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控|血液“种子细胞”有哪些秘密

开栏的话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11月3日在京举行 , 一批原创科研成果亮相 。 科研成果的背后 , 是医药卫生健康科技工作者们的辛勤付出 。 他们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 , 推动临床转化;他们持之以恒加强基础研究 , 攻关关键核心技术 。 健康报开设“关注国家科技奖励”专栏 , 分享医药卫生健康科技工作者们的故事和心得 。
今天介绍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造血干细胞调控机制与再生策略》项目及其背后的故事 , 该项目由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所院长程涛教授团队完成 。

调控|血液“种子细胞”有哪些秘密
文章图片

人体由近4万亿个细胞组成 。 其中 , 造血干细胞是各类血细胞的“种子” 。 它们作为血液的“源泉”细胞 , 如果出现问题 , 将引起众多血液系统疾病 。 造血干细胞在生命体内是如何生长发育的?它们为什么会发生恶变?当周边生态环境恶化时 , 它们又是如何维持血液系统稳态的?
从2009年开始 ,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所院长程涛教授团队从造血干细胞的发生扩增、恶性转变、损伤(疾病)反应等方面 , 就血液“种子细胞”的发育规律、调控机制及再生策略开展了原创性的基础研究 。 最近 , 该团队完成的《造血干细胞调控机制与再生策略》项目荣获2020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
追寻白血病治疗曙光
目前 , 白血病已名列我国肿瘤死亡率第6位 , 居于35岁以下青少年和儿童恶性肿瘤死亡的首位 。 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治疗多种血液系统恶性疾病的最重要手段 , 而植入不良是细胞再生面临的重要问题 。
“人体在正常的生理状态下 , 造血干细胞大部分处于休眠状态 。 而在一些应激状态下 , 比如失血过多、辐射损伤、化疗等 , 造血干细胞能够迅速从休眠状态中被激活进行造血 。 当机体恢复正常稳态后 , 造血干细胞会重新进入休眠状态 。 这种精密的稳态维持是受到复杂机制调控的 。 只有搞清楚这些基本原理 , 才有可能保障患者在接受治疗后能正常造血 , 减少并发症、降低死亡率等 。 ”团队主要成员、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程辉教授介绍 。
该团队在国际上率先利用多种小鼠白血病模型 , 阐明了白血病下造血受抑的规律和机制 , 从新的视角解释了病态环境下血细胞生成障碍的原因 。 2014年 , 他们研究发现 , 放射造成免疫缺陷小鼠的骨髓内会积聚大量的活性氧 , 这种物质会破坏造血干细胞植入效果及其长期造血重建能力 。 接着 , 他们使用抗氧化剂N-乙酰半胱氨酸(NAC)有效清除了免疫缺陷小鼠骨髓中的活性氧 。 研究团队又通过不同剂量的人造血干细胞移植发现 , 抗氧化剂明显提高了植入率——植入率在骨髓和脾脏中分别提高了3.2倍和4.6倍 。 这意味着 , 抗氧化剂可以改善植入率 , 为造血干细胞的体内再生提供新的策略 。
造血干细胞过度增殖或再生失调 , 会导致白血病等恶性血液疾病 。 寻找到导致造血干细胞恶变的分子 , 也就意味着为白血病的诊治提供了新的靶点 。 2014年 , 研究团队在国际上首次报道一个新的人白血病抑癌基因SETD2 , 这个基因可与多种已知白血病遗传改变有协同作用 。
“这一发现 , 从表观遗传学的角度 , 为难治性白血病诊疗开辟了新的途径 。 此外 , 我们还研发了检测SETD2基因相关突变的试剂盒 , 对白血病的分子病理分型、预后评估和用药指导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程涛教授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