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虚、脾虚、气虚、血虚,一个良方,失眠、盗汗、疲倦、便血可除

心虚、脾虚、气虚、血虚,一个良方,失眠、盗汗、疲倦、便血可除

文章图片

心虚、脾虚、气虚、血虚,一个良方,失眠、盗汗、疲倦、便血可除

在古代的中医眼中 , 有一些让人不可思议的地方 , 比如 , 人体的血液循环 , 本来是由心主导 , 中医也有“心主血”的明论 , 但是中医却又有“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的说法 , 为什么会有这种认识呢?其实核心在于 , 人体的气血生成 , 所需的营养物质 , 需要依靠脾胃摄取和运化 , 要不然 , 就算血液循环由心主导 , 也终究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 不仅理论如此 , 实践中也有佐证 , 比如归脾汤就是最好的证据 。 清代名医王子接说 , “归脾者 , 调四脏之神志魂魄 , 皆归向于脾也” 。 也就是说 , 脾旺了 , 就有能力灌溉四旁 , 荣养气血了 , 最终自然而然的实现了“心脾同治、气血双补”的奇妙功效 。

归脾汤最早源自于宋代的《济生方》 , 原本是用于治疗“思虑过度 , 劳伤心脾 , 健忘怔忡”的一个方子 , 随着后世医家对它的深入研究 , 发现归脾汤的作用实在是妙不可言 , 可以说 , 无论是心虚还是脾虚 , 无论是气虚还是血虚 , 这个归脾汤都能发挥它的奇妙作用 , 而且 , 以此为基础加减化裁 , 在临床中的应用 , 更是十分广泛 。 自《济生方》传下归脾汤之后 , 后世医家根据临床实践 , 不断有所扩充 , 元代名医危亦林增加治疗脾不统血之吐血、下血等病症;明代名医薛己增补了治疗惊悸、盗汗、嗜卧少食、月经不调、赤白带下等症 。 也就是说 , 归脾汤的临床用途 , 一直在不断被拓展 , 不得不感叹的是 , 真不愧是千古名方 。

【心虚、脾虚、气虚、血虚,一个良方,失眠、盗汗、疲倦、便血可除】


对于归脾汤的药物组成 , 在历代传承中 , 有很多个版本 , 但是 , 究其原本 , 还是以宋代名医严用和的《济生方》为渊薮 。 据《济生方》记载 , 归脾汤主要由“白术、茯神(去木)、黄芪(去芦)、龙眼肉、酸枣仁(炒 , 去壳)各一两 , 人参、木香(不见火)各半两 , 甘草(炙)二钱半”等8味主药组成 , 具体使用方法 , 是将这些中药打成粗末 , 每次服用时取药末四钱 , 用水一盏半 , 加生姜五片、大枣一枚 , 一同煎煮 , 待到水液煎至七成时 , 去掉药渣 , 温服 。 也就是说 , 加上生姜和大枣 , 最初版的归脾汤实际上一共有10味中药 , 而且采用煮散的方式 , 一次的用量也是相对较大的 。

归脾汤在历代传承中 , 涌现了多个版本 , 不过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宋代严用和的版本和明代薛己的版本 , 如果为了更好的研究和比较两方的区别 , 可以将《济生方》所传的归脾汤称之为严氏归脾汤 , 将《正体类要》所传的归脾汤(增加了当归、远志两味中药)称之为薛氏归脾汤 。 无论是严氏归脾汤 , 还是薛氏归脾汤 , 它们的核心都没有变 , 只不过薛氏归脾汤加入了当归和远志这两味中药 , 让全方在养血安神方面的作用更为强大 , 但严氏归脾汤作为归脾汤的原始方剂 , 它的作用依然不容小觑 , 因此 , 将这两个方剂分开研究 , 其实更有利于区分它们之间的异同 。



《济生方》所载的归脾汤 , 它的方证核心在于心脾两伤、气血两亏 。 从中医的角度来说 , 心血不足 , 就容易出现惊悸、怔忡、健忘、失眠、盗汗等病症;脾气亏虚就容易出现身体疲倦、纳呆食少等病症 , 如果脾虚导致统血之力无权 , 就容易出现便血、皮下紫癜、崩漏下血等病症 。 在舌脉方面 , 面色萎黄 , 舌质淡、苔薄白 , 脉细弱 , 比较符合归脾汤脉证 。 这也反映了心脾两伤、气血两虚所引起的病症是比较多的 , 而这一切都需要健脾养心与益气补血“双管齐下” , 这也体现了归脾汤的“广大神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