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好家风好家训征文

1、培育好家风
中华民族素有“礼仪之邦”之称 , 向来重视家教 。历史上见诸典籍的家训并非鲜见,为后人称颂的也很多 。而“不成文” , 也是我国家规家训的一大特点,成为日常生活行为规范的有机部分 。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一些家风家训中的精华融入新的道德建设中,许多脍炙人口的家训,已经是“家家之训”,形成“家家之风” 。
家风是一个家庭在世代传承中形成的一种较为稳定的道德规范、传统习惯、为人之道、生活作风和生活方式的总和,它首先体现的是道德的力量 。注重家风建设是我国历史上众多志士仁人的立家之本 。从古至今,颜之推《颜氏家训》、诸葛亮《诫子书》、周怡《勉谕儿辈》、朱子《治家格言》、《曾国藩家书》、《傅雷家书》等等都在民间广为流传,闪烁着良好家风的思想光芒 。历史上的“孟母三迁”“岳母刺字”等等,同样展现着良好的家风 。“非淡澹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莫贪意外之财、莫饮过量之酒”等教子中的古训至今为世人尊崇 。好的家风不但对自己有利、对子女和家人有利 , 也逐步影响着大众的道德水平与社会的风气 。
“饭前洗手,坐在桌前不许漾腿,不许敲碗敲筷 , 家中长辈开吃后,小辈儿才能动筷......”这些小小的规矩、基本的家规礼仪是父母的言传身教,已经深深地体现在我的`家庭中了 。这些小规矩不仅包含着礼仪的文明 , 更是对长者的尊重 。“勤劳是立家之本,节俭是持家之道 。”每每看到孩子们吃东西吃一半撒一半的浪费行为,母亲总是一边骂一边捡 , 饼渣渣、小颗粒糖豆豆统统放在嘴里,能捡起的全都捡起来 。我总对这种行为嗤之以鼻 , 觉得太老古董不屑效仿时 。母亲依然我行我素 。
家风不仅是一个家族的性格特征,也是一种家庭内部的道德规范 。家风是众多家庭世世代代遗传下来的,包括家教、家规、家政、家事、家声,以及家庭礼义和为人的准则等等 。它涵盖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历史的方方面面,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悠久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良好家风的重要基础是团结、平等、和谐的家庭关系 。家庭关系不和谐,互相指责、埋怨、争斗,孩子感受到的是冷淡、敌对情绪,心灵深处就会留下痛苦的伤痕 。那么我们家里都有什么好的家规?对于孩子健康成长又有什么作用呢?
家风,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一直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我们的衣食住行、待人接物 , 为人处世,孝老敬亲 , 大都来自父母的言传身教,所以无论为人父母为人子女 , 传承好培育好自己的家风变得尤为重要 。不重视家风建设的父母,自己的孩子就会在成长中走弯路 , 就有可能误入歧途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位父母教育孩子的美好宏愿,家风就在这些宏愿中起着关键的作用,而且家风是无论何种学校教育都无法给予的一种教育 。所以创立好自己的好家风,延续自己的好家风,就成为每位父母不可推卸的使命了 。家风让整个家庭与子女都会受益 。父母传承培育好自己的家风 , 好家风会带动好社会风气 。社会风气好了,风气正了,更会惠及到每个人,让家家有个好家风,家家培育文明人 , 这样的家风理念普及到每个人,那么家庭这个社会小细胞,它的风气在整个社会风气中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国之大,民众多 , 千百种家风联系在一起,经过了一代又一代的言传身教 , 无言地表达着当今社会的核心价值所在 。它是中国传统美德和理念在现代社会的积淀、传承和弘扬 。所以,一定要传承培育好家风,因为社会进步发展、文明程度与家风息息相关 。中华民族的文明程度高低与否,我们的礼仪之邦名副其实与否,家风更是至关重要 。
好的家风家教,是一代又一代人健康成长的保证,是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正能量 。好的家风就是一所学校,因为家风虽是无形的、潜在的,但对孩子的影响却是巨大的,它对孩子的成长既是一种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教育,又是孩子行为规范的“调节器”,更是陶冶孩子道德情操的天然“熔炉” 。
大家一起行动起来吧 , 传承父辈们持家养家的精华,建设培育新时代下小家的现代文明!让积极健康的思想氛围,勤劳的立家之本,节俭的生活氛围 , 和文明的习惯,处处在生活中闪耀 。
2、传承好家风
中国历来特别重视家族传承与家庭教育,自古就有许多家训 , 甚至是今天个别有名望的大家族依旧延续着祖上的谆谆教导,一经提起这些家风、家训来聊聊时,自然会别有一番滋味和特别自豪的情感 。
记得小时候每每外出时,父母会百般叮咛:紧睁眼、慢张口、谦虚谨慎、待人接物要有礼貌如此云云 。父母的这些教育使我领悟到的无怪乎是:谨言慎行、为人低调 。这些教导的话语虽不大气 , 但也相当的适用中肯,在普通民众间为人处事去使用也是恰到好处的 。
每当穿梭在文化名城的小巷深处时,不经意间就会看到“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匾额 。尽管房屋已是老旧简陋,但有了这些穿越历史的家训,才更能显示出房屋主人曾经沧桑的经历以及世代延续家风所带来的家业平安的传承 。细细品味这十个字,不免让人陷入沉思,回味深远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家风”传承的重要性,不亚于血缘的传承 。“忠厚”与“诗书” , 就是中国古人所强烈追求的理想精神与文化特质 。古人渴望这种精神与生活方式能够世代相传,也就把它作为家族兴旺与骄傲一种图腾符号 。
【传承好家风好家训征文】中国古代重农桑 , “耕读传家”是古人世世代代最理想的生活方式 。耕田既事稼穑,又丰五谷,既养家糊口,又安身立命 。读书则是既知诗书,又达礼义 , 既能自强不息又能厚德载物 。然而中国历史上大多数老百姓虽与名门望族无缘,但他们都有自己的家风传承 。透过历史来看,每个家族好的“家风”都称得上是中国人千百年来薪火相传的信仰,所以“耕读传家”就是在以农耕文明著称的中华民族中所有中国人共同的家风了 。“耕读传家”不但让国人学会做人,而且还让国人学会谋生,从古至今已经深深印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了 。
历史上能够传承数十代、辉煌不灭的家族是不多见的 。大多是显赫一时,后因家风不继 , 子孙不能够维系家风,或是世事变迁大难临头,使得家族分崩离析,瞬间灰飞烟灭,给后人留下“俱往矣”的无限慨叹 。正如《红楼梦》里的“好了歌”唱得一样苍凉,“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一曲残香,就会又给我们漂浮出了历史上曾经的那份感伤和苍凉 。然而在今天千千万万个家庭中,还能有多少“蛙鸣稻浪 , 诗书吟唱”可言呢?渐行渐远的“耕读传家”也许就只能成为当今世人的无限乡愁吧 。
有幸读到《曾国藩家书》,全书以“重德修身”为宗旨 , 真实细密,平常而又深入地教化着子孙后代 。曾国藩对自己及家人要求非常高,不仅在封建的清王朝末期成为修身治家道德楷模 , 也让崇尚礼仪的儒士大家称誉为“道德文章冠冕一代” 。曾国藩认为持家教子要注意以下十事,勤理家事 , 严明家规;尽孝悌,除骄逸;习劳苦为要义;不可有余财;联姻不必定富室名门;家事忌奢尚俭;治家注重:考、宝、早、扫、书、疏、鱼、猪八字;亲戚交往宜重情轻物;不可厌倦家常琐事;择良师以求教 。《曾国藩家书》可谓概括了中国古代持家立业的基本生活理念和世代相传的传统 。无论是从修身持家、交友教子、还是处事理财、为政治学等都十分的详实细致 , 对于我们现世也不愧为一部生动的生活宝鉴 。这些教导对现代人仍有教育指导意义,也令现代的“纨绔子弟”以及那些被“官二代”“富二代”坑过的“爹”们感想颇深吧!
生活中我们要懂敬畏,做人要有底线,这是我们在中国传统教育中所总结出的教诲,即使在不懂敬畏、缺乏底线的今天仍有无数中国人在坚持 。我们必须坚持好的家风,好的家风能够培育出家之骄子、国之栋梁;树立好的家规就能够培养出更多的品行良好的国之公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