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松古诗 小松古诗唐王建

【小松古诗 小松古诗唐王建】

小松古诗 小松古诗唐王建

文章插图
大家好,小跳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 。小松古诗唐王建,小松古诗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小 松杜荀鹤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
2、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
3、这首小诗借松写人,托物讽喻,寓意深长 。
4、松,树木中的英雄、勇士 。
5、数九寒天,百草枯萎,万木凋零,而它却苍翠凌云 , 顶风抗雪,泰然自若 。
6、然而凌云巨松是由刚出土的小松成长起来的 。
7、小松虽小,即已显露出必将“凌云”的苗头 。
8、《小松》前两句,生动地刻画出这一特点 。
9、“自小刺头深草里”——小松刚出土,的确小得可怜,路边野草都比它高 , 以至被掩没在“深草里” 。
10、但它虽小而并不弱,在“深草”的包围中,它不低头 , 而是“刺头”——那长满松针的头,又直又硬 , 一个劲地向上冲刺,锐不可当 。
11、那些弱不禁风的小草是不能和它相匹敌的 。
12、“刺头”的“刺”,一字千钧,不但准确地勾勒出小松外形的特点,而且把小松坚强不屈的性格、勇敢战斗的精神,活脱脱地勾画出来了 。
13、一个“刺”字,显示出小松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的“小”,只是暂时的,相对的,随着时间的推进 , 它必然由小转大 。
14、不是么?——“而今渐觉出蓬蒿 。
15、”蓬蒿,即蓬草、蒿草 , 草类中长得较高者 。
16、小松原先被百草踩在脚底下,可现在它已超出蓬蒿的高度;其他的草当然更不在话下 。
17、这个“出”字用得精当,不仅显示了小松由小转大、发展变化的情景,而且在结构上也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出”是“刺”的必然结果,也是未来“凌云”的先兆 。
18、事物发展总是循序渐进,不可能一步登天,故小松从“刺头深草里”到“出蓬蒿”,只能“渐觉” 。
19、“渐觉”说得既有分寸,又很含蓄 。
20、是谁“渐觉”的呢?只有关心、爱护小松的人,时时观察、比较,才能“渐觉”;至于那些不关心小松成长的人,视而不见,哪能谈得上“渐觉”呢?故作者笔锋一转,发出深深的慨叹:“时人不识凌云木 , 直待凌云始道高 。
21、”这里连说两个“凌云”,前一个指小松 , 后一个指大松 。
22、大松“凌云”,已成事实,称赞它高 , 并不说明有眼力,也无多大意义 。
23、小松尚幼小,和小草一样貌不惊人,如能识别出它就是“凌云木”,而加以爱护、培养,那才是有识见,才有意义 。
24、然而时俗之人所缺少的正是这个“识”字,故诗人感叹道:眼光短浅的“时人”,是不会把小松看成是栋梁之材的,有多少小松,由于“时人不识”,而被摧残、被砍杀?。≌庑┬∷桑秃氏隆版樗烙诓坭乐洹钡那Ю锫恚?不是遭到同样悲惨的命运吗?杜荀鹤出身寒微 , 虽然年青时就才华毕露,但由于“帝里无相识”(《辞九江李郎中入关》),以至屡试不中 , 报国无门,一生潦倒 。
25、埋没深草里的“小松”,不也正是诗人的自我写照?由于诗人观察敏锐,体验深切,诗中对小松的描写,精炼传神;描写和议论,诗情和哲理,幽默和严肃 , 在这首诗中得到有机的统一,字里行间 , 充满理趣 , 耐人寻味 。
本文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