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语文新高考一卷精选24条

1、本题有两问,第一问分析对偶的构成,第二问分析对偶的表达效果 。对偶的构成从结构、字数、意义、声调等角度去分析,表达效果应结合内容从语言、节奏、和感染力、思想内容等角度进行分析 。
2、本题考查反复手法的表达效果 。首先要在文中画出使用反复手法的语句,结合上下文语境,分别体会其作用 。因为反复手法是王木匠讲故事过程中出现,分析效果时可从王木匠讲和听众听的角度,以及对表现人物的角度进行分析 。
3、①唐太宗担心官吏中多有接受贿赂的,便秘密安排身边的人去试探他们 。
4、本句重点字为“恶”“过”“佞”“乐”,需要准确翻译出来 。
5、首先看句式,句式结构要一致,平易的话语,幽默的口吻,十分接地气的宣讲内容句式是一致的偏正结构 。其次看选词, “导致”后面往往跟的是不好的内容,坏的结果,所以选“使得” 。
6、项羽破秦入关,三分关中之地,以秦降将章邯为雍王、司马欣为塞王、董翳为翟王,合称“三秦” 。从此“三秦”作为一个地理名词,频繁在古诗词中出现,如“ __ ” 。
7、交相辉映:意指各种光亮、铯采等互相映照 。多用于形容美好的景象 。
8、本题考查古代文化常识 。根据文意也可推知,庶务不是专指朝堂急务,是指国家各种政务 。亦指这些事务的经办人员 。
9、1 指现实中真实具体的门,即文中的“木头门”,如“木头门烧得开 。上次苏家峪不是给门板都烧光了”,木头门挡不住日本侵略者 。
10、①分析对偶构成: 结构相同,字数相等,意义对称,尾字仄起平收 。上联主语“剪纸灯谜”对应下联主语“秧歌花鼓,”上联谓语“描绘城乡风物”对应下联谓语“传播时代精神” 。
1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论证思路、行文脉络和概括文本内容的能力 。首先需要学生认真阅读原文,结合文章内容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文章思路 。在划分层次时重点关注观点句、总结句 。其次记住答题格式,使用连词:首先……,接着……,然后……,最后……,做到层次思路要表述清楚 。
12、在《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见到了徐公,先是仔细观察,感觉自己没有徐公美,然后“,”,最终认定自己确实不如徐公美 。
13、A为后文故事情节发展埋下伏笔,在后文未见照应 。
14、本句重点字为“患”“赇”“使”“赂”,需要准确翻译出来 。
15、①这句话的意思是君王是个计时的标杆,臣子是影子 。标杆移动,影子就会跟着移动 。皇帝的品性好恶影响着臣子的态度,司马光认为君主需要为人正直,因为臣子会效仿君主 。
16、《庄子·逍遥游》中说,到郊野去的人,只带一日之粮当天回来,肚子还饱饱的;到百里之外去的人,则需要“”;而去往千里之外的人,就必须“” 。
17、本题考查原文理解,B项中“严刑峻法反而不能达到目的”有误,原文只说“安用重法邪”,用不着重法,并没有说严刑达不到目的 。
18、本题综合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同时考查了考生对教材内容的延伸拓展的能力 。B项,第三句是说诗人曾经听说湓水萦绕像衣带,是对此地景物的描绘,并未有表现朋友间“天涯若比邻”之意,此项对用典解释有误 。
19、《庄子·逍遥游》中说,到郊野去的人,只带一日之粮当天回来,肚子还饱饱的;到百里之外去的人,则需要“ ”;而去往千里之外的人,就必须“ ” 。
20、本文观点“诗画异质”就是诗画并不同质,绘画宜于表现“物体”或形态,而诗歌宜于表现“动作”或情事 。画仅能表现时间上的某一点,而动作却是一条绵延的直线 。
2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和运用的能力 。考生要在充分理解文本观点的前提下,结合题干中“手挥五弦”“目送归鸿”的特点进行答题 。答题时既要明确概括、引用材料中关于诗画异质的观点,也要结合顾恺之言论中两种画面的特质进行分析说明 。
22、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化为忠 。
23、A项,“由于诗歌是时间的艺术,在描述一件事情时,即使是高明的绘画也不如诗歌来得生动和明白 。”说法太绝对,原文无依据 。B“因此后人根据画作是推想不出所画对象动作的过程的”说法太绝对 。D“后人关于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说法其实没有道理”说法错误 。
【2021年语文新高考一卷精选24条】 24、评价有效期:自消费之日起,30天内可评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