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节日的由来20字 8个传统节日的由来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清明节的由来?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 。“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 。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

传统节日的由来20字 8个传统节日的由来

文章插图
圣诞节如何由来?世界上哪些国家把它作为传统节日?圣诞节本来是基督教徒的节日,由于人们格外重视,它便成为一个全民性的节日,是西方国家一年中最盛大的节日,可以和新年相提并论,类似我国过
中国八大传统节日由于答题的字数有限(10000字以内),所以只得给你网址了.
?kz=110567855
?kz=110576454
?kz=110573819
?kz=110570631
七夕节
?kz=110572013
?kz=110578350
重阳节
?kz=110580690
?kz=110569132 中国八大传统节日1、春节:春节是中国民间最隆重最富有特铯的传统节日,也是最热闹的一个古老节日 。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是一年的第一天,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
【传统节日的由来20字 8个传统节日的由来】2、元宵:农历正月十五 。元宵意指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又称为“上元节” 。
3、清明: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 。同时清明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 。由于二十四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所以古代劳动人民用它安排农事活动 。
4、端午:农历五月初五 。
5、七夕:农历七月初七,中国古代的情人节 。也有人称为 “乞巧节”或“女儿节” 。
6、中秋: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 。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 。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 。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 。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 。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
7、重阳:农历九月初九 。叫“登高节”,习俗有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现在我国又将九月初九定为敬老节 。
8、冬至:冬至,是我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一个传统节日,至今仍有不少地方有过冬至节的习俗 。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
传统节日的由来20字 8个传统节日的由来

文章插图
中国各种传统节日的由来及日期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 。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 。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 。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 。
一月一日:元旦
(“元旦”一词最早出自南朝梁人萧子云《介雅》诗:“四气新元旦,万寿初今朝” 。元是开始,第一的意思;旦是会意字,上面的“日”表示太阳,下面的“一”表示地平线 。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象征一天的开始 。元旦,就是一年的第一天 。
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
(又称“上元节”,即阴历正月十五日 。是我国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 。在古书中,这一天称为“上元”,其夜称“元夜”、“元夕”或“元宵” 。元宵这一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由于元宵有张灯、看灯的习俗,民间又习称为“灯节” 。此外还有吃元宵、踩高跷、猜灯谜等风俗 。我国古代历法和月相有密切的关系,每月十五,人们迎来了一年之中第一个月满之夜,这一天理所当然地被看作是吉日 。早在汉代,正月十五已被用作祭祀天帝、祈求福佑的日子 。后来古人把正月十五称“上元”,七月十五称“中元”,十月十五称“下元” 。最迟在南北朝早期,三元已是要举行大典的日子 。三元中,上元最受重视 。到后来,中元、下元的庆典逐渐废除,而上元经久不衰 。)
清明节前一天:寒食
(旧俗中的一个节日,在清明节前一天[一说清明前两天] 。春秋时已出亡多年的晋国公子重耳回国即位[即晋文公],封赏随其亡的臣子,唯独漏掉了介之推 。介之推于是携老母隐居绵山[今山西省介休县东南] 。晋文公得知后欲加封赏,寻至绵山,找不到他,便想烧山逼他出来 。但介之推坚持不出,结果母子二人俱被烧死 。晋文公于是规定每年这一天禁止人们起火烧饭,以寒食表示悼念 。后来便形成了在寒食这天寒食、扫墓的风俗 。)
四月五日:清明节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 。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 。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
(阴历五月初五日为“端午节” 。“端午”本名“端五”,端是初的意思 。“五”与“午”互为谐音而通用 。是我国的一个古老节日 。我国古代最早的爱国诗人屈原
遭谗言被放逐后,目睹楚国政治日益腐败,又不得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无力拯救危亡的祖国,于是自投汩罗江以殉国 。此后,人们为了不使鱼虾吃掉其尸体,纷纷用糯米和面粉捏成各种形状的饼子投入江心,这便成为后来端午节吃粽子、炸糕的来源 。这风俗已传到了国外 。)
农历七月初七:七夕情人节
(阴历七月七日的晚上称“七夕” 。我国民间传说牛郎织女此夜在天河鹊桥相会,后有妇女于此夜向织女星穿针乞巧等风俗 。所谓乞巧,即在月光下对着织女星用采线穿针,如能穿过七枚大小不同的针眼,就算很“巧”了 。农谚上说“七月初七晴皎皎,磨镰割好稻 。”这又是磨镰刀准备收割早稻的时候 。)
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
(阴历八月十五日,这一天正当秋季的正中,故称“中秋” 。到了晚上,月圆桂香,旧俗人们把它看作大团圆的象征,要备上各种瓜果和熟食品,是赏月的佳节 。中秋节还要吃月饼 。据传说,元朝末年,广大人民为了推翻残暴的元朝统治,把发起暴动的日期写在纸条上,放在月饼馅子里,以便互相秘密传递,号召大家在八月十五日起义 。终于在这一天烘发了全国规模的农民大起义,推翻了腐朽透顶的元朝统治 。此后,中秋吃月饼的风俗就更加广泛地流传开来 。)
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
(阴历九月初九 。我国古代以九为阳,九月九日正是阴月阳日,故名“重阳” 。相传东汉时汝南人桓影,听到费长房对他说,九月九日汝南将有大灾难,赶快叫家里人缝制小代,内装茱萸,缚在臂上,登上高山,饮菊花酒,借以避难 。桓景这一天全家登山,晚上回家,果然家里的鸡、狗、羊全部死掉 。从此,民间就有在重阳节做茱萸代、饮菊花酒、举行庙会、登高等风俗 。因“高”与“糕”音同,所以重阳节又有吃“重阳糕”的习俗 。唐代诗人王维有《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记载了当时的风俗习惯 。由于该诗感情真挚,至今脍炙人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