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法炼铜 湿法炼铜的反应原理


湿法炼铜 湿法炼铜的反应原理

文章插图
大家好,小跳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 。湿法炼铜的反应原理 , 湿法炼铜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我来解释一下你的疑惑.中国有八千年的文明(出士过8000年前的骨笛).你的书上只说古代,并没有说哪 个年代.大家都知道,早在商代时期我国就有大量的青铜器出现,但那时并不是用 湿法炼铜,而是用木碳还原.铁器的大量出现是在战国时代.铁也是用木碳还原出来的.而湿法炼铜,在汉代才有大量记载.那时当然就有铁了.顺便说一句,古代没有硫酸,不是 "用硫酸将铜矿中的铜转变成可溶性的硫酸铜 , 再将铁放入硫酸铜溶液中把铜置换出来"下面是从网上找到的资料,你看一下,我就不多说了.++++++++++++++++++++++++++++++++++++++++++++++++++++我国劳动人民很早就认识了铜盐溶液里的铜能被铁置换,从而发明了水法炼铜 。
2、它成为湿法冶金术的先驱,在世界化学史上占有光辉的一页 。
3、水法炼铜的原理是:CuSO4+Fe=Cu+FeSO4在汉代许多著作里有记载“石胆能化铁为铜” , 晋葛洪《抱朴子内篇·黄白》中也有“以曾青涂铁,铁赤色如铜”的记载 。
4、南北朝时更进一步认识到不仅硫酸铜 , 其他可溶性铜盐也能与铁发生置换反应 。
5、南北朝的陶弘景说:“鸡屎矾投苦洒(醋)中涂铁 , 皆作铜色”,即不纯的碱式硫酸铜或碱式碳酸铜不溶于水 , 但可溶于醋 , 用醋溶解后也可与铁起置换反应 。
6、显然认识的范围扩大了 。
7、到唐末五代间 , 水法炼铜的原理应用到生产中去 , 至宋代更有发展,成为大量生产铜的重要方法之一 。
8、水法炼铜也称胆铜法 , 其生产过程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
9、一是浸铜,就是把铁放在胆矾(CuSO4·5H2O)溶液(俗称胆水)中,使胆矾中的铜离子被金属置换成单质铜沉积下来;二是收集,即将置换出的铜粉收集起来,再加以熔炼、铸造 。
10、各地所用的方法虽有不同,但总结起来主要有三种方法:第一种方法是在胆水产地就近随地形高低挖掘沟槽,用茅席铺底,把生铁击碎 , 排放在沟槽里,将胆水引入沟槽浸泡,利用铜盐溶液和铁盐溶液颜色差异,浸泡至颜色改变后,再把浸泡过的水放去,茅席取出,沉积在茅席上的铜就可以收集起来 , 再引入新的胆水 。
11、只要铁未被反应完,可周而复始地进行生产 。
12、第二种方法是在胆水产地设胆水槽,把铁锻打成薄片排置槽中 , 用胆水浸没铁片,至铁片表面有一层红色铜粉覆盖,把铁片取出,刮取铁片上的铜粉 。
13、第二种方法比第一种方法麻烦是将铁片锻打成薄片 。
14、但铁锻打成薄片,同样质量的铁表面积增大,增加铁和胆水的接触机会,能缩短置换时间,提高铜的产率 。
15、第三种方法是煎熬法,把胆水引入用铁所做的容器里煎熬 。
16、这里盛胆水的工具既是容器又是反应物之一 。
17、煎熬一定时间,能在铁容器中得到铜 。
18、此法长处在于加热和煎熬过程中,胆水由稀变浓,可加速铁和铜离子的置换反应,但需要燃料和专人操作,工多而利少 。
19、所以宋代胆铜生产多采用前两种方法 。
20、宋代对胆铜法中浸铜时间的控制 , 也有比较明确的了解,知道胆水越浓,浸铜时间可越短;胆水?。?浸铜的时间要长一些 。
21、可以说在宋代已经发展从浸铜方式、取铜方法、到浸铜时间的控制等一套比较完善的工艺 。
22、水法炼铜的优点是设备简单、操作容易 , 不必使用鼓风、熔炼设备,在常温下就可提取铜 , 节省燃料,只要有胆水的地方,都可应用这种方法生产铜 。
23、在欧洲 , 湿法炼铜出现比较晚 。
24、15世纪50年代,人们把铁片浸入硫酸铜溶液,偶尔看出铜出现在铁表面,还感到十分惊讶 , 更谈不上应用这个原理来炼铜了 。
【湿法炼铜 湿法炼铜的反应原理】本文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