桌,便长了一岁,故此这顿饺子也叫“增岁饭” 。家里人都守着电视看春节晚会,11点过后,就开始包饺子,在12点以前把饺子煮熟 。煮饺子的水一定要比平时多放许多,取来年日子“绰绰有余”之意 。还不能说下饺子,要称“清水煮白银” 。饺子煮碎了,不能说“碎”和“破”,要说“挣”,就是挣钱、发财的意思 。为了图吉利,人们还在十来个饺子里包上铜钱或者红枣,成为“大钱饺子”,吃着了的就标志着新的一年大吉大利大发财 。
吃饺子前,是要先放鞭炮和发纸的 。发纸就是烧纸,意味着来年财源广进 。渔民们则要到海边的海神庙前发纸、放鞭炮,祈求海神护佑来年海上平安,鱼虾满仓 。
二、广义的“年饭”
广义的年饭是指正月十五以前的吃喝 。每年进入腊月二十六七,家家户户要蒸饽饽,做年糕,包包子,蒸“元宝”和“盛虫” 。饽饽多用大枣蒸成,大枣饽饽有九颗枣,小的只有五颗枣 。年糕则以糯米为主蒸成,既粘又甜,取“年年高”的意思 。元宝就是用面做成元宝的模样,大年三十把它放在箱柜里,取发财之意 。“盛虫”则状如小龙,大年三十把它放在粮屯、面缸里,寄寓来年五谷丰登、粮食满仓 。
过年为了图个吉利,吃的喝的用的不少都有另一种叫法,“蒜”因为与“散”谐音,就称为“颐和菜”,吃“醋”不吉利,就称吃“忌讳” 。
三、祭祖敬天地
大年三十,家家户户都会敬请先人“回家”过年,仪式是“摆碗”,碗底用箩卜丝什么的先垫起来,在碗顶上铺上一方一方的大肥肉、菠菜等鲜艳的东西,再插上一双大红的筷子 。大饽饽、盛着各种食物的碗儿、香炉都摆在一张桌子上,敬完天地,祭完祖宗,家人才可以吃饭 。
四、放鞭炮 贴春联
放鞭炮是从年三十一直放到正月十五,其中有两次响鞭是不可少的,一是年三十半夜发(烧)纸的时候,二是初三送年走的时候 。放的鞭炮越响越多,就预示着来年挣得越多,所以,讲究的人家都争着与邻居比谁放得更向更多 。威海禁放鞭炮9年,去年开始开禁,今年的鞭炮就越发的响越发得多 。
年三十 贴春联是每家每户必做的一件事 。以前是自己写或请人写 。现在多数人是买现成的对联,大红纸,亮金字,招财进宝吉祥如意的对联洋溢着喜庆,到处了大家对生活的企盼 。
扮耍是一种近似与文化*******的娱乐活动 。初一这天一大早,男女老少走上街头,演活报,耍大戏,不亦乐乎 。
扮耍内容很杂,包括耍狮子,过去有南竹岛的海带狮子、北竹岛的缦麻狮子,耍的乱纷纷的一地海带草和缦麻,不少稍上点年纪的人仍记忆犹新 。扮耍还包括必不可少的跑旱船、跑毛驴、踩高跷、扭秧歌、打花鼓等等,一波一波的,类似一个个方队 。
这些方队的前面有一个领头的 。这打头的手执一根木杆,用花纸包着,忽手上忽脚下忽腰间忽背后的耍,称为“磕花棍” 。磕花棍的先开开场子,有的开场词诙谐幽默,几成经典,让不少威海人记忆犹新:“说我诌,我就诌/房子顶上撩(方言:挖)水沟/水沟帮我栽柳树/柳树梢上结葫芦/结个葫芦破两半/拿到东庄去要饭/东庄给了碗冷面汤/西庄给了碗冷干饭/走到门口磕撒了/公狗子吃,母狗子看/巴狗子气的乱打转 。”
六、正月十五捏面灯
正月十五家家户户要忙着蒸面灯和属相 。不是蒸所有的十二属相,而是家里人属什么属相就蒸什么属相,一般老少三代都要蒸。面灯一般用豆面作原料,因此也叫豆面灯 。面灯制作简单,形状像只倒扣的碗,顶部捏个灯碗,下面捏个囤底 。十五晚上,在灯碗里倒上豆油,用棉花捻成灯捻儿,孩子们都争着占一个灯碗,看谁的面灯亮得长久,来年谁就最兴旺 。
七、过年禁忌
过年到人家家里做客,有些规矩必须遵守,否则会让主人很反感 。如吃饭时严禁把筷子直着插在碗里,因为这是祭死人的方式 。走亲戚朋友,礼物严禁带五件或十件,“五”和“十”被视为大不吉 。大年三十、初一放过鞭炮后,无论院子里有多厚的纸屑,也不能清扫,因为纸屑被看成满院的钱财,轻扫掉,会被认为是将钱财扫地出门 。
-----过年,各地的风俗都不尽相同,我纪录的是威海、也可以说是胶东一带过年的风俗,体现了这一带人民的风土人情 。
春节的风俗有哪些 简介 海边春节风俗

文章插图
z胶东过年风俗知多少?齐鲁大地,孔孟之乡,过年的风俗也许比别的地方更讲究 。今天我就来絮叨絮叨我们胶东地区的过年风俗 。
二十三,辞灶天;二十四,拉大字;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割年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全都有;三十下黑儿满街走 。,这是我们那自老辈留下来的对于过年一句顺口溜,它概述了我们那年前需做得准备工作,一代代流传至今 。当然,随着时代的变迁,有些风俗也变得与时俱进了,下面以时间为序,给大家好好唠扯唠扯 。
二十三,辞灶天
农历腊月二十三,习称小年 。这一天,家家要送灶王爷上西天,俗称辞灶 。这一天家家要送灶神,在灶口上摆上一碗面条、一碟糖瓜、一碟枣以及香、蜡、纸、括等祭品,嘴里念着灶王爷爷上西天,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口诀,将灶口上的旧灶祃画像揭去,再将新灶祃画像姑且用搁板压上(新灶祃画像等到三十晚上请神时才贴上) 。
二十四拉大字
大字,就是春节时贴的门对子上的字 。农历腊月三十,家家都有贴春联的习俗 。传统上一般在农历二十四这一天,每家都会扯上几张红对纸,找村里的会书法老先生拉大字 。但现在很少有人这样做了,一则村里会写大字的人越来越少了,二则机印的对联取代了手写的对联,买起来快捷又方便 。
二十五做豆腐
传统这一天,一般家家会做包豆腐,取其兜福之谐意,现在很少有人自家做豆腐了,为了省事,买豆腐取代了做豆腐 。
二十六,割年肉;二十七,宰公鸡;
俗语说:难过的日子,好过的年 。过去农家即使平日里过得再拮据,到腊月二十六这天也会割斤肉,腊月二十七这天,也要杀一两只公鸡 。在这里给大家介绍一下我们那过年打得肉冻,将鸡连同猪蹄、猪头、骨头等用热水汆一下,去掉油腥味,下锅煮熟,仅留出鸡大腿等,余下的鸡皮、鸡骨头连同猪蹄骨、棒子骨、猪皮等重回锅熬,熬到一定火候,盛到大盆里待冷了便成了肉冻,那种味道,并不是仅仅能用美味二字所能形容得了的 。
二十八,把面发
这里介绍一下俺们那过年才有的几种特铯面食
1 大枣饽饽,桃饽饽
我们那过年有蒸大饽饽的习俗,带枣的称为大枣饽饽,不带枣的称为光头饽饽,大饽饽是发面做的,枣与早谐音,这其中承载了农家希望早发的美好愿望 。
做大饽饽头天晚上就要发面 。面发好以后,和上碱,就可以揉面 。揉面可是个技术活儿,人跪在炕上,肩、臂及双腕要协调,方能揉出柔软富弹性的面坯 。用小手指在面坯顶部及四面抠出鼻儿,将切好的枣放进去 。大饽饽做好,放到炕上,扣上笸箩长着 。锅底已架上木头烧火,只等水开装锅 。
有经验的女主人一看大饽饽外皮透亮就开始装锅,边装锅,边用新炊帚蘸水往大饽饽外皮上洒一洒,最后用碗或玉米皮盛块肥肉放在篦子上,罩上笼头开始蒸,这样蒸的过程中油气落到大饽饽上,蒸出的大饽饽发亮 。
做大饽饽时一般会把每块面称一下,让它足斤足两一样重,据说这样做会使家里的孩子够斤两 。蒸大饽饽时,忌讳外人进家,怕踩装 。有的人家关上门,有的在门后放一把笤帚,以扫除外人可能带进来的晦气 。蒸好的大饽饽裂成瓣,要说饽饽笑了 。做大饽饽时,把炕席子卷起来,以免烧着了 。但烧炕席子的情况仍会发生,此时不能说炕烧糊了而说炕烧得旺 。蒸饽饽的时候很忌讳把饽饽蒸糊了或没蒸熟,因为大家迷信的认为这样预示着来年家里不顺 。
桃饽饽,顾名思义,就是做得像桃的饽饽,桃饽饽也有比较深的寓意,听我母亲说老辈人的说法是吃个桃饽饽意味着又逃过一年,当然现在生活好了,但这个传统被保留了下来 。
2 面鱼面鱼是专为过年准备的一种油炸的食物 。将油烧开后,把做好的生面鱼放锅里炸就行了 。之所以叫它做面鱼,大概是因为它的形状似鱼,另外取其发面发发发,鱼鱼年年有余之美好寓意吧,炸的时候在开油锅里翻动,很像水里的鱼的缘故吧 。吃起来又绵又软,别有风味儿 。
3 圣虫圣虫是我们胶东地区过年祭祀供奉的吉祥物,用发面做成,头部为一圆馒头形,两个球状面团做眼睛,也有的地方用绿豆,嘴巴用刀剪成两半,口含钱币和红枣,扎起两个圆锥形面团作耳,公的耳朵上用剪刀剪出毛刺,母的用顶针按出圆形花纹,头顶有冠,公为羽翅,母为花团,躯干做蛇盘状,似人似虫,温顺可爱 。传说圣虫即为中华民族的图腾龙的原始雏形,现在,圣虫这一面塑已被编入亚太地区工艺大全一书,成为中华民族的特铯艺术品永留史册 。
二十九 全都有
一般到腊月二十九这一天,过年的东西都准备全了,就等着迎接年的到来了 。在这天下午,各家都会打出浆糊,开始贴对子 。大门、进间门、厢房门、院门一并贴上 。有牲口的人家还在畜栏贴上六畜兴旺,在马车上贴上日行千里,室内贴抬头见喜,石磨及水缸上贴福,钱柜上贴金玉满堂,屋内贴年画、贴窗染花 。各家照壁上要悬挂灯笼,寓意五谷丰登 。街门上要挂过门签,门吊子,门上插桃树枝 。
三十下黑儿满街走腊月三十早上,家家会请上宗胶东地区的过年习俗
一、午夜饭
过年了,一家人团团圆圆,除了交流情感,吃便是很重要的事了 。午夜饭,也就是“年饭”,是指大年三十半夜时分的那顿饺子 。人们辛辛苦苦了一年可以说就是奔着这顿饺子来的 。因此,无论穷富,都要吃这顿饺子的 。
除夕夜的饺子与平时不同,有子夜新旧交替的“交子”之意,那时,无人入眠,都在等候着新一年的到来,是为“守岁”,俗称“熬年” 。等12点的钟声响过,热气腾腾的饺子端上桌,便长了一岁,故此这顿饺子也叫“增岁饭” 。家里人都守着电视看春节晚会,11点过后,就开始包饺子,在12点以前把饺子煮熟 。煮饺子的水一定要比平时多放许多,取来年日子“绰绰有余”之意 。还不能说下饺子,要称“清水煮白银” 。饺子煮碎了,不能说“碎”和“破”,要说“挣”,就是挣钱、发财的意思 。为了图吉利,人们还在十来个饺子里包上铜钱或者红枣,成为“大钱饺子”,吃着了的就标志着新的一年大吉大利大发财 。
吃饺子前,是要先放鞭炮和发纸的 。发纸就是烧纸,意味着来年财源广进 。渔民们则要到海边的海神庙前发纸、放鞭炮,祈求海神护佑来年海上平安,鱼虾满仓 。
二、广义的“年饭”
广义的年饭是指正月十五以前的吃喝 。每年进入腊月二十六七,家家户户要蒸饽饽,做年糕,包包子,蒸“元宝”和“盛虫” 。饽饽多用大枣蒸成,大枣饽饽有九颗枣,小的只有五颗枣 。年糕则以糯米为主蒸成,既粘又甜,取“年年高”的意思 。元宝就是用面做成元宝的模样,大年三十把它放在箱柜里,取发财之意 。“盛虫”则状如小龙,大年三十把它放在粮屯、面缸里,寄寓来年五谷丰登、粮食满仓 。
过年为了图个吉利,吃的喝的用的不少都有另一种叫法,“蒜”因为与“散”谐音,就称为“颐和菜”,吃“醋”不吉利,就称吃“忌讳” 。
三、祭祖敬天地
大年三十,家家户户都会敬请先人“回家”过年,仪式是“摆碗”,碗底用箩卜丝什么的先垫起来,在碗顶上铺上一方一方的大肥肉、菠菜等鲜艳的东西,再插上一双大红的筷子 。大饽饽、盛着各种食物的碗儿、香炉都摆在一张桌子上,敬完天地,祭完祖宗,家人才可以吃饭 。
四、放鞭炮 贴春联
放鞭炮是从年三十一直放到正月十五,其中有两次响鞭是不可少的,一是年三十半夜发(烧)纸的时候,二是初三送年走的时候 。放的鞭炮越响越多,就预示着来年挣得越多,所以,讲究的人家都争着与邻居比谁放得更向更多 。威海禁放鞭炮9年,去年开始开禁,今年的鞭炮就越发的响越发得多 。
年三十 贴春联是每家每户必做的一件事 。以前是自己写或请人写 。现在多数人是买现成的对联,大红纸,亮金字,招财进宝吉祥如意的对联洋溢着喜庆,到处了大家对生活的企盼 。
扮耍是一种近似与文化*******的娱乐活动 。初一这天一大早,男女老少走上街头,演活报,耍大戏,不亦乐乎 。
扮耍内容很杂,包括耍狮子,过去有南竹岛的海带狮子、北竹岛的缦麻狮子,耍的乱纷纷的一地海带草和缦麻,不少稍上点年纪的人仍记忆犹新 。扮耍还包括必不可少的跑旱船、跑毛驴、踩高跷、扭秧歌、打花鼓等等,一波一波的,类似一个个方队 。
这些方队的前面有一个领头的 。这打头的手执一根木杆,用花纸包着,忽手上忽脚下忽腰间忽背后的耍,称为“磕花棍” 。磕花棍的先开开场子,有的开场词诙谐幽默,几成经典,让不少威海人记忆犹新:“说我诌,我就诌/房子顶上撩(方言:挖)水沟/水沟帮我栽柳树/柳树梢上结葫芦/结个葫芦破两半/拿到东庄去要饭/东庄给了碗冷面汤/西庄给了碗冷干饭/走到门口磕撒了/公狗子吃,母狗子看/巴狗子气的乱打转 。”
六、正月十五捏面灯
正月十五家家户户要忙着蒸面灯和属相 。不是蒸所有的十二属相,而是家里人属什么属相就蒸什么属相,一般老少三代都要蒸。面灯一般用豆面作原料,因此也叫豆面灯 。面灯制作简单,形状像只倒扣的碗,顶部捏个灯碗,下面捏个囤底 。十五晚上,在灯碗里倒上豆油,用棉花捻成灯捻儿,孩子们都争着占一个灯碗,看谁的面灯亮得长久,来年谁就最兴旺 。
七、过年禁忌
过年到人家家里做客,有些规矩必须遵守,否则会让主人很反感 。如吃饭时严禁把筷子直着插在碗里,因为这是祭死人的方式 。走亲戚朋友,礼物严禁带五件或十件,“五”和“十”被视为大不吉 。大年三十、初一放过鞭炮后,无论院子里有多厚的纸屑,也不能清扫,因为纸屑被看成满院的钱财,轻扫掉,会被认为是将钱财扫地出门 。
【春节的风俗有哪些 简介 海边春节风俗】-----过年,各地的风俗都不尽相同,我纪录的是威海、也可以说是胶东一带过年的风俗,体现了这一带人民的风土人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