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风格 学习风格为发散性的个体


学习风格 学习风格为发散性的个体

文章插图
大家好,小跳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 。学习风格为发散性的个体,学习风格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学习风格的定义学习风格的研究历史不长,至今尚无公认的定义 。
2、我们在国外研究者对学习风格的定义基础上,作出如下界定:学习风格是学习者持续一贯的带有个性特征的学习方式,是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的总和 。
3、这里的学习策略指学习方法 , 学习倾向指学习者的学习情绪、态度、动机、坚持性以及对学习环境、学习内容等方面的偏爱 。
4、有些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会随学习任务、学习环境的不同而变化,有些则表现出一贯性,成为一种相对稳定的个性特征 。
5、那些持续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就构成了学习者具有的学习风格 。
【学习风格 学习风格为发散性的个体】6、(二) 学习风格的构成要素学习风格可以从生理、心理、社会三个层面进行细致分析 。
7、其中对学习影响比较大、现有研究也较多的层面是学习风格的心理层面 。
8、1.学习风格的生理要素 。
9、主要指个体对外界环境中的生理刺激(如声、光、温度等),对一天内的时间节律以及对接受外界信息的不同感觉通道的偏爱 。
10、例如,在生理刺激方面 , 有的学习者需要在安静的环境中学习,有的则喜欢在背景音乐中学习;在时间节律方面,有些人喜欢清晨学习,有些人则喜欢在晚上或深夜学习 。
11、2.学习风格的心理要素 。
12、包括认知、情感和意动三个方面 。
13、认知要素具体表现在认知过程中归类的宽窄、信息的继时性加工与同时性加工、场依存性与场独立性、分析与综合、沉思与冲动等方面 。
14、情感要素具体表现在理性水平的高低、学习兴趣或好奇心的高低、成就动机水平的差异、内控与外控以及焦虑性质与水平的差异等方面 。
15、意动要素则表现为学习坚持性的高低、言语表达力的差异、冒险与谨慎等等 。
16、3.学习风格的社会要素 。
17、包括个体在独立学习与结伴学习、竞争与合作等方面表现出的特征 。
18、例如,有些人喜欢独立学习,有些人喜欢和他人一起学习 。
19、二、 学习风格的心理要素及其教学含义(一) 学习风格的认知要素学习风格的认知要素实质上是一个人的认知风格在学习中的体现 。
20、所谓认知风格 , 也称认知方式 , 指个体偏爱的加工信息方式,表现在个体对外界信息的感知、注意、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上 。
21、目前研究较多的是场独立认知方式与场依存认知方式,冲动型认知方式与沉思型认知方式 。
22、1. 场独立性与场依存性场独立性与场依存性这两个概念来源于威特金(H.Witkin)对知觉的研究 。
23、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威特金为了研究飞行员怎样利用来自身体内部的线索和见到的外部仪表的线索调整身体的位置,专门设计了一种可以摇摆的座舱,舱内置一座椅 。
24、当座舱倾斜时,被试可调整座椅,使身体保持垂直 。
25、研究发现 , 有些被试主要利用来自仪表的视觉线索,不能使自己的身体恢复垂直 。
26、另一些人则主要利用来自身体内部的线索,尽管座舱倾斜,仍能使身体保持垂直 。
27、威特金将前一种人的知觉方式称为场依存方式,后一种称为场独立方式 。
28、后来的研究发现,场独立性与场依存性是两种普遍存在的认知方式 。
29、场独立性者对客观事物作判断时,倾向于利用自己内部的参照,不易受外来因素影响和干扰;在认知方面独立于周围的背景,倾向于在更抽象和分析的水平上加工,独立对事物做出判断 。
30、场依存性者对物体的知觉倾向于以外部参照作为信息加工的依据,难以摆脱环境因素的影响 。
31、他们的态度和自我知觉更易受周围的人,特别是权威人士的影响和干扰,善于察言观色,注意并记忆言语信息中的社会内容 。
32、场独立性、场依存性与学生的学习有着密切的关系 。
33、研究表明,场独立性学生一般偏爱自然科学、数学,且成绩较好,两者呈显著正相关,他们的学习动机往往以内在动机为主 。
34、场依存性学生一般较偏爱社会科学,他们的学习更多地依赖外在反?。嵌匀吮榷晕锔行巳?。
35、场独立性者善于运用分析的知觉方式 , 而场依存性者则偏爱非分析的、笼统的或整体的知觉方式,他们难以从复杂的情境中区分事物的若干要素或组成部分 。
36、此外 , 场独立性与场依存性学生对教学方法也有不同偏好 。
37、场独立性学生易于给无结构的材料提供结构,比较易于适应结构不严密的教学方法 。
38、反之,场依存性学生喜欢有严密结构的教学,因为他们需要教师提供外来结构,需要教师的明确指导与讲解 。
39、场独立性者与场依存性者在学习上的不同特点见表10-3 。
40、表10-3 场独立性者与依存性者的学习特点 场独立性者 场依存性者 学科兴趣 自然科学 社会科学 学科成绩 自然科学成绩好社会科学成绩差 自然科学成绩差社会科学成绩好 学习策略 独立自觉学习由内在动机支配 易受暗示,学习欠主动由外在动机支配 教学偏好 结构不严密的教学 结构严密的教学 2. 沉思型与冲动型沉思与冲动的认知方式反映了个体信息加工、形成假设和解决问题过程的速度和准确性 。
41、沉思型学生在碰到问题时倾向于深思熟虑 , 用充足的时间考虑、审视问题,权衡各种问题解决的方法 , 然后从中选择一个满足多种条件的最佳方案,因而错误较少 。
42、而冲动型学习者倾向于很快地检验假设,根据问题的部分信息或未对问题做透彻的分析就仓促作出决定 , 反应速度较快,但容易发生错误 。
43、总之,冲动与沉思涉及在不确定的情境中,个人对自己解答问题的有效性的思考程度,对其判别标准题的反应时间与精确性 。
44、研究表明,约30%的学前儿童和小学儿童都属于冲动型 , 有的可能是对任务很熟悉 , 或者思维很敏捷的缘故 。
45、研究发现,沉思型学生与冲动型学生相比,表现出具有更成熟的解决问题策略 , 更多地提出不同的假设 。
46、而且 , 沉思型学生能够较好地约束自己的动作行为,忍受延迟性满足,比冲动型的学生更能抗拒诱惑 。
47、此外,沉思型学生与冲动型学生的差别还在于,沉思型学生往往更容易自发地或在外界要求下对自己的解答作出解释;冲动型学生则很难做到,即使在外界要求下必须作出解释时,他们的回答也往往是不周全、不合逻辑的 。
48、在学习方面,沉思与冲动这两种方式存在明显差异 。
49、一般来说,沉思型学生阅读成绩好,再认测验及推理测验成绩也好于冲动型学生 , 而且在创造性设计中成绩优秀 。
50、相比之下,冲动型学生往往阅读困难,较多表现出学习能力缺失,学习成绩常不及格 。
51、不过,在某些涉及多角度的任务中 , 冲动型学生则表现较好 。
52、由于阅读、推理之类的任务需仔细分辨概念,因而粗心大意的学生处于不利地位,尤其是当一个问题的答案不能直接得到,需要从一开始就仔细阅读材料 , 注意分析各种可能的条件时,更是如此 。
53、为了帮助冲动型学生克服他们的缺点,心理学家着手创造一些训练方法,对他们的不良认知方式进行纠正 。
54、研究表明 , 单纯提醒儿童 , 要他们慢一些作出反应,对他们并无帮助 。
55、但通过教他们具体分析、比较材料的构成成分,注意并分析视觉刺激,对克服他们的冲动型认知行为较为有效 。
56、也有人让冲动型学生大声说出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自我指导 , 当获得连续成功以后,由大声自我指导变成轻声低语 , 而后变成默默自语 。
57、目的是训练冲动而又粗心的学生有条不紊、细心地进行学习和解决问题 。
58、这种具体训练收到了较好效果 。
59、(二) 学习风格的情感、意动要素学习风格的情感、意动要素涉及很多方面,这里我们仅论述与学习动机有关的内控性与外控性、正常焦虑与过敏性焦虑以及学习的坚持性 。
60、1. 内控性和外控性内控性和外控性涉及控制源的概念 。
61、所谓控制源,指人们对影响自己生命与命运的那些力量的看法 。
62、根据学习者在控制源上的差异,一般分为两种类型:内部控制与外部控制 。
63、具有内部控制特征的学习者相信自己从事的活动(包括学习活动)及其结果是由自己的内部因素决定的,自己的能力和所作的努力能控制事态发展 。
64、他们相信奖励以个人的行为而定 。
65、具有外部控制特征的学习者则认为自己受命运、运气、机遇和他人的摆布,这些外部复杂且难以预料的力量主宰自己的行为 。
66、他们相信奖励不依自己的活动而出现 。
67、当然,在全体人群中,极端的外控者和内控者只是少数,大多数是处于这两个极端之间 。
68、学习者持有的不同控制源主要通过影响学生的成就动机、学生投入任务的精力、学生对待任务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学生对奖励的敏感性以及惩罚或分数对他们的意义、学生的责任心和对待教师的态度等一系列变量,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 。
69、2. 正常焦虑与过敏性焦虑焦虑是指某种实际的类似担忧的反应,或者指对当前或预计对自尊心有潜在威胁的任何情境具有一种担忧的反应倾向 。
70、按焦虑的性质 , 可分为正常焦虑和过敏性焦虑 。
71、正常焦虑是指客观情境对个体自尊心可能构成威胁而引起的正常的焦虑 。
72、如,学生面临重要考试而又把握不大时产生的考试焦虑;个人做错了事感到有可能损害自己形象时产生的焦虑等 。
73、这里需要指出,正常焦虑并不是指适当水平的焦虑,它同样可能出现过高或过低的不同水平,这取决于自尊心受到威胁的程度 。
74、过敏性焦虑不是因客观情境对自尊心构成威胁而引起,而是由遭到严重伤害的自尊心本身引起的 。
75、自尊心受伤害程度越高,过敏性焦虑水平越高 。
76、对于某些儿童或学生,由于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没有得到外界(主要是父母)的内在认可和评价,从而导致缺乏内在的自尊心和价值感,当他们遭受失败和挫折时,就极易引发神经过敏性焦虑 。
77、无论是正常焦虑还是过敏性焦虑,与学习之间的关系是十分复杂的,其对学习是起促进作用还是起抑制作用,取决于多方面因素 , 包括原有焦虑水平的差异、学习材料的难易程度以及学习者本身的能力水平 。
78、许多研究发现,对于机械学习或不太困难的有意义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 , 焦虑有促进作用 。
79、但是当个体遇到了一种新的学习环境,尤其是遇到了一些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尚无现成答案的问题时,不同的焦虑水平则会对学习产生不同的影响 。
80、在这种情况下,焦虑水平与学习效率之间呈倒U形关系(见图10-1),即中等水平的焦虑有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而过低或过高的焦虑均对学习不利 。
81、从学习难度上说,难度大的学习,焦虑水平低较好;难度小的学习,焦虑水平高较好 。
82、由此我们可以看出 , 对于过敏性焦虑者,当他面临解答新问题时,往往会产生过分恐慌或焦虑的反应 。
83、如果他不能从现有的解决问题的“仓库”中找到一个现成的、合适的答案 , 那么就会抑制学习,并丧失学习信心 。
84、实际上,焦虑对学习究竟会产生何种影响,主要还是取决于学生已有能力水平的高低 。
85、一般来说,随着学生能力水平的逐步提高,焦虑对学习成绩的影响会日益失去其消极作用 。
86、此外,就学习情境压力与焦虑的关系来看,一般是低焦虑者在压力大的学习情境下学习效果较好,而高焦虑者则适合压力较低的学习情境 。
87、3. 学习的高坚持性与低坚持性学习的坚持性作为学习风格的意动要素 , 是指个体为完成学习任务而持续克服困难的能力,通常以学习者每次学习活动持续的时间长短为标志 。
88、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坚持性的高低表现出较大的个体差异 。
89、具有高坚持性的学习者在完成一项较困难的任务时 , 能够坚持不懈 , 克服困难,面对挫折不气馁 , 直至最终完成任务;学习坚持性较差的学习者则松松垮垮,一遇到挫折就灰心退缩,以致不能完成规定的任务 。
90、在需要学习者克服困难、战胜挫折、运用意志努力的任务中,两种学习者的成绩具有显著的差异 , 高坚持性者明显优于低坚持性者 。
91、对于后者来说,增强他的学习坚持性是提高学业成绩的一个重要途径 。
92、学习者坚持性的高低受到学习情境、学习任务的吸引程度、学习者的态度、动机水平以及成人榜样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
93、此外,教师或家长还可以通过提供积极的反馈来改善学习者的坚持性,尤其是根据学习者的个人目标进行反馈,效果更佳 。
本文到此分享完毕 ,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