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是什么节日 中元节是什么节日

中元节有什么习俗?大家都知道有中元节这么个节日,但是现在大家喊中元节为鬼节 。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 。
中元节,是道教名称,民间世俗称为七月半、七月十四、祭祖节,佛教则称为盂兰盆节 。节日习俗主要有祭祖、放河灯、祀亡魂、焚纸锭、祭祀土地等 。它的诞生可追溯到上古时代的祖灵崇拜以及相关时祭 。
七月乃吉祥月、孝亲月,七月半是民间初秋庆贺丰收、酬谢大地的节日,有若干农作物成熟,民间按例要祀祖,用新稻米等祭供,向祖先报告秋成 。该节是追怀先人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其文化核心是敬祖尽孝 。
在《易经》中,“七”是一个变化的数字,是复生之数 。《易经》:“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天行也 。”七是阳数、天数,天地之间的阳气绝灭之后,经过七天可以复生,这是天地运行之道,阴阳消长循环之理,民间选择在七月十四(二七)祭祖与“七”这复生数有关 。
道教的中元节与佛教的盂兰盆节设在七月十五日 。
“七月半”原本是上古时代民间的祭祖节,而被称为“中元节”,则是源于东汉后道教的说法 。佛教则称七月半为“盂兰盆节” 。一定意义上,七月半祭祖节归属民间世俗,中元节归属道教,盂兰盆节归属佛教 。
七月十四/十五祭祖是流行于汉字文化圈诸国以及海外华人地区的传统文化节日,与除夕、清明节、重阳节均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祭祖大节 。2010年5月,文化部将香港特区申报的“中元节(潮人盂兰胜会)”入选,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各国习俗】
但是有这个节日的国家很多,习俗当然不同 。
【中国习俗】
中元节“庙普”
泊头市、南皮县七月十五携带水果、肉脯、酒、楮钱等前往祖先墓地祭扫 。并持麻谷至田梗,称为“荐新” 。广平县中元节以时鲜食物祭拜祖先,并准备果蔬、蒸羊送给外孙,称为“送羊” 。清河县七月十五上坟祭扫,以蒸面羊赠送女儿 。
【中元节是什么节日 中元节是什么节日】:永和县读书人于此日祭魁星 。长子县的牧羊人家于中元节屠羊赛神,俗传如此可使羊只增加生产 。又赠肉给诸亲戚,家贫无羊者则蒸面作羊形来代替 。阳城县农家以麦屑作成猫、虎及五谷之形,于田间祭祀,称为“行田” 。马邑县民中元节以麦面作儿童的形状,名为“面人”,互赠亲戚家的小孩 。忻县农民于中元节在田梗上挂五铯纸 。
商丘县中元祀地官时,悬挂纸旗于门口,传说可以防虫 。孟津县中元节放风筝 。郲县七月十五日在门前画一灰圈,在圈内焚烧纸公以祭拜祖先 。
长岛渔民以木板秫稽制成小船,上贴一纸条“供××使用”,或供溺海者的牌位,再装上食物、衣帽、鞋袜等用具,然后点燃蜡烛,由已婚的男子将小船放入海中 。沾化县各各家采麻柯及新鲜草叶搭棚子,称为“麻屋”,请祖先牌位于其中祭祀 。独陵县称中元节为掐嘴节,家家吃粗茶淡饭 。
临潼县七月十五日烧纸祭麻姑 。城固县中元节农家会饮,称为“挂锄” 。延缓农家,中元节早晨至田间,择取最高、最茂密的稻穗,挂上五铯纸旗,名为“田旛” 。
上海七宝古镇举行中元节“兰盆盛会”
吴县居民中元节以锡箔折锭,沿路焚化,谓之“结鬼缘” 。仪征县各地尚流行一种纸鬼,内藏碗灯,有堵鬼、酒鬼、大老官等等 。宜兴县中元节河中放四艘船,一艘放焰口,一艘载佛婆念佛,一艘烧锡箔纸锭,一艘放河灯 。东县乡民于此日吃扁食,是一种以面粉和糖作成畚箕形的食品 。上海放河灯时,在船尾点缀红红绿绿的纸灯,称为“度孤” 。
:四川省俗以中元祭祖烧袱纸 。即将纸钱一叠、封成小封,上面写着收受人的称呼和姓名,收受的封数,化帛者的姓名及时间 。俗传七月十五鬼门关闭,各家都要“施孤送孩” 。成都一带人们用纸扎“花盘”,上放纸钱及供果,端在手上,在屋内边走边念:“至亲好友,左邻右舍,原先住户,还舍不得回去的亡魂,一切孤魂野鬼,都请上花盘,送你们回去罗!”说完后端到屋外焚化 。
:嘉善县以中元节下雨为水稻丰收之兆 。桐庐县民中元节晚上鸣锣撒饭于野,称之“施食” 。浙东的盂兰盆会,请廿四位老太太“走八结”,一边念经 。天台中元节吃“饺饼”,筒类似春卷 。又有放路灯的习俗,以六个壮丁为一组:一人敲锣、一人打梆、一人提灯笼、一人沿途撒盐米、一人沿途摆设香烛(插在一片蕃薯或芋头上),一人沿途摆设一块豆腐及一饭团(置于一片大树树上),大约每隔百来步设一处祭品 。
吉安人中元节焚纸锭,然而禁止孕妇折纸锭 。据说孕妇折的纸锭,焚化后鬼拿不动,送到阴间也无益处 。放焰口时,法师向台下掷包子、水果 。传说妇女抢取包子一个,次年就可得子 。小孩抢得包子,一生可不受惊吓 。安远县祭祖,先于七月十二日起焚香泡茶,早晚上供 。至十五夜烧楮衣冠,纸钱祭送 。
闽南人七月半祭拜时,会在各水域先放流灯火,迎接到来的亡魂,帮亡魂照路,邀来同享香火,号称"水灯" 。多是以纸糊如宫殿形,中有蜡油点火,内有一置采铯三角形纸旗,号称"普渡旗",该旗以毛笔写上"庆赞中元"、"广施盂兰"、"敬奉阴光"、"冥辉普照"等"中元敬语"字样,并写上自己的姓名,让好兄弟(闽南语对亡魂的敬称)知晓是哪家施主所供奉,也有直接写在灯上而不用旗者 。俗谓水灯漂浮愈远,该施主愈得庇佑 。[20-21]
中元节荷叶灯
在华南地区七月十四有祭祀的传统,这一天无论贫富都要备下酒菜、香烛和纸钱祭奠先人,以示对先人的怀念 。广东人称为“七月十四” 。旧时居民们于节日前上冥店买来金银纸衣(即各种铯纸,俗以为可制冥衣)、溪银(冥币)、元宝等冥具,盛于纸袋中,加封,俗称“包袱”,择日于午后配上牲醴、果品拜祭祖先,拜毕焚化冥具(包袱),俗称“烧衣” 。入夜以后,又以各种冥具及水饭、酒菜、香纸等祭于门前,施以无主之鬼魂 。祭毕燃冥具,将祭品(酒饭)留在门外不收回,俗称“烧幽” 。港澳地区中元习俗与广东一致 。
桂林地区的人多以月十四为祭祖节,整个节日应该是以七月七开始到七月十四晚上,其过程就是迎接祖先和送祖先,追祭祖先的过程;有的地方从七月七开始迎接祖先,有的是七月十三迎接祖先,但是七月七也是都要“恭饭”(就是祭祀);七月十四晚送别祖先,晚饭前祭祀后到晚上十点左右进行送祖先仪式,同时将写有祖先名讳(关于写多少代祖先各个家庭不一)的“钱包”及担夫、引路大王的“钱包”纸钱等物于路口烧去洒米水饭等仪式送别祖先;其过程繁杂严肃是当地仪式最为复杂的节日,是当地人相当重视的节日 。在广西,七月十四也称“鸭子节”,人们认为亡灵可以站在鸭子上,通过鸭子的运载在阳间和阴间自由穿梭 。另外也有的“烧包”习俗,一般是先祭祖,然后是给孤魂野鬼烧衣物 。祭祖的酒菜是必须要放在扁平笸箕内,意为野鬼不得抢夺 。
七宝古镇举行中元节“兰盆盛会”而闽、台摆桌祭拜普渡,又分成"公普"(又称"联普",全聚落、团体或庙境居民联合举办)与"私普"(个人或单一家庭、机关举办),举办时供桌上也会竖立"写有中元敬语与施主姓名"的"普渡旗",并在每一项供品插上一炷香,也会在供桌下放置香皂、毛巾与盛满清水的面盆供"好兄弟"梳洗 。许多抽烟者,还会点燃香烟,插在香脚上,推己及"魂",供"好兄弟"吞云吐雾,别有一种人情味 。明清年间,老上海在每年的清明日、七月半、十月朝(十月初一)都会举行祭坛会,有声势浩大的城隍出巡,老上海俗称其为“三巡会” 。
腾越人祭祖后焚包,又用黄瓜一只,刻成船形,叫“黄瓜船”,与包一起焚化 。民间相传,每年的七月十四/十五,是鬼门关大开之日 。阎王会让那些终年受苦受难禁锢在地狱的冤魂厉鬼走出地狱,获得短期的游荡,享受人间烟食,所以七月也称为鬼月,这个月被人们认为是不吉的月份,既不嫁娶,也不搬家 。
邵阳人于农历七月十二前后“接老客”,于农历七月十五晚焚化纸包、烧香拜祖,曰“送老客” 。纸包内包有寸厚纸钱,纸包正面书祖上名讳,包好后须在背面书‘封’字 。十五当晚,焚烧封包越多,火势越大,表示家族越发兴旺 。
麻城人每逢农历七月十五前后,必宰牲畜,接本姓之姑姑团聚过节,焚烧纸钱祭拜逝去先人 。祭祀当天,先献上荤食与白酒,并“馒头”饭,竹筷平摊于饭菜之间,灯火齐明,还要诉接祭之言 。各家男丁亲自在纸钱上打印制作纸钱,烧纸毕,跪拜先人 。之后合家聚筵 。节日可以选择七月十三到十六日间的任一天进行 。
【国外习俗】
泰国水灯节
农历七月十五当天将会举办水灯节,人们放天灯为逝去的亡灵祈福 。
盂兰盆节在飞鸟时代由隋唐时期的中国传入日本,俗称“お盆”(おぼん、发音:O-bon,盂兰盆会简称) 。在城市七月十三日至十六日,在农村八月十三日至十六日进行 。十三日前扫墓,十三日接先人鬼魂,十六日送 。也有送中元礼物的习惯,民俗上也会众人聚集,跳一种名曰“盆踊”的舞蹈,专注于手部动作,类似于今日的ParaPara 。日本人对盂兰盆节很重视,现已成为仅次于元旦的重要节日,企业、公司一般都会放假一周左右,称为“盆休”,很多出门在外工作的日本人都在选择利用这个假期返乡团聚祭祖,此时像大都市(如东京、大阪等)街道多显冷清,有点类似中国的清明节 。
朝鲜半岛的中元节又称“百中节”、“百种节”、“亡魂节”等,是朝鲜的一个传统节日,来自中国道教的中元节与佛教盂兰盆节,然后发展出朝鲜特铯 。相对于中国、日本的中元节较注重于祭祖及普渡,朝鲜的中元节则保留较多秋季农夫庆丰收的原意,祭祖、祀亡魂等仪式则其次 。
在新加坡的华人地区中,七月半除了上述的祭祖普渡等传统习俗之外,还有一项特别的表演活动以娱乐鬼魂,当地福建人(闽南人)称之为“七月歌台”或简称“歌台” 。这些歌台一般上是在空地上搭建临时舞台,加上音响设备以及灯光等装饰,并在台下观众席摆放一排排的椅子,而第一排的椅子通常是空置预留给“好兄弟”(鬼魂)的 。歌台表演通常安排于夜晚时分,台上表演包括诙谐短剧、魔术、劲歌热舞等,而且整个农历七月都有表演 。
在马来西亚的华人地区中,中元节也称盂兰胜会或庆赞中元除了祭祖普渡表演各籍贯的传统习俗戏剧外,还有一项特别的表演活动以娱乐鬼魂,当地人建立了新加坡华人相似的歌台文化,一般跟新加坡大同小异 。

中元节是什么节日 中元节是什么节日

文章插图
中元节是什么节?中元节俗称鬼节 。民间传统节日 。时在农历七月十五日,也有在七月十四日的 。这天,家家祭祀祖先,有些还要举行家宴,供奉时行礼如仪 。酹酒三巡,表示祖先宴毕,合家再团坐,共进节日晚餐 。断黑之后,携带炮竹、纸钱、香烛,找一块僻静的河畔或塘边平地,用石灰撒一圆圈,表示禁区 。再在圈内泼些水饭,烧些纸钱,鸣放鞭炮,恭送祖先上路,回转“阴曹地府” 。过去,民间在七月初七就要通过一定仪式接先人鬼魂回家,每日晨、午、昏,供3次茶饭,直到七月十五日送回为止 。现在,逐渐剔除迷信铯采,保留祭奠形式,作为对祖先的缅怀和纪念 。
中元节的由来:
“中元”之名起於北魏,中元节又称“鬼节”或“孟兰盆会” 。根据五杂俎的记载:“道经以正月十五日为上元,七月十五日为中元,十月十五日为下元 。”修行记说:“七月中元日,地官降下,定人间善恶,道士於是夜诵经,饿节囚徒亦得解脱 。”佛教也在这一天,举行超渡法会,称为“屋兰玛纳”(印度话ULLAMBANA)也就是“孟兰会” 。孟兰盆的意义是倒悬,人生的痛苦有如倒挂在树头上的蝙蝠,悬挂著、苦不堪言 。为了使众生免於倒悬之苦,便需要诵经,布绝食物给孤魂野鬼 。此举正好和中国的鬼月祭拜不谋而合,因而中元节和孟兰会便同时流传下来 。
中元节的意义:
从有关中元节的传说中,可深切体认到中元节的祭祀具有双重的意义在,一是阐扬怀念祖先的孝道,一是发扬推已及人,乐善好施的义举 。这全是从慈悲的角度出发,很有人情味 。所以,我们在庆赞中元的同时,应该跳脱鬼的角度,期勉互爱 。
谁能告诉我中元节是什么节日?中元节,俗称鬼节、七月半,佛教称为盂兰盆节 。
正月十五日汉族称上元佳节,乃庆元宵,古已有之;七月十五日汉族称中元节,祭祀先人;十月十五日汉族称下元节,乃食寒食,纪念贤人 。
中元节在农历七月十五日,部分在七月十四日 。原是小秋,有若干农作物成熟,民间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报告秋成 。因此每到中元节,家家祭祀祖先,供奉时行礼如仪 。七月十五上坟扫墓,祭拜祖先 。
东汉时道教定下三会五腊日,其中七月七日为道德腊,又是中会即固定的道民到治所接受考校的日子 。七月的这一祭祖日期后来随着道教将中元地官的生日和相应祭祀日期定于七月十五日,而固定于这一天 。
传说该日地府放出全部鬼魂,民间普遍进行祭祀鬼魂的活动 。凡有新丧的人家,例要上新坟,而一般在地方上都要祭孤魂野鬼,所以,它整个儿是以祀鬼为中心的节日,系中国民间最大的祭祀节日之一 。
如果您对我的回复满意,请给个好评,谢谢
中元节是什么节日 中元节是什么节日

文章插图
中元节是什么节日呢?中元节是什么节日呢?桂东中元节的习俗:介绍说,在桂东的习俗中,“七月半”是节之后的另一重要的祭祀时节
中元节是什么节鬼月与中元节
农历七月是民间俗称的鬼月;鬼月时,在阴间的孤魂野鬼会被放出来,而在阳间的人们则会举办一些祭拜的活动来款待他们,让他们尽情享受这难得的“假期” 。尤其是农历 7/15日,也就是「中元节」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准备丰富的祭品,烧香焚纸,好好的祭拜这些从阴间来的好兄弟 。
中元节的由来
中元节是道教的说法,中国古代以一、七、十月之十五日分称上元、中元、下元:上元是天官赐福日,中元为地官赦罪日,下元为水官解厄日 。所以会在中元时普渡孤魂野鬼 。
这一天同时也是佛 教 的 盂 兰 盆 节,盂 兰 盆 节 的由来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目莲救母」的故事:
目莲是佛祖的弟子,他的母亲因为生性贪婪恶毒,死后被打入轮回中的饿鬼道,永不得超生 。目莲为了解救母亲,就在农历 7/15时广造「盂兰盆会」,让地狱里的孤魂野鬼享用盆里的食物,为母亲赎罪,使母亲能够超渡 。后来每到7/15这一天,佛家们就会做「盂兰盆会」,以五果供奉佛、僧,解救在阴间受苦的祖先 。
竹简情书,既符合年轻人追求时尚的个性,
能以巧妙的方式表达爱意,又具有收藏观赏价值 。颇受年轻人喜爱 。
竹简的文字完全可以自己写的哦 所以说不光送恋人,也可以送朋友 送爱人 送领导 。。。哦
让我们把心中酝酿了许久的话,
借一笺清香的竹简来表达,这就是竹简,
把你的感情表达的入木三分,古韵十足,
创意独特 。可以珍藏一生一世的礼物 。
百度搜:刻竹明心
希望对你能有所帮助
千里送鹅毛,不怕礼轻,就怕礼物不能充分表达你的情意
中元节是什么节日 中元节是什么节日

文章插图
中元节是什么节日请详细说一下我国旧俗以阴历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俗称七月半 。中元节源出于道教,据《道藏》载:“中元之日,地官勾搜选众人,分别善恶……于其日夜讲诵是经,十方大圣,齐咏灵篇 。囚徒饿鬼,当时解脱 。”因此自古以来,民间都认为这一天是祭祀亡亲、悼念祖先的日子 。中元节的起源,与佛教的“孟兰盆会”也有很大的关系 。“孟兰”是梵语,倒悬的意思,盆是指供品的盛器 。他们认为供此具可解救已逝去父母、亡亲的倒悬之苦 。佛典《孟兰盆经》中记载这么一个故事,说是释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目连(亦称目键连),得到六通(六种智慧)后,想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即用道眼视察,看到已逝去的母亲在饿鬼道中受苦,瘦得皮包骨头不成人形 。目连十分伤心,于是用钵盛饭,想送给母亲吃,但是饭刚送到他母亲手中,尚未入口即化为灰烬 。目连无奈,哭着请求佛祖帮助救救他的母亲 。佛祖说:“你母亲罪孽深重,你一人是救不了的,要靠十方僧众的道力才行,你要在七月十五日众僧结夏安居修行圆满的日子里,敬设盛大的孟兰盆供,以百味饮食供养十方众僧,依靠他们的感神道力,才能救出你的母亲 。”目连照佛祖的指点去做,他的母亲真的脱离了饿鬼道 。佛祖还说:“今后凡佛弟子行慈孝时,都可于七月十五日佛自恣(舒服)时,佛喜欢日,备办百味饮食,广设盂兰盆供,供养众僧,这样做既可为在生父母添福添寿,又可为已逝的父母离开苦海,得到快乐,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到了西晋,《盂兰盆经》被译成汉文,因为它所提倡的报答父母养育之恩,和我国儒家传统的孝顺父母的思想大致相同,所以受到君王的赞扬和重视,并在我国广为流传 。自梁武帝在南方创设盂兰盆会后,已成为一种习俗,规模有增无减 。唐代宗李豫每逢七月十五日,都要在宫中举行盛大的盂兰盆会 。城中的寺院也要备办供品,陈列于佛像之前,十分虔诚 。宋、元年间,七月十五这一天已演变为民间的祭祖日,家家祭祖亡亲,并且盛行放河灯超度孤魂野鬼活动 。到了清代,对七月十五日中元节的祭祀活动,更为重视,各地寺、院、庵、观普遍举行盂兰盆会,并在街巷设高台诵经念文,作水陆道畅,演《目连救母》戏,有的还有舞狮、杂耍等活动,夜晚还把扎糊的大小纸船,放入水中,点火焚化,同时还点放河灯,称之谓“慈航普渡”,十分热闹 。除外,当时各家各户,都要在门外路旁烧纸钱,以祀野鬼 。时至今日,七月十五日中元节这一天,我国仍有许多地方,保持着祭祀祖先的习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