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明月镜片,照出暴利沟渠


技术|明月镜片,照出暴利沟渠
文章图片

作者|嘉荣
编辑|伊页
来源 | 新熵(ID:baoliaohui)

丹阳 , 仿佛已成为了眼镜的代名词 。
趁着八十年代改革开放的东风 , 加上优越的地理位置 , 在这个江苏的县级市土地上 , 长出了一个“眼镜王国” 。 据不完全统计 , 在中国每四个眼镜有三个就来自丹阳 。
谢公晚18岁的时候 , 因家中贫困被迫从温州北上东北 , 售卖半成品的眼镜片和镜架为生 。 彼时的他不会想到 , 35年后自己竟在江苏丹阳造就出一个镜片帝国 。
这个商兵家必争之地 , 容纳了1600多家眼镜企业和五万多的从业人员 , 每日全国各地商人络绎不绝 。 没人知道这么多品牌中哪家会率先上市 , 而明月镜片成为了那个“吃螃蟹的第一人” 。
所谓“今世进士尽是近视” , 当前中国近视的人数已超七亿人 , 也就是说每两个人中间就有一个人近视 。
这块巨大的市场蛋糕 , 在国内百万家眼镜企业眼中 , 无疑成了待宰的羔羊 。 再加上国货潮流与国产镜片替代风向的吹动 , 这个时候明月镜片的成功上市 , 让它以“国产镜片第一股”的身份成为了万众瞩目的焦点 。
12月16日 , 明月镜片正式登陆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 , 发行价为26.91元/股 , 上市当天股价最高达78.04元/股 , 当日收盘价67.09元/股 , 总市值达90.13亿元 。
上市进程中明月镜片财务数据的公开也让镜片行业的“暴利”正式站在了阳光下 。
尽管谢公晚将明月镜片比作“茅台之于白酒、iPhone之于智能手机” , 细究之下 , 这个曾被誉为“眼镜行业的黄埔军校” , 却还未真正实现国产技术自由 。
01 技术不自由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 , 2023年国内眼镜产品市场规模预计将突破 1000 亿元 。 但在看似已经成熟的产业链背后 , 国产眼镜企业却摆脱不掉依赖海外技术的诟病 , 哪怕连明月镜片也不例外 。
尽管明月镜片不断强调自身的技术优势 , 并在招股书中披露 , 报告期内公司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 , 享受15%的所得税税率优惠政策 。 但一些公开的数据却仍让市场存疑 。
据招股书显示 , 自2018年起 , 明月镜片的研发投入占营收的比例一直在3%上下徘徊 。 截至2021年6月30日 , 公司的研发技术人员仅占员工总数比列的9.49% , 为公司员工专业分工占比中最低 。
明月镜片对技术的重视究竟几何 , 从其岗位员工薪酬分布中也可找到蛛丝马迹 。
就各岗位员工薪酬水平近及年涨幅的对比来看 , 2018-2019年度销售、管理和生产人员的薪酬都在上涨 , 其中销售人员薪酬涨幅达26.09% , 而研发人员薪酬涨幅却为负数 。
2021年1-6月 , 各岗位销售和管理人员薪酬涨幅达20%以上 , 生产人员薪酬涨幅也在13.88% , 而研发人员薪酬增长幅度仅7.05% 。
就专利数量来说 , 截至2021年6月30日 , 明月镜片拥有12项发明专利 , 54项实用新型专利和21项外观专利 。 而同行业可比企业依视路 , 至今已拥有的专利超过9,500项(含申请中专利);江苏视科新材拥有33项专利 , 其中发明专利27项 , 实用新型专利6项 。
无论较国际还是国内同行业可比企业 , 明月镜片的技术专利数量都不敌竞争对手 。
再就镜片而言 , 在其他参数相同的前提下 , 镜片折射率越高 , 镜片的边缘厚度越低薄 , 技术要求越高 , 价格相应也便越贵 。 目前国内高折射率产品几乎全靠进口 。
2018-2021年6月 , 明月镜片向韩国KOC及其关联方采购特定品种的1.60及以下折射率树脂单体 , 占当期采购的同类树脂单体比例达90%以上 , 向其采购1.67及以上折射率树脂单体 , 占当期耗用的该类树脂单体的金额占比为100% 。 为了加强合作 , 明月甚至和韩国KOC直接成立了控股子公司江苏可奥熙 。