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弟排行次序 兄弟排行次序图片

古代兄弟排行的顺序古代兄弟排行顺序通常为前四个是伯(孟)仲叔季,后面的便没有明确的称谓了 。
一,伯
伯,把也,把持家政之意 。排行老大也有不用“伯”字而用“孟”字的 。
比如孔子的长子叫孔鲤,字伯鱼;曹操在家排老大,所以字孟德 。
二,仲
仲,中也,位在中也 。
孔子在家里排行老二,名孔丘,字仲尼 。
【兄弟排行次序 兄弟排行次序图片】三,叔
叔,少也 。
四,季
季,幼小之意 。
孙坚的四个儿子比较有代表性:长子孙策,字伯符,次子孙权,字仲谋,三子孙翊,字叔弼,四子孙匡,字季佐 。
扩展资料:
“伯”的本义是“没有兄长的男子”,就是老大的意思,在古代与“孟”字通用,现在一般称呼比父亲年长一些的男子 。“伯,把也,把持家政 。”在古代按宗法社会里,一般常以长子继承父位当家,就一国而言,当国者则把持国政 。
“仲”的本意在《释名》中解释:“仲,中也,言位在中也 。”这个叫法至今还留在云南白语里,“仲子”指二儿子,“仲女”指二女儿 。司马懿,字仲达,排行第二 。其长兄:司马朗,字伯达;三弟:司马孚,字叔达;四弟:司马馗,字季达 。
以此类推,“叔”指年少,现常用于称呼父亲弟弟,“季”指年幼最小的,不一定排行第四 。汉高祖刘邦排行老三,因为他最小,所以又以刘季为字,他当了皇帝以后,曾经得意洋洋地对父亲说:“今某业之所就,孰与仲多 。”意思是我老幺比老二强 。
除了表示兄弟排名,“伯仲叔季”还表示事物的顺序,比如唐朝诗人李邕 的《陇关游奕使任令则碑》:“《礼》《乐》《诗》《书》,伯仲叔季 。”还泛指四季“春夏秋冬”:即孟春、仲春、季春,孟夏、仲夏、季夏,孟秋、仲秋、季秋,孟冬、仲冬、季冬 。
在古代,女子出嫁前是没有名字的,周礼中有“男女非有行媒不相知名”的规定 。未婚姑娘为了加以区别,一般在姓前冠以孟(伯)、仲、叔、季,用以区分排行 。如古书所记仲子、叔姬,意思是子家的二女儿,姬家的三姑娘 。所以,哭倒长城的孟姜女并不是姓孟,而是指姜家的大女儿 。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季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孟仲叔季
兄弟的排行古人兄弟排行的次序,从大到小分别以“伯、仲、叔、季”来表示 。
“伯”就是老大,也可以用“孟”表示,不过“孟”多指庶出(姬妾或者非正妻的嫔妃所生的孩子叫庶出)的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最小的 。
现代人给家中兄弟姐妹排行,最简单的就是用老大、老二、老三、老四表示,或将“老”字替换为姓,比如这家四个姐妹姓“张”,长辈乃至亲朋好友称呼她们便常为张大、张二、张三、张四,颇有亲切感 。
兄弟的排行历史由来
在先秦时期,女子虽有名字,但限于周礼“男女非有行媒不相知名”的规定,女子的姓,担负社会通用的名的作用 。
于是古人采用“排行”+“姓”的方式,在姓前冠以伯(孟)、仲、叔、季,用以表示老大、老二、老三、老四这种排行 。如古书所记孟姜、仲子、叔姬、季某,分别是指姜家的大女儿(哭倒长城的孟姜女可不姓孟哦),子家的二女儿,姬家的三姑娘,某家的四姑娘 。
古人四兄弟从大到小排行次序是什么?是伯、仲、叔、季 。古代兄弟排行的次序,伯是老大,仲是第二,叔是第三,季是最小的 。出自先秦时期左丘明《左传·昭公二十六年》:“亦唯伯仲叔季图之 。”意思就是说长幼次序按这样的划分 。
伯、仲、叔、季,古时常用于表字或对人的敬称 。孙坚有四个儿子,长子孙策字伯符,次子孙权字仲谋,三子孙翊字叔弼,四子孙匡字季佐 。这正是按照伯仲叔季取字中比较有代表性的 。
扩展资料:
古代兄弟排序:
“伯仲叔季”这样的排序,适用于兄弟四人或少入四人的家庭;但古代也有很多家庭兄弟多于四人,“老四”之后,都称之为“某叔”或“叔某” 。
依据《史记》关于周武王诸兄弟的记载 。周武王兄弟18人,老大叫“伯邑考”,老二就是周武王叫“姬发”,老三“管叔鲜”,老四“周公旦”,老五“蔡叔度”,老六“曹叔振铎”……
可以看出,周武王兄弟间的排序大致符合“伯仲叔季”的排法的 。老大是“伯”;老二是“周武王”,其名字中没有“仲”也是可以想象的;老三及以后大致叫“某叔某”(封地+叔+名) 。由于这帮兄弟都出自帝王之家,也有叫“某公”、“某伯(这里的伯是爵位,不是排行)”的 。
比如说有人排行十三,别人可以称之为“十三叔”;比如有人排行十四,叫“胜利”,别人也可以称之为“胜利叔”(当然,这是晚一辈对他的称呼) 。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伯仲叔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