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江南超然台作苏轼 望江南超然台作苏轼朗读


望江南超然台作苏轼 望江南超然台作苏轼朗读

文章插图
大家好,小跳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 。望江南超然台作苏轼朗读 , 望江南超然台作苏轼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春未老诗酒趁年华----苏轼《望江南 超然台作》鉴赏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
2、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 。
3、烟雨暗千家 。
4、寒食后 , 酒醒却咨嗟 。
5、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 。
6、诗酒趁年华 。
7、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秋,苏轼由杭州移守密州(今山东诸城) 。
8、次年八月 ,  他命人修葺城北旧台,并由其弟苏辙题名“超然”,取《老子》“虽有荣观,燕处超然”之义 。
9、熙宁九年暮春 , 苏轼登超然台,眺望春色烟雨,触动乡思 , 写下了此作 。
10、这首豪迈与婉约相兼的词,通过春日景象和作者感情、神态的复杂变化,表达了词人豁达超脱的襟怀和“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人生态度 。
11、词的上片写登台时所见暮春时节的郊外景色 。
12、首以春柳在春风中的姿态—— “风细柳斜斜” , 点明当时的季节特征:春已暮而未老 。
13、“试上”二句,直说登临远眺 , 而“半壕春水一城花”,在句中设对,以春水、春花,将眼前图景铺排开来 。
14、然后,以“烟雨暗千家”作结,居高临下,说烟雨笼罩着千家万户 。
15、于是,满城风光 , 尽收眼底 。
16、作者写景,注意色彩上的强烈对比作用,把春日里不同时空的色彩变幻,用明暗相衬的手法传神地传达出来 。
17、下片写情,乃触景生情,与上片所写之景 , 关系紧密 。
18、“寒食后,酒醒却咨嗟”,进一步将登临的时间点明 。
19、寒食,在清明前二日,相传为纪念介子推 , 从这一天起,禁火三天;寒食过后,重新点火,称为“新火”。
20、此处点明“寒食后” ,一是说,寒食过后,可以另起“新火”,二是说,寒食过后 , 正是清明节,应当返乡扫墓 。
21、但是,此时却欲归而归不得 。
22、以上两句,词情荡漾 , 曲折有致 , 寄寓了作者对故国、故人不绝如缕的思念之情 。
23、“休对故人思故国 , 且将新火试新茶”写作者为摆脱思乡之苦,借煮茶来作为对故国思念之情的自我排遣,既隐含着词人难以解脱的苦闷 , 又表达出词人解脱苦闷的自我心理调适 。
24、诗酒趁年华”,进一步申明:必须超然物外,忘却尘世间一切,而抓紧时机 , 借诗酒以自娱 。
25、“年华”,指好时光 , 与开头所说“春未老”相应合 。
26、全词所写,紧紧围绕着“超然”二字,至此,进入了“超然”的最高境界 。
27、这一境界,便是苏轼在密州时期心境与词境的具体体现 。
28、这首词情由景发,情景交融 。
29、词中浑然一体的斜柳、楼台、春水、城花、烟雨等暮春景象,以及烧新火、试新茶的细节,细腻、生动的表现了作者细微而复杂的内心活动,表达了游子炽烈的思乡之情 。
30、将写异乡之景与抒思乡之情结合得如此天衣无缝,足见作者艺术功力之深 。
31、希望对你有帮助 备注此文不是原创是转载原文来自放歌渔者的文件夹[苏轼] 。
【望江南超然台作苏轼 望江南超然台作苏轼朗读】本文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