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饼豆浆摊

烧饼豆浆摊】本文转自:北京晚报
▌何大齐图木玉文
烧饼豆浆摊
文章图片
老北京人早上见面 , 第一个问候语就是:“吃了么您呐?”这是礼貌习惯 , 也是对吃的一种重视 , 北京人的早餐就体现了这一点 。 每天清晨 , 大街上遍布的早点铺或街边小摊儿 , 有很多品种可以选择:面茶、馄饨、炒肝包子、豆腐脑油条、豆汁焦圈、烧饼豆浆等等 。 但要讲吃饱、吃好、实惠、简单、大众、省钱 , 那就是烧饼豆浆了 。
北方人最爱吃面食 , 而多种多样的面粉制品中 , 有一个重要的食物 , 就是烧饼 。 据记载烧饼两千多年前就有了 , 那时汉族人管西域来的人叫“胡人” , 他们带来的东西也都带上了“胡”字 , 烧饼据说是汉朝时从西域传入的 , 当时叫胡饼 。 中原大地 , 盛产小麦 , 材料的丰富让胡饼的传播就插上了翅膀 。 跨越两千年 , 不管是达官贵族还是平民百姓 , 都被烧饼的魅力所折服 。 唐朝大诗人白居易 , 将自己做的胡麻饼寄给好友杨敬之时说:“胡麻饼样学京都 , 面脆油香新出炉 。 寄与饥馋杨大使 , 尝看得似辅兴无 。 ”虽是谦虚的在说 , 请好友尝尝我做的 , 和长安城内辅兴坊做的相似吗?却是掩不住心里做烧饼的高兴 。
烧饼有多种多样 , 甜的、咸的、带馅儿的、夹肉的 , 但北京人早餐 , 最爱吃的就是芝麻酱烧饼 。
它是用半发面做的 , 面揉匀后 , 在大案板上擀薄 , 刷上用香油搅拌均匀的芝麻酱 , 撒上些椒盐 , 加上小茴香碾成的细末 , 分成小剂子 , 每个饼坯捏紧口后整理成圆形 , 其中一面刷些糖水 , (一是糖有些黏性 , 二是对咸味起中和作用) , 然后此面蘸炒熟的白芝麻 , 用手压扁 , 放入大饼铛 , 烙至两面金黄色 。 烙好后的烧饼香味四溢 , 这时要拿起咬一口 , 外皮酥脆 , 内里绵软 , 层次分明 , 酱香扑鼻 。 卖烧饼的因为一锅要出很多个 , 所以这些烙好的 , 放在小筐里要分开 , 不能相互叠压 , 要不然热气不容易散发 , 烧饼就不酥脆了 。 北京人早饭吃夹肉的烧饼不太多 , 因为嫌睁开眼还没干活 , 肠胃都没运动 , 吃油腻的不舒服 。 但是那些要去卖苦力 , 为全家挣嚼裹儿的人 , 又必须吃“顶时候”的东西 , 这香喷喷的芝麻酱烧饼 , 就是首选了 。
有了干粮 , 还得有汤水相伴 , 最佳搭配之一 , 就是豆浆 。
那时豆浆都是石磨磨出的 , 摊主是头天就把选好的黄豆泡上 , 夜里两三点起来 , 用小石磨开始加工 , 将浸泡好的豆子分次放入 , 加适量水 , 豆子在石磨的充分碾压中 , 蛋白质更容易溶出 , 而且石磨含有的矿物质 , 和豆子营养天然融合 , 再经过过滤、煮沸 , 那真是口感细腻 , 原味纯正 。 清晨 , 一轮小车把家伙什儿都拉到固定地点摆放 , 一会儿客人就陆续来了 。 早上匆忙要去干活挣钱的人 , 到摊前一站 , 来一碗热腾腾 , 味香醇的豆浆 , 要两三个脆香诱人的芝麻酱烧饼 , 两样东西一下肚 , 那立马就精力充沛 , 如同机器上了油一般 。 而小贩因为只以此两样食物搭配售卖 , 并不需要更多的作料 , 所以经营方便 , 就地灵活、售卖容易 。 他卖的豆浆都是在家熬好 , 装大桶里 , 底下有小火保温 。 烧饼有一部分是在家做好带来 , 顾客急要时给烤一下加热 , 如不着急也现场做 , 所以摊位周围等吃的人络绎不绝 。 在老北京早餐中 , 豆浆烧饼就是最简单、实惠的了 。 那真是:“晨起寻何物?豆浆香飘远 。 烧饼两三个 , 相佐胃肠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