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一步海阔天空前一句是什么?典型人物故事有哪些?

中国有句古语:“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就是要人们在面对某些特殊情形时,不能一味地莽撞,应冷静思考 , 考虑全局,适时忍耐,适时地退一步 。正所谓“大丈夫能屈能伸”,我们应该懂得以退为进 。
忍耐是大智者所为,也是一种生存智慧 。在中国历史 上大凡有智慧的人在面临危险时,都会从大局考虑,以忍耐化解险情,先求生存,日后再伺机而动 , 取得胜利 。

退一步海阔天空前一句是什么?典型人物故事有哪些?

文章插图

打开UC浏览器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越国与吴国交战,吴国兵败 。勾践是当时越国国王 , 而吴王夫差刚继位 。为了替父报仇,夫差立志使吴强大 , 蓄势向越进攻 。
经过两年的精心准备 , 吴王在大将伍子胥的带领下,向越发起进攻,并一举打败了越国 。勾践走投无路 , 他非常清楚自己目前的状况,要想日后东山再起,就必须把自己的心思隐藏起来,学会忍辱负重 。否则,不要说东山再起,恐怕连性命都不保 。因此 , 他通过谈判与夫差达成了和议,条件就是要他和他的妻子前往吴国做奴仆 。不久,勾践夫妇就到达吴国 , 大夫范蠡与之随行 。
为替父报仇,夫差对勾践百般羞辱,令他们在自己父来的坟旁养马 。勾践主仆三人从此过上了忍辱负重的日子,他们每天吃的是粗茶淡饭 , 穿的是粗布单衣,住的是冬天如冰窟、夏天似蒸笼的破烂石屋 , 内天都是满身土,粪,这样的生活一持续就是三年 。夫差出门坐车时,为了能羞辱勾践,总是要勾践在车前为他牵马 。每当勾践从人群中走过时,总会遭到他人的嘲笑:“看,堂堂的一个国君居然沦落成马夫,要是我啊,宁可死了算了 。”勾践每次听到这样的讥笑,心都在滴血,但他仍然是一副笑脸,装作不在意的样子 。因为他知道,如果不能将自己所有的情绪都伪装好,那么自己东山再起的计划就会被夫差识破,到时候要忍受的恐怕就不只这些了 。所以,勾践接受了权势、地位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巨大痛苦,任由夫差奴役 。
有一次夫差病了,勾践前去探望,正好碰见夫差出恭 , 待夫差出恭后,勾践亲自尝了夫差的粪便,并恭喜夫差说他的病即将痊愈,请夫差大可放心 。
正是因为这件事使夫差改变了对勾践的看法 , 也转变了勾践的命运 。或许勾践是真的精通医道,或许勾践只是在奉承夫差,或许是上天给勾践复国的机会 。总之,在勾践探望夫差过后,夫差的病情竟真的好转了,而且很快痊愈了 。夫差见勾践对自已忠心耿耿,以为他在经过这三年的磨难后已经放弃了复兴越国的想法,就快底放了他 。

退一步海阔天空前一句是什么?典型人物故事有哪些?

文章插图

打开UC浏览器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退一步海阔天空前一句是什么?典型人物故事有哪些?】现实生活中,人们所遇到的困难或挫折,又有哪些能与勾践遭遇的相比呢?但是又有谁能像勾践一 样, 面对近乎于残忍的羞辱还坚持忍辱负重呢?这是一 般人无法做到的事情 。
勾践之所以会选择忍耐、顺从与屈辱 , 是一心想要尽快回到自己的国土,卷土重来,一展往日雄风 。他深知,要逃离夫差的掌控,只能小心隐藏自己的心思 。否则,就会轻易断送的性命 。
一味忍耐与“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士可杀不可辱”这种做人态度好像有些背道而驰 。人们的内心深处早已给英雄下了一个定义,就是大丈夫就应该具有“士可杀不可辱”“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英雄气节 , 只有这样才不愧人们那句大英雄的赞语 , 忍辱是懦弱无能的表现,不能称之为英雄 。但从勾践忍辱负重这个故事来看,人们的这种思想似乎有些以偏概全 。勾践忍辱是为了更好地隐藏,以便获得东山再起的机会 , 而不是真的要人们向困难、权贵永远地认输 。“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就是对忍辱负重的最好诠释 。
与勾践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人们一直奉为英雄的西楚霸王项羽,他的结局也能给人们另一个深刻的启示 。
乌江岸边 , 乌江亭长努力地劝慰项羽说:“江东虽小,但足以大王称王称霸 , 还请大王速速过江 。”可是项羽是那种宁折不弯的人,怎么能听得进乌江亨长的劝说?最后自刎于乌江岸边 。
试想一下,如果项羽当时能忍耐一一下,听从乌江享长的劝说过了江,结果可能会是另一番景象,一统天下也是可能的 。虽然这些只是猜测,但是也不能否认其可能性 。
宁折不弯虽然是做人的可贵原则,但是,忍辱负重却是另一种为人处世的智谋,结果都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 。回头看勾践灭吴这件事,可以说勾践的成功很大一部分原因要取决于他的忍 。当然 , 忍也要控制有度 , 一味忍耐不是具备大智慧的表现,而是懦弱的体现 。
用忍耐应对不利的局面是一个高明的办法,当人们遇到一时无法解决的问题时,采取忍耐应对当前的屈辱与刁难是很好的方法 。很多人都没体会到忍耐的好处,取而代之的是冲动,过激的表现 , 其实,适时地忍耐,以退为进,可能会改变局势,转败为胜 。
清入傅山说过,愤怒正到沸腾时,就很难克制?。翘煜麓笥抡?。古语有曰,“小不忍则乱大谋” 。如果与别人一样陷入愤怒中,就应想想这种愤怒后会有什么后果 。如果意识到发怒会损害身心健康和利益 , 就应该学会约束、克制自己 。

退一步海阔天空前一句是什么?典型人物故事有哪些?

文章插图

打开UC浏览器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汉初时的名臣张良 , 年轻时在外求学曾遇到一件令他终生难忘的事 。有一天,他在下邳桥上遇到一个老人,这位老人身着粗布衣服,在那里坐着,见张良过来,故意将鞋子扔到桥下,冲着张说:“小子,下去把鞋给我捡上来!”张良听后一愣,本想发怒 , 但看他是个老者,就强忍怒火到桥下把鞋子捡了上来 。老人说:“帮我把鞋穿上 。”张良想既然已经捡了鞋,干脆放好事做到底吧,于是便跪下来给老人穿鞋 。老人穿上后笑着离去了 。一会儿后又折返回来 , 对张良说:“你这个小伙子可以教导 。”还约张良再见面 。数日后 , 这个老人将《太公兵法》传授于张良 。张良从这本书上学到了许多 知识,最终成为一代名臣 。
老人考察张良 , 就是看他有没有自我克制的修养,有这种修养就是“孺子可教也”,只有这样今后才能担负大任,面对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和事情时才能保持冷静,知道祸福所在,不会意气用事 。
林肯曾说过:“与其为争路而让狗咬,不如让路给狗 。被狗咬伤后,即使将狗杀死,也不能马上治好受伤的伤口 。”明人吕坤对忍耐的理解也很透彻 , 早在四百多年前就说过“忍、激二字是福祸关” 。所谓忍就是忍耐 , 激就是激动 。二者的不同之处在于能不能克制住,能忍住就是福,忍不住有可能就是祸 。
中国古代作战,都是一方守城,一 方攻城 。守城的如果将护城河的吊桥高高吊起,紧锁城门 , 那攻城的便无可奈何 。实在不行时攻城的便在城下百般叫嚣辱骂,要惹得那守城的怒火中烧,杀出城来——攻城的就有机可乘 。兵法上叫“激将法” 。但如果守城的能克制住 , 对方也就无计可施了 。其实不仅敌我作战时需要有克制忍耐的风度,日常生活中待人处事也需要有克制忍耐的涵养 。
生活中因不能克制自己的情绪,为一些小事就争吵、谩骂、动手打架的情况比比皆是 。一句不恰当的话,一个无意识的举动都可能引爆一场口舌大战或拳脚演练 。在社会治安案件中,相当多的案件都是由于当事人不能冷静地处理事情而造成的 。
遇到过激事件时 , 要学会退让,不要和对方针锋相对 。不然,只会更加激怒对方 , 使矛盾尖锐,造成严重的后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