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小稻”采访组跟随省农科院水稻高粱研究所所长蒋开锋下田。|本报首款 IP“川小稻” 带我们探寻四川“非常稻”


“川小稻”采访组跟随省农科院水稻高粱研究所所长蒋开锋下田。|本报首款 IP“川小稻” 带我们探寻四川“非常稻”
文章图片
“川小稻”采访组跟随省农科院水稻高粱研究所所长蒋开锋下田 。

“川小稻”采访组跟随省农科院水稻高粱研究所所长蒋开锋下田。|本报首款 IP“川小稻” 带我们探寻四川“非常稻”
文章图片
“川小稻”采访组随李旭毅查看水稻长势 。

“川小稻”采访组跟随省农科院水稻高粱研究所所长蒋开锋下田。|本报首款 IP“川小稻” 带我们探寻四川“非常稻”
文章图片
水稻成熟季 , “川小稻”采访组和省农科院水稻专家查看产量情况 。

“川小稻”采访组跟随省农科院水稻高粱研究所所长蒋开锋下田。|本报首款 IP“川小稻” 带我们探寻四川“非常稻”
文章图片
盛夏 , “川小稻”采访组追逐黄富和助手们在田间的镜头 。

“川小稻”采访组跟随省农科院水稻高粱研究所所长蒋开锋下田。|本报首款 IP“川小稻” 带我们探寻四川“非常稻”
文章图片
2021四川水稻种植场景 。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采访人员阚莹莹
秋收冬藏 , 2021年 , 从川南到川北 , 2800多万亩的水稻已颗粒归仓 , 为今年的丰产画下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
我叫川小稻 , 我和我的同类——水稻一样 , 诞生于今年7月的四川水稻抽穗期 。 我出生的目的 , 就是希望能够用一个生育期的时间 , 观察、思考、记录 , 展现四川这个粮食大省在水稻产业发展上的现状和未来 。
我跟随育种专家走进田间 , 感受一个水稻新品种如何历经数十年炼成;
我顺着栽培专家指引的方向 , 窥见保障水稻高产优质的密码;
我翻出种子企业的规划蓝图 , 看新品种如何在生产上成功转化;
我和种粮大户一起下田 , 见证他们如何成为一个新型职业农民……
在四川 , 有一大批数十年奉献在水稻育种一线的科学家 , 他们往往花费了毕生的学识 , 只为一个朴实的愿望——选育出能够在产量、品质、抗病性等方面令人“惊艳”的新品种 , 最终运用到生产中 , 让种粮大户获得效益更轻松一些 , 让消费者从“吃饱”到“吃好”更从容一些 , 让国人的饭碗能够端得更稳一些 。
几个月以来 , 我认识了四川水稻育种界的科学家们 , 例如四川省农科院水稻高粱研究所所长蒋开锋、四川农业大学水稻育种专家黄富等 。
跟着他们下田 , 我看见四川育种家们在稻田里忙碌的身影 , 读懂了三农科研工作者是如何把论文“写”在田野上的;我知道四川水稻育种界的神秘数字“2115”——这是杂交水稻品种的父本材料来源 , 如今 , 带有“2115”数字符号的水稻品种就有18种 。
几个月以来 , 我还认识了四川水稻栽培界的科学家们 , 例如四川农业大学教授任万军、四川省农科院作物所研究员李旭毅等 。
跟着他们下田 , 我了解到人工栽插、机械化育插秧、机械直播是目前省内三种较为常见的水稻栽植方式;明白了农业科学技术的进步 , 就是要助力农业从业者增强对生产过程中不确定因素的把控 , 降低农业生产“看天吃饭”的程度 。
“川小稻”采访组跟随省农科院水稻高粱研究所所长蒋开锋下田。|本报首款 IP“川小稻” 带我们探寻四川“非常稻”】几个月以来 , 我还认识了生产一线的种粮大户们 , 看见他们正在用先进的技术、科学的装备“武装”自身 , 不断提升种粮能力 , 成为了一个个新型职业农民 。
今年 , 种粮大户周家林收了2000亩稻谷 , 平均亩产能达到600多公斤 , “明年还将根据田间试验的情况 , 继续更新使用优质的品种” 。 我欣喜地看到 , 像周家林这样的科技型种粮大户正在不断涌现 。
探寻我省科技之“稻”、小康生活之“稻”、乡村振兴之“稻” , 讲述水稻生产、育种攻关、产业布局、农旅融合等这些四川水稻产业背后的故事……川小稻 , 一直在路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