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汉由来

【罗汉由来】罗汉概念的由来,最早见于汉末支谦所译的《太子瑞应本起经》:
一心之道谓之罗汉 。罗汉者,真人也,声色不能污,荣位不能屈,难动如地 , 己免忧苦,存亡自在 。
《佛祖统记》有关阿难证得阿罗汉果的记载,也表达了相同的意蕴:
迦叶入定以天眼观,阿难一人烦恼未尽 , 手牵令出 。
阿难思惟诸法,求尽残漏 。定力少,故不得道 。后夜欲过,疲极偃息 , 仰卧就枕,霍然即悟 。
这里所指的便是那种断除轮回 , 诸漏已尽 , 六通具足的罗汉圣者 。这是典型狭义上的“罗汉” , 大多指佛陀弟子中的得道者,是罗汉最早的意义 。
随着佛教的进一步发展,罗汉的意义有了新的衍伸 , 即得道高僧也得称为罗汉 。《洛阳伽蓝记》载云:(菩提)流支解佛义知名,西土诸夷号为罗汉 。《释迦方志》也称琼州沙门智俨为罗汉 。此时的罗汉,大多作为佛陀的侍者出现 , 如凿于(北魏)宣武景明帝元年(公元500年)至孝明帝正光四年(523年)的龙门宾阳洞,(美图42、43、41页)在宾阳洞中就刻有二位罗汉随侍三尊坐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