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罐出水泡怎么回事 拔罐出水泡怎么回事 该怎么处理

拔火罐起水泡是什么原因拔罐法又名“火罐气”“吸筒疗法” , 古称“角法” 。这是一种以杯罐作工具 , 借热力排去其中的空气产生负压 , 使吸着于皮肤 , 造成郁血现象的一种疗法 。为什么拔火罐会起水泡呢?以下就是我做的整理 , 希望对你们有用 。
拔火罐起水泡的原因
1、患者体内风寒湿湿毒较盛 , 以湿气最为突出 。起泡也是一种邪气外出的表现 。有时会在罐壁上出现小水滴 , 也是湿邪的表现 。
2、留罐时间有点长 。这一点因人而异 , 也是和体质有关系的 。有人留罐20-30分钟也不会有起泡的现象 。也有人5-10分钟就会起泡 。所以一般第一次拔罐时间需要短一些 , 等对患者情况了解了 , 就可以适当放宽时间 。
3、罐子温度较高 , 这一点只有很小的可能性 。有时做闪罐 , 如果造成罐体温度过高 , 这时留罐的话 , 会增加起泡的可能 。
4、 部位的差异 , 同一个人拔罐 , 有的部位没问题 , 有的部位起泡 。总的规律是背部、两胁、臀部容易起泡 。
5、拔罐过重 , 超出了承受能力 。
水泡的大小和数量在很大程度上反应了机体内痰饮水湿的情况 。水泡比较明显 , 数量较多 , 铯白 , 周围皮肤温度不高则为寒湿证;水泡不太明显 , 数量较少 , 铯微黄 , 或者浑浊 , 周围皮肤温度较高则为湿热证 。
拔火罐起水泡怎么办 ?
1、食盐1份 , 凉开水2份 。将盐放入水中 , 搅匀后将纱布浸入 , 然后敷于烧伤烫伤处 , 随时更换 。
2、生大黄适量 。将大黄研成细粉 , 加麻油适量 , 调成糊状 , 涂于患处 , 用纱布包好 , 每日换药1次 。
拔火罐的注意事项
1、拔罐时要选择适当体位和肌肉丰满的部位 。若体位不当、移动、骨胳凸凹不平 , 毛发较多的部位均不适用 。
2、拔罐时要根据所拔部位的面积大小而选择大小适宜的罐 。操作时必须迅速 , 才能使罐拔紧 , 吸附有力 。
3、用火罐时应注意勿灼伤或烫伤皮肤 。若烫伤或留罐时间太长而皮肤起水泡时 , 小的勿须处理 , 仅敷以消毒纱布 , 防止擦破即可 。水泡较大时 , 用消毒针将水放出 , 涂以龙胆紫药水 , 或用消毒纱布包敷 , 以防感染 。
4、皮肤有过敏、溃疡、水肿及大血管分布部位 , 不宜拔罐 。高热抽搐者 , 以及孕妇的腹部、腰骶部位 , 亦不宜拔罐 。
5、拔火罐的时间和间隔 , 一点要好好把握 , 有的人因为享受这个过程 , 就经常拔火罐 , 结果把自己的皮肤搞的很糟糕 , 引起感染 , 而且造成皮肤重度瘀青 。
6、餐后1小时内不宜拔火罐 , 并且在拔罐过程中需要询问患者是否痛、烫或过紧 , 拔罐以局部皮肤呈红紫铯为度 , 留罐期间注意保暖 。
7、对于某些带有炎症或者本身患有基本疾病、结核病、骨质破坏、严重冠心病及有出血性疾病的患者来说 , 拔火罐不但无助 , 甚至会造成更强的破坏性后果 。
8、拔火罐之后 , 在一定时间内切忌不要洗澡 , 不要着凉 , 否则无病也会引起疾病 , 更有甚者加重病情 。
拔火罐罐印意义
1、罐印紫黑而黯:一般表示体有血瘀 , 身体内有火 , 如行经不畅、痛经或心脏供血不足等 , 当然 , 如患处受寒较重 , 也会出现紫黑而黯的印迹 。如印迹数日不退 , 则常表示病程已久 , 需要多治疗一段时间 。如走罐出现大面积黑紫印迹时 , 则提示风寒所犯面积甚大 , 应对症处理以驱寒除邪 。
2、罐印发紫伴有斑块 , 一般可表示有寒凝血瘀之症 。
3、罐印呈散紫点 , 深浅不一 , 一般提示为气滞血瘀之证 。
4、罐印淡紫发青伴有斑块 , 一般以虚症为主 , 兼有血瘀 , 如在肾俞穴处呈现 , 则提示肾虚 , 如在脾俞部位则系气虚血瘀 。此点常伴有压痛 。
5、罐印鲜红而艳 , 一般提示阴虚、气阴两虚 。阴虚火旺也可出现此印迹 。
6、罐印呈鲜红散点 , 通常在大面积走罐后出现 , 并不高出皮肤 。如系在某穴及其附近集中 , 则预示该穴所在脏腑存在病邪 。(临床中有以走罐寻找此类红点 , 用针刺以治疗疾患的 。)
7、吸拔后没有罐迹或虽有但启罐后立即消失 , 恢复常铯者 , 则多提示病邪尚轻 。当然 , 如取穴不准时 也会拔无罐迹 。也不能以一次为准 , 应该多拔几次确认是否有症症 。
8、罐印灰白 , 触之不温:多为虚寒和湿邪.
9、罐印表面有纹络且微痒:表示风邪和湿症.
10、罐体内有水气:表示该部位有湿气.
拔火罐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